【会议报道】精医论道 俊才千里|第六届神经外科中青年医生颅底手术技能大赛

学术   2025-01-15 19:18   上海  

2025年1月5日,第六届神经外科中青年医生颅底手术技能大赛总决赛于广西南宁举办。“精医论道 俊才千里”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至第六届,其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智慧的碰撞,通过赛事比拼,中青年医师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交流,获国内一流专家指导,学习丰富的诊疗经验及手术技巧。


本次赛事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作为学术指导,为各位专家及中青年医师搭建经验交流的平台,旨在通过优秀病例的广泛传播,促进临床学习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手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2024年度总计54位中青年医生参与本次赛事,37位全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作为赛事辅导专家,经过五场分区赛的角逐,过五关斩六将,共有18位选手杀出重围进入年度总决赛,同步在脑医汇-神外资讯平台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九千余人次。


长按并识别上方二维码观看精彩录播


大会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俊廷教授致辞时向在座顶级专家教授对此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这些专家走过了神经外科的蹉跎岁月,以他们之经验评判新一代青年医师技能之结果。张教授表示,本次活动走到第六届,从形式上和影响力来讲,神经外科人才一代更比一代强,希望此次参赛选手能在舞台上发挥更好的技能,祝愿线上线下医师都能有所收获,并祝愿本次大赛获得圆满成功。



大赛伊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进行会议致辞时表示中青年医生颅底手术技能大赛秉承的理念是守正创新,传承早期神经外科缔造者和引领者们精益求精的严格要求,同时不断涌出新的技法,新的操作,新的理念,给此类活动不断增添了新的色彩。刘教授表示,技能大赛的举办离不开国内顶级专家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神经外科领域不断涌现出来的青年才俊以及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积极参与。


教授告诫选手们在大赛中做好自己,一切的结果都会向最好的方向发展。在平常的工作中可能面对很多的人,但是大赛上面对的仅仅是自己,今日选手均为从五个赛区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陪伴选手而来的是带领选手们前进的舵主以及各个赛区的专家。刘教授祝愿各个选手享受这个舞台,享受这个过程,希望选手们都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佳绩,并预祝所有的评委都有好的心情。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立根教授致辞时向与会专家和参赛选手对此次活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指出通过此次比赛,可以促进广西神经外科的发展。6届技能大赛的举办不断促进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成长,中国神经外科会越走越好,神经外科事业会越来越辉煌!


精彩回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唐寅达医生带来《直切口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膜外侧脑膜瘤》讲题。患者女性,63岁,诉头痛头晕1月余,行走不稳2周,查体示左侧病理征阳性,CT、MRI融合示枕骨大孔区肿瘤和岩骨后壁肿瘤。其团队采用的直切口“改良”远外侧入路仅涉及少数枕后肌群和神经血管(微创),直达枕骨大孔付外侧基底(高效),术中使用的寰枕筋膜“囊带”技术科保护椎动脉(安全)。术中对椎动脉上、下、前间隙依次减瘤,进行颅神经和血管穿支的保护,对脑干和脊髓无牵拉,可以直视基底。



张俊廷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较为经典,手术操作技能优秀,这种入路方式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患者的情况(例如胖瘦)进行衡量,今后需注意基底的处理,基底硬膜处理得更彻底,则复发概率更低。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陈劲草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术前做了充分准备,手术入路选择恰当,整个手术操作非常熟练,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手术过程中尽量把手术视野放在正中,并切断肿瘤血供,多冲水,注重术野可观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戚其超医生带来《内镜经鼻入路经多间隙切除鞍上型垂体瘤》讲题。患者女性,51岁,因“双眼视物模糊2年余,加重伴左眼视野缺损半年”入院,垂体MRI示鞍区及鞍上区肿物,颅脑动脉CTA示多发脑动脉轻度狭窄。其团队手术方案考虑经鼻一期,备开颅联合入路,充分颅底骨质暴露,应用角度镜,增加视野和照明,术中注意保护大脑前动脉向下丘脑、胼胝体和视交叉供血的分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点评指出该手术判断准确,入路选择恰当,该手术可以选择开颅和内镜两种手术方式,虽然角度镜有增加视野的优势,但是如果把蝶骨平台硬膜切开更大一点,就可以避免超视距作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教授点评指出该肿瘤还未完全突破至鞍隔,所以可以把入路扩大一点,磨掉鞍结节,继续往前颅底走,硬膜再稍微剪开一点,扩大视野。整个手术过程完善地非常好,术前对影像学的分析非常到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晨冉医生带来《当颅内超大肿瘤遇上“熊猫血”—儿童鞍上—基底池巨大分叶囊实性颅咽管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6岁,诉右眼视力下降20余天,加重伴失明10天。由于患儿右眼失明,肿瘤体积巨大,目前无血源,采用额底纵裂联合右侧翼点入路,先行肿瘤囊性液穿刺引流,挽救视力。术中钙化囊壁坚韧,穿刺困难,更改为小骨瓣直视下切开引流,留置Ommaya引流管,术后右眼视力恢复光感。



北京协和医院赵元立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较为棘手,尤其是肿瘤钙化部分的牵拉容易对周围神经血管造成损伤,整个手术的处理和评估都非常到位。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栗世方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非常精彩,其难点在于是囊实性颅咽管瘤和熊猫血,张医生手术切除较为彻底,神经血管的保护处理得很好,特别是对于穿支血管的保护,钙化的切除非常出色。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越医生带来《可变角度内镜联合专利显微器械在听神经瘤术中内听道个体化处理中的应用》讲题。患者男性,45岁,诉左侧耳鸣两周,左侧听神经瘤,术前MRI增强见左侧内听道内肿瘤较多,CT显示内听道扩大,CTV未见高位颈静脉球。吴医生团队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左侧听神经瘤切除术,指出显微镜+神经内镜“双镜联合”手术使内听道底部的结构可视化,让术者能够在直视下,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肿瘤。但可变角度内镜新的解剖空间关系需要术者逐渐熟悉,未来可变角度内镜联合“内听道掏刮三件套”将给听神经瘤手术带来值得期盼的应用前景。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吕中强教授点评指出小听神经瘤的膜性结构显示非常重要,手术过程中尽量指明各个神经的状况,合理化手术过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中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术前影像学分析较为透彻,手术决策确切,术中设想也非常切实。听神经瘤手术首先要考虑脑组织的保护,再考虑怎样做内听道肿瘤的切除,做好内听道肿瘤刮除的可视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成仕医生带来《半坐位听神经瘤切除术》讲题。患者男性,73岁,体检发现CPA占位5年,头晕1年,听力下降,行走不稳5个月。采用半坐位乙状窦后入路,术后病检证明为神经鞘瘤。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立根教授点评指出半坐位乙状窦后入路有其优点,术野清晰,更容易进入到手术区域,有利于内听道的磨除,但是本病例汇报欠缺点可能在于视频剪辑的部分,手术部分有的重点尚未展示出来,比如电生理监测等一些细节,总体情况良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倪石磊教授点评指出病例手术操作较为熟练,但是术前评估仍需要具体展示,术中视频还需要充分展示内听道各个侧面的信息,给听者完美的介绍。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陈飞医生带来《前颞下经岩前入路后床突脑膜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65岁,诉右侧肢体乏力1月,头痛头晕伴呕吐3天,手术入路选择的核心标准在于暴露充分,操作简便,减少损伤和保护功能。患者仰卧位,左侧垫肩,颧弓根部为最高点,耳前直切口,颧弓根部稍前方钻关键孔。本病例采用新的前颞下经岩前入路,直切口创伤小,开关颅简便快捷;硬膜下磨除Kawase三角避免了分离岩浅大神经导致的面神经损伤;避免LABBE静脉暴露,降低了LABBE静脉卡压及损伤的几率;更易释放脑脊液,减少颞叶的牵拉和损伤;颞叶移位幅度增大,明显增大术野和操作空间;增加了海绵窦、鞍区及颈内动脉区域的暴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朱涛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手术操作中规中矩,比较规范。但是仍希望选手对解剖入路一些概念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例如不应该说Kawase三角磨除,应该是暴露Kawase三角。同时希望年轻选手在做手术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争取做进一步的创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中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手术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可圈可点,手术的亮点在于手术过程当中如何保护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此外,对于术中的磨除,应该详细交代磨除的过程,如何保护血管,以及如何处理脑膜瘤等问题。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超医生带来《内镜辅助下经眶上外侧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67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年”入院,MR提示鞍区及鞍上均匀强化肿瘤,考虑手术切除,阻止视力进一步损害。为降低经颅入路相关的脑并发症风险,决定采用显微镜+内镜辅助下经右侧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术后恢复良好,四肢活动正常,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晓川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术前评估较为完善,术中采用方法和检测手段比较到位,达到参赛要求。但是可以将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在术中交代更清楚一点,术后恢复的情况可以更加详细一点。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拓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对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和入路的选择都非常准确,术中判断正确,操作优异。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张浩医生带来《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术一例》讲题。患者男性,45岁,以右耳耳鸣5年,听力进行性下降伴头痛4年为主诉入院,考虑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瘤。手术要点在于手术入路选择,面神经的显露和保护,内听道肿瘤的处理。患者术后无面瘫、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听力丧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教授点评指出该巨大囊实性听神经瘤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整个手术处理较为得体。但教授指出其实听神经瘤不必要做波谱检查,并且手术视野应该更加清晰一点,剪辑上有进一步的要求。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华教授点评指出听神经瘤作为一种常见病,其手术也是医生必要掌握的技巧。该病例手术视频中对于膜性结构的展示需要进一步完善,内听道的处理也要充分揭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班允超医生带来《复发颈静脉球瘤切除一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讲题。患者男性,26岁,诉头晕伴左侧耳鸣耳聋4年,耳鼻喉科手术后1年半,左侧面瘫1年半。术前影像重建显示肿瘤血供及其丰富,多支血管供血,颈内动脉关系密切,乙状窦部分闭塞,术前诊断为左侧复发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采取一期全切。手术切除之后患者后期恢复可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世亭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术前评估以及手术操作过程非常清晰,提醒参赛选手术前评估既要关注肿瘤的安全切除,又要关注颅底重建和神经功能修复,要做到充分评估,更详细的展现;术中要注意细节诠释,例如面神经的定位等。关于术中吻合,防止吻合口的黏连也要注意,否则便会前功尽弃,如果做了也要展示出来;此外,关于神经外科专有名词的使用也要注意,进一步规范。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提示青年医师颅底肿瘤的第一次手术非常重要,要量力而行,做好预测。该患者仰卧位时间较久,会影响一侧的静脉回流,长时间情况下建议侧卧位,使得病人处于松弛状态。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程洪博医生带来《枕下髁上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46岁,右侧耳部疼痛3年。经术前综合评估,采用右侧枕下髁上入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通过超声外科吸引系统磨除枕髁上方骨质,保持寰枕关节完好,该入路是暴露颈静脉孔区的微侵袭性入路,术中保持了寰枕关节的稳定性。术中椎动脉可以不移位,没有面神经、和听觉器官的操作,减少了副损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业忠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术前准备充分,影像学和术前评估都较为完善,手术入路合理,操作规范。但是在每次切完肿瘤之后,要把周围的结构展示一下,把重要结构标记一下,有助于听者理解。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立根教授点评指出程医生做了术前鉴别诊断,但是术区的修复以及电生理监测等内容仍需进一步完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亓敬涛医生带来《前床突脑膜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64岁诉右眼视物模糊1年,外院MRI提示右侧蝶骨嵴内侧、鞍旁占位。全程电生理下进行手术切除,首先进行硬膜外前床突磨除,充分打开侧裂池释放脑脊液(注意保护蛛网膜),离断肿瘤基底,然后使用超声吸引刀(严格设定吸力)进行减瘤,安全有效地切除肿瘤。手术切除之后患者恢复良好。前床突脑膜瘤切除术应重视硬膜外阶段操作,断血供与减容交替注重膜性界面保留与保护,锐性分离被肿瘤包裹血管-顺血管走行方向,减容后分离瘤血管、瘤神经、瘤脑界面,做好膜、骨、软组织重建。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陈劲草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手术操作规范,术野清晰,中间的细节问题,比如神经血管的保护问题都展示的非常好,可作为一个教学病例。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吕中强教授点评指出该前床突脑膜瘤切除术非常标准,涉及到蝶骨平台和鞍结节,内镜和开颅在这一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亓医生术前评估已经做得非常到位,但是术中的膜性结构也要讲清楚,并且垂体干部分的展示也要涉及。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熊建华医生带来《内镜下经翼点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42岁,双眼视力下降,伴头痛头晕4月,经内镜切除瘤体之后,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低烧,治疗后好转,轻度左侧动眼神经麻痹,肢体活动正常。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晓川教授点评指出本病例对颅咽管瘤治疗提供的思路,手术选择和手术结果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但是可以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该患者不采用经鼻入路而要选择全内镜下经翼点入路,需要充分说明经鼻内镜和翼点入路的优缺点以及相关的适应症。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倪石磊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展示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花点时间说明手术入路选择的考虑,以及肿瘤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此外,颅咽管瘤与其他鞍区肿瘤不同的一点在于其内分泌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不可忽视,因此需关注其术前术后的激素评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朋医生带来《化繁为简—内镜经鼻切除后床突、斜坡脑膜瘤》讲题。患者女性,51岁,诉头痛、发现颅内占位4年,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内镜下经鼻切除肿瘤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教授点评指出该手术具备一定难度,经鼻内镜下手术要注意几个问题:嗅觉可能无法保护,肿瘤基地边缘的视野可能还是会差一点,存在脑脊液漏的风险,一定要做垂体移位,因此可能会对垂体功能有所影响。告诫年轻医生经鼻内镜要评估这几个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拓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手术处理得非常好,化繁为简,表示现代神经外科医生必须掌握颅底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处理颅底病变的利刃。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阳吉虎医生带来《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讲题。患者男性,39岁,因反复头痛,检查发现松果体区占位2月入院,MRI显示松果体区可见分叶状肿物,增强可见均匀明显强化,考虑肿瘤性病变。选择神经内镜经幕下小脑上正中入路,首先离断中线旁桥静脉进入到松果体区,电凝肿瘤基底,使用超吸刀进行瘤内减容获取操作空间,然后沿肿瘤边界分离肿瘤。切除松果体区肿瘤后,切开小脑幕,切除幕上肿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点评指出病例选取分析,治疗计划制定,手术完成度非常完整,不容否认,经颅内镜有尝试的价值。但是该病例汇报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理由尚未进行详细的阐述,需进一步加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朱涛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术前准备充足,手术入路判断准确,整体汇报非常得体,但是建议阳医生可以对此次汇报题目稍加修改,以更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马俊伟医生带来《前床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病例分享》讲题。患者女性,66岁,诉头痛伴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术前核磁显示肿瘤累及右侧海绵窦。肿瘤体积大,基底范围较宽广,血供丰富,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压迫,决定手术采用Dolenc入路,肿瘤切除满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俊廷教授点评指出该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思路正确,但是手术过程中仍要避免置病人于危险中的动作,手术过程要清晰,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来。并且该手术切口较大,跨度很大,需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业忠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准备较为充分,对紧急事件的预判较为准确,处理非常得当,但是需要体现出紧急事件处理后的恢复状况,例如电生理监测和超声情况。再者,需要详细展示血管缝合的过程,不要挑着瘤体往上走,容易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手术操作尽量越浅越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勇杰医生带来《Surgical Intervention of Glomus Jugular Tumor Manifesting as Facial Paralysis》讲题。患者男性,49岁,诉左侧面瘫4年,听力减退半年,MRI显示左侧颈静脉孔区不均质占位。手术采用颞下窝入路,术后病人无不良症状。王医生表示对于非典型面瘫要进行详细的临床问诊,以避免误诊,术中需要重视神经功能重建,一期重建往往优于二期重建,同时要加强术后随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世亭教授点评指出这个病例王医生在术中神经解剖,重建以及术后随访方面做的工作非常充分。该病例关键点在于既要切除肿瘤,又要保护后组颅神经,更重要的是重建面神经。但是术前仍要充分评估面神经的处理,深入分析面神经的切断和重建等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赵元立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手术处理较为完善,但是需要注意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展示出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冒平医生带来《一例远外侧入路延髓腹侧脑膜瘤切除术》讲题。患者女性,62岁,诉阵发性颈部疼痛1年,加重2月,头颅MRI示延髓腹侧占位性病变,伴幕上脑积水。患者侧卧位,采取经典的拐杖切口,按照远外侧入路方式暴露硬脑膜,显露肿瘤于神经血管间隙,使用超声吸引器和显微剪刀钝锐结合方式从后向前减瘤,切断肿瘤基底血供之后,进一步分块减瘤,术中进行呼吸道管理,早期经鼻插管,预防与治疗肺炎,并定期随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俊廷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整个治疗原则很好,但是手术视频不要播放太快,以防给人手术动作粗鲁的错觉;参加病例比赛要紧跟发展前沿,该病例选择较为陈旧;术后拔管要对患者进行完善评估,这一部分内容要展示出来;再者,术后后组神经的保留未详细展示,这与患者术后的恢复密切相关,需要详细说明。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准备较为充足,该病例也可以选择后正中入路,远外侧入路需要说明枕髁磨除的程度;术后后组颅神经需要定格画面进行标记,供听者确认;对于肿瘤基底的处理,可以采用双侧共同操作的办法,避免不必要的牵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圣泳医生带来《一例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行颅咽管瘤切除术的治疗》讲题。患者男性,19岁,诉反复头晕7年余,MRI示鞍上区占位,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采用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神经内镜为颅咽管瘤手术提供了较好的手术角度、操作经验和新理念;颅咽管瘤的手术对术后的并发症有影响,目前首选的有效预防方法是初次手术获得全切除,术后要定期随访。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栗世方教授点评指出近年来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给颅咽管瘤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该病例术前评估(影像学,内分泌,眼科症状)非常全面,术中展示非常清楚,对血管和下丘脑的保护都体现出来,整体来说手术操作非常规范,非常优秀,反映出年轻一代医生对神经外科技术的掌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点评指出该病例展示得非常好,但是颅咽管瘤的钙化都是泥沙样钙化,不影响分块切除,所以还是建议分块切除,否则容易对患者造成损伤;王医生在手术开始的时候,很好展示出了垂体上动脉几个分支的状态,但是在术中还是要展示更清楚对于哪一个分支的保留和牺牲;颅咽管瘤围手术期处理非常重要,但应该更透彻地说明,比如垂体激素的补足更关注哪些,下丘脑状态如何,激素在怎样范围内波动等问题;还需要说明病人术后体位是否有限制。



比赛结果


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晨冉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朋医生


二等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班允超医生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熊建华医生


三等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王勇杰医生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阳吉虎医生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圣泳医生


优胜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唐寅达医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戚其超医生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陈飞医生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徐成仕医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超医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越医生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 张浩医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亓敬涛医生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马俊伟医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程洪博医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冒平医生


最佳人气奖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程洪博医生


最佳舞台表现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唐寅达医生


最佳视频制作奖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阳吉虎医生


最强战队奖

吴越东风战队


总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俊廷教授作会议寄语,指出各位参赛选手一路披荆斩棘,终获佳绩。希望未来各位专家能一如既往支持病例大赛的举办,同时对各位专家不远千里到广西参加评委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大赛越办越红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丕楠教授作会议总结,首先对从五个赛区一路走到现在的专家评审和参赛选手的支持和努力表示感谢,指出今日参赛的18位选手应为第6届“俊才杯”颅底手术视频大赛的同科“进士”,希望今后这18位选手在前行的道路上相互提携,相互照顾。刘教授指出“精医论道”是我们的基本理念,以求精益求精地把技术做好。技术背后是我们的思考,是我们的方法,是我们的逻辑,是我们对于个体化病例的诊疗策略,今日在场专家和选手将从技术和理念中获益无穷。有了技术的理念,并且懂得技术后面的道理,便会成为“俊才”。所谓“俊才千里”,便要求俊才登上舞台,把自己的棋盘走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平教授作会议总结,表示每一届比赛的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首先,参赛选手病例的术前准备更加充备,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提高,大家原来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年轻一代医师应该更加促进这种改变,不断尝试,把工作推向辉煌。此外,参赛选手围手术期管理更加规范,包括术前管理,术中操作技巧以及术后管理都非常完善,给予患者良好预后。病例大赛工作意义重大,给年轻医师提供打擂台的机会,使得大家在机会中学习成长。病例比赛的要点在于整个病例系统的阐述,详细说明术者对于手术的理解和手术要点,首次参加的选手可以向二次参加的选手学习,共同进步。医生的进步不仅在于个人学习,更在于团队之间相互讨论和借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晓川教授作会议总结,表示病例大赛意义非凡,希望大赛能够继续举办,使得年轻医生持续展现风采,展现他们的进步。同时,教授祝贺今天的大赛圆满成功,并祝愿参赛选手在未来能够持续在专业上有所精进,为患者造福。



北京协和医院赵元立教授作会议总结,表示大赛精彩纷呈,每个病例都非常有价值,同时希望参赛选手未来不仅在国内舞台上有所成就,也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祝愿各位选手在以后的事业道路上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作会议总结,表示外科医生要“能做”,“能写”,“能说”,这个平台给青年医师“能说”的机会,每一届选手都有很大的成长和提升,无论是新技术的掌握,还是新理念的贯彻,对医疗水平的提升均意义重大。黄教授祝愿所有参赛选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莫立根教授作会议总结,对张俊廷教授刘丕楠教授提供的舞台表示感谢,同时祝愿年轻一代神经外科医师在此次大会上学有所得,祝愿神经外科发展越来越好,道路越走越宽。



千帆竞秀,百舸争流
以赛促学,各显风采
期待2025再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