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虹、徐洁茹: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

文化   2024-10-11 11:21   北京  



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裴虹、徐洁茹 延边大学。原刊于《青年文学家》2024年第15

韩江作为韩国文坛实力派女作家,凭借《素食主义者》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拿下了亚洲首个国际布克文学奖,之后又以作品《白》再次入围2018 年布克国际文学奖的名单。作为亚洲首位荣获国际布克文学奖的作家,韩江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热门话题。而早在2013年起,韩江的作品就已经被译介到中国,开始被广大国内读者熟悉。
韩江以杰出的创作能力、惊艳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中女性和自然的困境,引起了读者和学者的共鸣。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女性话题已然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问题。而韩江所勾勒出的女性角色,恰恰就是揭露了韩国社会的这一现实问题,进而引发了对女性地位的思考与讨论。韩江及其小说之所以被我国的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者所热议,除了她的国际布克文学奖头衔外,也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将具体探讨韩江小说在中国译介的特点、接受及批评现状。

一、韩江作品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及译者分析



2000 年至2024年间,韩江作品共有8部中译本作品集出版,其中包括长篇小说4部,分别为《玄鹿》《少年来了》《失语者》《不做告别》;中篇小说1部,为《白》;短篇小说1部,为《素食主义者》;小说集1部,为《植物妻子》;诗集1 部,为《把晚餐放进抽屉》。韩江作品在本国的出版时间多为2010年之前,而在我国的译介多集中于2016年之后,并且有4部作品经历了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的多次重译。可以推断,韩江作品在2016年获得国际文学布克奖之后,在我国收获了不少关注。


译者的作用在翻译传播的过程当中至关重要。译者身份对于人们理解、分析一部译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译介学来说,这更是了解媒介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基础。译本的质量不仅决定着译入语国家读者对原作和作者的看法,还会影响译入语国家对源语国家的文学作品的整体看法。
通过对韩江作品的译者身份分析可以看出,尹嘉玄、胡椒筒、田禾子等人都是拥有丰富韩中翻译经历的专职译者。尹嘉玄的主要译作有《82年生的金智英》《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等;胡椒筒的主要译作有《潜入谎言之海》《我要活下去:韩国MERS风暴里的人们》《如果我们无法以光速前进》等文学作品;田禾子的译作有《从诗善开始》《诅咒兔》等。中韩翻译经历丰富的他们,对韩国文学的倾向与社会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并且写作水平较高,往往更能把握住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体验。而崔有学与卢鸿金为精通韩国文学的大学教授兼具翻译家身份,属于研究型译者,具备坚实的文学基础,因此翻译过程十分严谨,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传达了原作的内容。

二、我国受众对韩江小说的接受



译介学将翻译研究从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拓展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层面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层面,因此研究译本在目的语国家内的传播、接受和影响是十分必要的步骤。
韩江的小说总是着力于从人与人一段关系的表层之下,发掘出深层的人性和价值。她的题材和主题一直长盛不衰,充满着先见智慧,关切着当下的社会。韩江的小说在被我国的学者与读者所阅读后,其反响十分热烈,尤以《素食主义者》最为出众。该作品于2013年在我国翻译出版,2021年再版,且在豆瓣网连续几周登上“小说一周热门榜”第一。除了《素食主义者》,《少年来了》也广受好评。我国文坛对于韩江及其作品是赞赏的态度,认可韩江新颖的创作手法和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也认同她在韩国文坛的影响力。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搜集《素食主义者》的书评,大家的看法众说纷纭。有一部分读者认为最后的结局有些不尽如人意,认为英惠的选择是一种“逃避”,不吃肉,只吃素,想要成为植物这种叛逆式的反抗,是一种无力的、自我毁灭式的反抗方式,对于英惠的选择与结局表示不认可与可惜。但也有读者认为末尾对精神病院场景的描写是最震撼的部分—姐妹俩从精神病院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树木“熊熊燃烧”,眼神暗淡而强韧。仁惠一直守在妹妹身边,“像是在抗议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答案”般地望着窗外的大树。从坚持让妹妹接受专业治疗到放弃治疗带她出院,也是姐姐心境变化的过程,她终于肯直面人生中所有的一切—童年的暴力,丈夫对婚姻的敷衍,自己对生活假装出来的热情,她终于肯承认自己其实和妹妹是一样的。阴影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无法被照亮,也就无法被别人理解。若心中有了一点儿别人不理解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部分终究会滋生出无法被他人触碰的另一部分,而妹妹的症结就在于此。姐姐仁惠的问题在于她假装内心没有阴影的自我催眠。只有直面阴影,才能自我救赎。
而笔者认为,这样残酷的结局即使不是最好的,却是最真实的,女性在反抗—反抗这个暴力的世界,却没有引起大风波,就像英惠如此极端和荒谬,最后关注她和理解她的人也只有姐姐,其他男性依旧会伤害她,这个世界对女性的不公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才会引发社会的思考。
大家对于小说情节的想法还是略有不同的,读者们经常会在豆瓣或知乎等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思想与看法的碰撞,提升了小说的热度,引发了读者们的激情讨论,这些批评与评价是文学交流中的正常而有益的现象,间接说明韩江小说在我国是被读者们所接受的。
有许多读书组织也会以韩江的《素食主义者》《白》等作品进行读书讨论,有人表示韩江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语言也非常准确,是可以激发自己的写作和创作欲望的。故事是很日常的,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会让你重新审视过往经历,重新思考人生,会鼓励自己继续创作与记录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中,自古强调个人的服从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对个体欲望的包容,女性更是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潮涌动,众多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主张和著作传入我国,促进了女性主义创作和研究,较大程度上挖掘了我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在韩国,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品占比非常大,拥有着相似的社会现实,都身处在“父权制”的约束下。于是,当韩江小说译介至我国时,是被大部分读者认同与感同身受的。韩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用特有的方式、细腻的手法勾勒出对抗命运的女性角色,受到我国读者的好评。

三、中国学界对韩江小说的研究与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发现关于韩江小说在我国学界的研究逐渐多元化,随着对其作品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挖掘小说中的深层内涵。薛舟指出因韩江获得的国际布克文学奖推动了韩国文学的对外输出,韩国文坛重拾信心,韩国出版市场也变得火爆起来,文中提到了许多韩国作家的多部作品,他们勤于发现社会热点,并将其转化为文学作品,探讨韩国社会文化的动向。


2017年至2019年,译介至我国的韩江作品主要有《素食主义者》《少年来了》《植物妻子》和《玄鹿》。围绕这些作品,学界的研究方向十分明显,主要围绕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女性意识的变化等,如郑冬梅和陈翘楚的《解读韩江小说中二元对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素食主义者〉和〈植物妻子〉为中心》,重点分析了《素食主义者》《植物妻子》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小说人物形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出发,试图剖析男女之间的情感对立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正常人与非正常人(精神病患者)的对立关系。韩江在这两部小说中将人的肉体想象为植物,抑或变成植物,深刻反映了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中,作为女人、母亲的命运归宿何去何从的问题,最终将审视的视角聚焦于社会性别的问题。
此外,沈颖在《浅析韩国小说〈素食主义者〉中的伦理混乱与伦理选择》中,主要分析了家庭暴力所引发的家庭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问题,主人公英惠在产生了情感的混乱之时,幻想变成植物来反抗,背离伦理身份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写作动机,用女性人物的悲剧呼吁社会拒绝对女性的暴力伤害,遵守伦理秩序与道德。谢永新和李娜在论文《韩江小说女性人物的个人意识与抗争》中分析了女性人物的抗争,通过顺从和抗争之间反复挣扎横跳的矛盾意识,反思了现实中的女性困境,并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不仅如此,在此期间以“韩江小说的女性主义”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有3篇,其中,殷孟霞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韩江小说研究》运用生态女性主义观点,集中探讨了韩江对于人类复杂性的深度挖掘。
2020年开始,韩江熟练运用的植物意象隐喻、隐性表达,使她的小说思想内涵更加深刻,对深入剖析自然属性下女性世界的认识有一定价值。例如,于智雯的《韩江小说中的植物意象隐喻—以〈素食主义者〉为主例》主要阐述了《素食主义者》中,通过对源域和目标域的植物意象间的对应,剖析了植物意象隐喻活动中体现的主题思想。毕桂涛则在《矛盾、觉醒与救赎:韩江小说〈素食主义者〉中“植物性回归”的隐性表达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小说女主人公英惠“植物性回归”的隐性表达,以此多元理解英惠“植物性回归”的真实意图,深入剖析作者对于自然属性下女性世界的认识。
在现存研究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出现了以美学特征为焦点,挖掘韩江小说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的论文。李静远的《韩江小说的美学特征研究》就是从叙事之美、意象之美、主题蕴意之美这三个维度对韩江小说进行分析,解读韩江作品的深层主题含义。而黄晓微的《从“身体”开始:论韩江小说〈素食主义者〉的叙事美学》抓住了不一样的一环,在对英惠人物塑造方面,对身体有过多次的浓重描写,从“身体”中提出背后蕴藏的女性生存的无奈与文本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对韩江作品的研究和批评的整个历程动态中,它是进步且深入的:从最初,分析其作品当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激发女性意识的觉醒,再分析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之后,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将女性与自然建立联系,呼吁追求平等,拒绝暴力;到现在,国内学界还在分析韩江的植物意象隐喻,寻找美学价值,不断地挖掘韩江作品的深层内涵。

四、韩江小说在我国译介的内外推动力分析



韩江小说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备受读者群和研究者瞩目,其原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文学的内部出发,韩江小说所承载的深刻主题,如女性话语、生态问题等皆与当下的全球化环境下热议问题有关。但韩江又没有直接将这些问题直白地进行文学化加工,而是通过一个个体的命运、挣扎、矛盾、反思等,将宏观问题微观化,得到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从文学的外部而言,不可否认韩江身上的诸多奖项,尤其是亚洲首位荣获国际布克文学奖的作家头衔,为韩江作品的世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版、媒体行业当然不会错过这种具有市场效应的因缘机遇。
韩江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影响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度思考是吸引我国读者的关键,而文化交流和市场推广则为她的作品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相信韩江的作品在我国的影响力还会不断扩大。
韩江的独特视角促使她成为韩国甚至世界文坛炙手可热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我国译介并传播,对我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韩江的小说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悲苦和创伤的深入挖掘,以女性角度细腻描写,为我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深入人心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在我国广受欢迎。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读者对韩国文学的认识,也促进了性别平等和生态保护等社会议题的讨论,进一步推进韩国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韩江的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也有助于中韩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通过阅读韩江的作品,我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为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作家简介

韩江(1970-),1970年生于韩国光州,现任首尔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多部。二十五岁即斩获《韩国日报》优秀小说家奖,1999年凭中篇小说《童佛》夺得韩国小说文学奖,2000年荣获韩国文化观光部今日青年艺术家奖称号,2005年以中篇小说《蒙古斑》荣膺李箱文学奖桂冠。2016年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2018年凭借新作《白》第二次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又凭借《少年来了》入围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决选短名单。其作品从更为根源的层面上回望生活的悲苦和创伤,笔墨执著地袒护伤痕,充满探索的力量。2024年10月10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鄉書院
高品位的文学家园——重情怀的综合读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