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院肾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全国研究型学科(肾脏内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肾病免疫重点专科,也是浙江省著名中医流派之“叶氏内科流派(肾病)”的传承基地。科室目前建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药信息学”),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肾病免疫重点实验室,浙江-澳门中西医结合肾病免疫联合实验室,浙江省肾虚瘀浊证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肾病科擅长运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各类肾脏疾病,比如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狼疮性肾炎、高血压肾病、ANCA血管炎肾损害等;学科中医优势病种包括肾衰病、尿浊、水肿、淋证,形成了消瘀泄浊饮、加味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加味黄风汤、散风通络洗剂等一系列效果明显专科特色中药方剂。近年来,科室连续多次评为医院A级学科,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年出院达到2500多人次。水肿(膜性肾病/肾病综合征)、尿浊(慢性肾炎综合征/IgA肾病)、肾衰病(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5期)三个病种是我科主攻方向,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位列省内前2。
神经内科是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学)、国家中管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全国脑病协作组成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脑病重点建设学科、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基地及中国卒学会卒中中心等。
本团队由脑病科及神经特检科人员组成,在中风病、癫痫、重症肌无力等重大或疑难神经疾病及中医脑病的国际化、循证医学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神经内科于2002年底建立中医卒中单元,由中西医神经内外科、心理、中西医康复、营养、高压氧、护理等专业共同组成,我科自2012年6月开始开展DSA,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取栓桥接治疗。
中医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推拿、外洗等,专科独特制剂有蛭黄合剂、损伤洗剂等,且提出“中风病急则标本兼治”治则,脑卒中患者整体治疗疗效突出。重症肌无力专科经40多年研究,已研制中药制剂炙马钱子胶囊,并且就马钱子的用法、用量、毒副反应的防治、药物的炮制以及量效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其制备工艺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开创了剧毒药马钱子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先河。
浙江省中医院护理部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护理学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分会副主委单位、浙江省护理学会中西医结合护理专委会主委单位、浙江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中医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
护理人肩负着传承发扬中医护理的使命,凭借精湛的中医护理技术成为行业领头雁,开展5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20余种养生功法,优化60余个中医护理方案,建立2个院级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工作室,培养300余名中医护理骨干。作为浙江省中医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牵头规范全省中医护理技术的分类分级管理和人员资质准入标准,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和省级团体标准,推进中医护理标准化建设。
传承、研究、发展、推广中医护理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学科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围绕老年、慢病、重病等领域开展研究,自主研发“老年慢病智慧健康管理平台”,获得省科技厅“尖兵”“领雁”项目资助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立项厅局级课题20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获得16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
浙江省中医院儿科创建于1956年,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专科(儿科)建设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浙江省重大疾病儿科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浙江省重大疾病儿科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华东区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首批浙江省中医儿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儿童心理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委会主委单位。
科室学术底蕴深厚,“宣氏儿科”、“马氏儿科”、“詹氏儿科”薪火传承,经几代耕耘梳理“浙派儿科”及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建有6个国家级、6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023年成立“丁樱国医大师浙江省中医院工作室”。科室有湖滨、钱塘、西溪三院区共建普儿、新生儿及NICU床位74张,年门诊量20余万人次。以小儿肺系疾病、心肝疾病、肾系疾病三大亚专科为主攻方向,设有呼吸、神经、生长发育、肾病、过敏性疾病、血液病等17个专科专病门诊,连续四年获中国中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儿科称号。
科室创建于1961年,是我省成立最早、实力雄厚、集医教研一体的推拿学科龙头单位。学科依托沈景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是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筋骨病)、全省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防控医疗技术指导中心、浙江省脊柱侧弯中西医诊疗专科联盟牵头单位、英国针推研究生院及省内推拿高级人才研修和实习基地。现有医生4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2人,门诊量超13万人次。
学科中医特色鲜明、技术体系成熟,尤其对脊柱关节伤病疑难病症、青少年脊柱侧弯,以及儿童呼吸消化疾病与保健的推拿诊治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创立“一次推拿正骨法治疗腰突症技术”、“二位分粘法治疗冻结肩技术”、“脊柱侧弯中西一体化矫正技术”,打造紧扣现代疾病谱特点的“十大特色专科”,形成了独具“浙派中医·沈氏推拿”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牵头制定团体标准2项、主要参与4项,10项技术纳入国家、省级适宜技术推广目录。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局省共建重大项目、省自然、学校高起点标志性成果专项等科研项目近20项,在脊柱病推拿神经稳态机制、脊柱侧弯中医理论与技术创新构建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和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
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建于1985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乳腺病专科之一。科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国乳痈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乳疬中医诊疗指南修订主持单位。
现有医生29人,其中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名、国医名师1名,省级名中医1名。建有名医门诊、专病门诊、病房80张床位,拥有国内一流的超导型乳腺磁共振成像仪、乳腺高频智能钼靶仪、高频彩色B超仪、麦默通乳腺微创真空旋切系统、乳腺纤维导管内视镜等先进仪器。本学科中医特色鲜明,中医药疗效显著,以中医药治疗乳腺癌、乳腺炎症性疾病、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为研究方向,研发了疗效显著的“乳腺1~8号”系列专病专方及院内制剂复方仙灵脾消癥颗粒,并开展冬令膏方、中医外治法等丰富的治疗手段。
近三年在全国中医乳腺病学领域中排名第六名(2021年)、第七名(2022年)、第六名(2023年)。近5年承担科研课题1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4项;发表论文79篇,其中发表SCI 论文42篇;参与出版专著5部,其中主编《中医乳病外治》;被授予3个发明专利和2个实用新型专利;浙江省教育学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浙江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认定项目1项。培养博士7名,硕士50余名。
心血管内科是浙江省最早设立的内科二级学科之一,目前为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中国心衰中心示范基地,浙江省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层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冠心病防治中心,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中国房颤中心认证单位,浙江省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联盟成员单位,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创新类学科,浙江省中西医结合临床重中之重学科(心脑血管病方向),浙江中医药学会心脏病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一流学科——内科学,S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近5年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7项,参与多项国家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
学科注重传承和创新,融汇传统与现代,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复杂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结构性心脏病和心脏康复等领域引领全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拥有床位125张,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年出院5000余人次,区域外病人数占50%,年介入诊疗手术逾2500台次,住院中医参与治疗率>90%,门诊中医参与治疗率>60%。学科常规开展冠脉,起搏,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各类介入治疗。
学科设有湖滨、钱塘和西溪三个院区。在现代医学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融合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念。及时把握中医的“病”、“证”、“症”,善于依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旨在全面恢复每位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为各类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一流的预防、医疗和康复的全方位服务。
本学科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关键学科,由重症医学科与急诊医学科组成,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委会主委单位。学科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等,已熟练开展ECRP、ECMO、EIT、IABP、CRRT、PICCO、重症超声等技术,其技术水平、学科队伍、硬件设施、科教研等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在熟练开展国家卫健委要求的全部现代急危重症抢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院中医特色,将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中,尤其对危重症胃肠功能障碍(胃痞病)、重症肺炎(喘证)、休克(厥脱)等三大优势病种形成了特色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基于急危重症信息化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本学科充分发挥中西结合优势,围绕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实现对急危重症疾病的早期预警、早期识别,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干预及早期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转归和生存率。学科以天人相合的整体观为指导,结合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的中医理论,采用中药汤剂内服结合中西医特色技术成功抢救众多急危重症患者,受业界高度认可。
近年学科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开展中医药防治学科重点优势病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开展实用中医新技术临床应用,主持国基金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牵头制定专家共识3部,主编及参编著作多部,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在同行业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供稿|科研部
摄影|祁骥
责编|吴煜
审核|陈岩明、邓姝
终审|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