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问八答”共谋乡村振兴良策——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

政务   2025-01-02 18:08   贵州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工作的难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路径在哪里?”“乡村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的人口,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做到稳岗稳就业稳收入?”……

11月14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贵州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8位委员不避问题“真问”,紧紧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等内容,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上问出了人大新担当。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直面问题“真答”,对贵州乡村振兴现状、短板弱项、下一步计划等一一作答,答明了政府责任,明确了攻坚克难方向。
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

“我省在推进良田种粮,提升我省粮食产量特别是单产上有哪些有力度的举措?贵州真正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工作的难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路径在哪里?”专题询问一开始,管群委员聚焦“粮食安全”发出“首问”。

“我省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个方面,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增强粮油生产能力。”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同光回答询问说。

一是良田:计划到2026年,全省累计建成2100万亩以上、改造提升200万亩以上,新改建区域梯田化率达90%以上、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以上、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0%以上。据测算建成后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1等以上、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公斤以上。

二是良种:主要是开展高产、抗病、宜机化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筛选发布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主推品种,推动品种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优良主导品种覆盖率。2024年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2025年、2026年分别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良机:持续开展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全省建设粮油类机械化生产示范点280个,其中,每年在40个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千亩方、万亩片”区域中选择500亩打造示范点,每个整建制推进县示范点打造不少于4个,示范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以上。

四是良法:继续推进激励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发动各级农技人员开展“揭榜挂帅”和基础性示范服务,提高良种覆盖率和技术到位率。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重点需要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杨同光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全省361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将撂荒地整治与粮食生产通盘考虑、一体推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集约经营,推动提高耕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苏维词委员问,我省推进撂荒地、非法占用耕地等实施复耕的总体任务是什么?目前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模式,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耕地保护总体任务有三项,一是国家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整改恢复任务,二是非法占用耕地整改任务,三是撂荒地治理恢复。”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周宏文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下达我省耕地保护目标5021.04万亩,对照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省还需完成515.66万亩的耕地整改恢复任务。2023年至2027年,以每年10%的比例按5年分解,我省每年需完成51.57万亩。

撂荒地治理恢复方面,2023年度考核中,贵州获得“良好”等次,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首次实现“净增加”。今年以来,各地通过恢复流失耕地、违法用地整改,流入新增耕地面积约70万亩。2018年以来存量违法占耕面积已整改19.95万亩,整改率80%。

“下一步,将从以下方面推进耕地保护。”周宏文说,一是呈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配合林业部门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二是督促各地统筹做好耕地恢复后期管护,结合实地核查,摸清撂荒地底数,分类推进治理利用。
善抓乡村振兴“牛鼻子”,以“产业旺”促“乡村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目前,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状况如何?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如何通过乡村产业发展,更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直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盘,魏定梅委员问。

“2023年我省一产增加值2894亿元,排全国第14位;今年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3.8%,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12个特色产业产值2926.99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达79%。”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涛回答说。

当前,贵州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辣椒等作物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等作物种植规模全国前三,肉牛等产业综合产值超500亿元。产业融合持续发展,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产业集群8个、产业强镇32个,2023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00家。品牌效益逐步凸显,都匀毛尖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省绿色食品48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4个。

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方涛没有回避:一是单产水平普遍偏低,二是精深加工水平不高,三是质量效益亟待提升,四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部分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市场需求不旺。

找准问题,如何作答?方涛用“四个抓”回答询问,抓专家引领,借助49名院士、首席科学家力量,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抓帮扶产业发展,以县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农产品加工,招引精深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左右。抓主体培育引领,重点培育50家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增长速度快的“链主型”企业。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产业支撑。石祖建委员:“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重点难点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进?采取什么措施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吴涛说,当前需破解的难点问题主要有:一是有文化、有故事、有体验、有品味的高端旅游民宿较少。二是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高素质运营管理团队。三是民宿监管办法缺失,规范促进民宿产业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

下一步怎么做?吴涛表示,一是深度挖掘特色资源,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法依规保障乡村旅游用地。三是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农文旅融合。四是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更多“村超”“村BA”等“村”字号品牌。五是持续推进金融支持,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做大做强、规范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发展乡村产业,增产更要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魏定梅委员开门见山问。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增幅排全国第5位,其中经营净收入2786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7%。”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涛回答说。

农民就业稳收入增,乡村振兴才有底气。罗春红委员问:“按照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的要求,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和收入,确保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今年1至10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48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潘荣提出下一步举措,“通过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强与沿海黔籍务工人员集中的省份对接,开展访企拓岗、走访稳岗、联合招聘等活动,共建‘一县一企(多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合力促进外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加强重点时段返乡返岗服务,稳住省外务工基本盘。”

发展林下经济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方式。“当前,比较成功的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在哪里?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持续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山区农民实现增收?”杨晓曼委员问。

“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467万亩,居全国第5位;全产业链产值759亿元,居全国第4位;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315万人,占农村人口18.08%。全省参与林下种养的农户家庭年均收入提高23.44%,参与森林景观利用的农户家庭年均收入提高22.06%。”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说。

“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有两类。”胡洪成表示,一是“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集约经营模式,走出复合经营新路,实现林地空间高效利用、立体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助农增收模式,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探索林下经济联农带农强农富农机制。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省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在哪里,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韩卉委员关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023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94%、较2020年提高了2.7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邱祯国表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主要有:城镇化质量水平与全国还有差距,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中心城市竞争力偏弱,城市基础设施和安全韧性短板较多。

2023年,全省72个县的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28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低于10万人的有21个,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元的仅3个。全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四,与全国的差距在10年左右。

如何解决问题?邱祯国表示,将加快制定我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四大行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以县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城市功能和安全短板。

水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民生期待。李立委员问:“我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

“截至目前,两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600亿元,完建骨干水源工程150座,完成8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省水利厅厅长易耘说,省级财政对重点水网建设补助比例从30%提高至不超过60%,减轻市县配套压力,有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13%。

专题询问不止于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人大农委认真梳理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汇总常委会会议期间提出的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提出的问题,研究形成综合审议意见,及时转交省政府研究办理,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专题询问既是一次检阅,更是鞭策和鼓励,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必将更好地推动全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我们将坚决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结合省人大常委会后续反馈的综合审议意见,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整改落实,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杨同光表示。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陶长海指出,这次专题询问所提的问题针对性强、各方关注,回答问题客观实在、坦诚相见,使我们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专题询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预期效果。


来源:《人大论坛》2024年第12期
作者: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吕跃 王敏

编辑:甘玥

编校:吕

审核:杨震

贵州人大
贵州人大由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主办,宣传人大制度,弘扬民主法治,展示代表风采,反映百姓呼声,推动人大依法履职,讲好人大故事,传播人大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