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随着越来越多政策的出台,不仅工资涨了,缴纳了五险一金,还为我们畅通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专项招考的渠道。”谈及工作上的变化,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路街道高院社区党委书记王晓娟十分高兴,今年她通过公务员考试定向考录到回民区攸攸板镇。王晓娟的经历体现了首府打造从“选得优”到“有奔头”卓越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进阶之路。
在基层治理中,社区工作者既是党的政策的“小喇叭”、群众心声的“传声筒”,也是家长里短的“贴心人”、居民小区的“总管家”和社区群众的“服务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每天接打的几十通电话和上万步的行走数据背后,承载的是社区工作者为扮演好多重角色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破解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优、能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公开选聘、精准培训、头雁培养、激励担当等措施,让社区工作者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为全市基层治理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充实队伍力量 实现“选得优”。呼和浩特市连续四年统一公开招考大学生社区工作者1000名,采取“市编街用”引进32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基层治理领域专项人才。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人员1.15万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人数达到18.2名,平均每个社区配备25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5005人,占比45.5%,35岁以下干部占比超50%。
提升薪酬待遇 实现“留得住”。全市市招、旗县区招社区工作者执行“三岗十八级”薪酬标准,全部落实“五险一金”待遇,同步调整专职网格员待遇。每年根据考核结果、岗位变化、学历变化以及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等,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调级调薪,其中最高的从3级提高到12级,从每月由3738元提高到5267元,累计对3264人次进行了动态调整,增加资金1388.72万元。
理清职责事项 实现“有作为”。今年,第二批《社区依法履职工作事项指导目录》等8个目录(清单)出台,社区事务由140项减少到58项,精简了58.6%。同时,印发《呼和浩特市村(社区)职责事项、证明事项规范管理办法》,建立村(社区)职责、证明事项准入、退出、动态调整、定期通报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向基层摊派任务。减职责事项、减机构牌子、减考核督查“三个精减”,让基层社区工作者“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加强专业赋能 实现“干得好”。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全市62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社区干部实训基地,累计参与集中轮训、实践训练1.3万余人次。全市开展社区工作者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54场,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全覆盖。举办市级示范培训2期、旗县区培训9期,培训社区工作者2785人次。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通过为新招录社区工作者选派业务能力强的“导师”、交叉跟班学习等方式,助力年轻社区干部加速成长。全市共有2052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占比38.7%。
畅通晋升通道 实现“有奔头”。呼和浩特市积极构建“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书记—公务员(事业人员)—乡科级干部”成长路径。目前市招、区招社区工作者中,有1259名进入“两委”班子,占比48.5%;120名担任正职,占比27.8%。储备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后备力量716名,面向村(社区)书记定向考录公务员21名、事业单位人员15名,提任副科级领导岗位22名,着力解决体制、身份、待遇、出路等关键问题,社区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