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极越暴雷事件,本以为会随着热度的下降逐渐平息,但最近新一轮的车主维权,又是将其送上了汽车界的热搜。其原因,倒不是因为维权本身,而是股东之一百度的态度,让极越车主体验到了近年来汽车界最差的待遇:不仅拒绝出面与车主沟通,还通过在车辆入口设置地刺,阻止车主进入百度总部,并通过警方喊话传达立场的方式粗暴对待车主……透过这一幕,极越暴雷事件背后的原因,似乎有着落了。
先回顾一下最新一轮的维权事件。起因是在1月3日,极越车主发布了联合公开信,向主机厂提出了立即恢复极越售后体系、全力修复软件bug、构建长效沟通机制和明确恢复期限与责任等诉求。
从这些要求来看,虽说根据极越目前的处境,其中有些或许难以实现,但像售后等要求,却是在情理之中。而不管诉求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及时有效的应对和沟通才是关键。这决定着母公司的企业形象:积极补救,极越大概率无法起死回生,但至少不会让信任危机无限蔓延,波及到其他相关的品牌和产品;若消极逃避,那么不光是极越本身,吉利和百度的其他项目也很有可能受到牵连。毕竟,很多人买极越,就是冲着背后有两个巨头来兜底。
而对于这次的车主维权,吉利倒是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有担当,吉利方表示:相关的工作都在推进,但需要一定时间,对于售后,目前成立了30人的首批售后团队,预计会在1月10日公布具体的进展;同样在1月10日,吉利也会公布和说明它目前能够处理的售后事项(包括质保、权益等);而如果1月10日还是未能给出明确答复的话,车主则可以直接跟吉利杨学良见面洽谈。对于这一系列措施,虽说吉利方是通过口头的形式回复车主,并未以官方或者个人的身份出具任何的书面证明,但也已经用最正面最积极的方式回应了车主。
相比之下,合作项目中控股达到55%的百度,却上演了开头说的那一幕。当车主们也想要百度给一个说法的时候,它的处理方式就是拒绝派出任何代表与官方沟通,并在总部大楼设置障碍切断车主的维权通道,最后通过警方转述:“拒绝一切线下沟通,即使线上交流,也不会以百度官方身份发声。”这种态度,已经不是激怒车主,连累合作伙伴那么简单了,这次的鸵鸟行为或许会让任何跟百度有关的汽车/零配件,成为一种谁都不敢碰的禁品。
因为事到如今,车主、极越、百度、吉利各方的权责依然像一团乱麻难以理清,甚至从法律角度来讲,百度或许的确没有义务为极越兜底,但极越项目本质上就是以两大巨头为“担保人”在卖车。
没有百度、吉利这两大股东,极越的销量会更惨到什么地步或许难以验证;可车主们就是奔着“靠山是有钱的大公司”,才愿意去相信一个新势力品牌。这时候,母公司如果履行它的担保义务,那么以后的新项目还可以继续,其他业务也不必受到牵连,毕竟生意有成有败是商界常有的事,没有谁能保证会成为常胜将军;但如果开卖的时候把自己当广告、当股东,想着火了以后如何分红如何做大做强,爆雷了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那么日后百度两个字就不再意味着是一种保险,消费者也会吃一堑长一智。
而如今,百度彻底撇干净的做法或许在法理上让人无可奈何,但从情理来讲,这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担保行为”毫无含金量。因为哪怕是简单作为一个供应商,在车机BUG频出的时候也应该给出一个说法,身为既提供技术,挣钱了也能分红的大股东,百度却干脆闭门谢客……那只能说,原本百度/阿波罗智驾有可能成为华为、小鹏、理想等选手的心头大患,这番操作之后却是自己把自己打进了“冷宫”。
总的来说,极越事件之所以这么受关注,说白了就是背后有吉利、百度这两个巨头,否则,它就会像雷丁、芒果一样走的悄无声息。而在这背后,吉利已经通过之前极氪等多次危机事件证明了自己的“担保”能力,这次也没有例外;但相比于已经是多次造车的吉利,首次正式参与造车项目的百度才是真正的主角,它更需要通过极越证明自己的智能化实力,也需要证明它进军汽车领域的决心。
可从结果来看,不仅这两点都没有被证明,本该像余承东那样顶着压力高呼“遥遥领先”的百度已经开始置身事外了。那么可想而知,当它亲自证明了自己无技术优势更无担当之后,不管是汽车业务,还是早已被人诟病的搜索引擎等等,灯火阑珊处,不再有人寻它千百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