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报告,献良策 | 李永莉代表:以“交邮融合”为抓手 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政务   2025-01-22 16:03   贵州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群众的期待尚有较大差距。”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遵义市交通运输局高级工程师李永莉围绕审议各项工作报告,聚焦民生关切,积极建言献策。
通过调研,李永莉了解到,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寄递物流发展缓慢,存在群众寄递物流供需零散、供求信息不匹配,忙时人(货)等车、闲时车等人(货)的情况,导致大量群众自产的优质农产品变成滞销品,而城镇居民想要的优质农产品又往往供不应求。
同时,农村寄递物流市场不成熟,开发不足,市场经营主体投资意向弱,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其是乡镇及以下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企业科技化、数智化、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现有的县及县以下寄递物流企业仍以传统手工作业方式为主。
由于贵州地形条件复杂多变,山高、坡陡、弯多、路窄,农村物流交通运输只能以公路且以小吨位车辆为主,中转、接驳环节较多,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发展不足,也导致了物流成本高。农村客运、货运方式的改变造成车辆空载率、低载率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处于停运状态,大量的客运站、货运站、公路养护站等公共资源闲置。
此外,农村地区寄递物流人才也比较匮乏,经营者多以返乡务工人员、留守妇女或老人为主,普遍缺乏寄递物流知识,经营观念滞后,统一规划思想不足,安全规范管理理念缺失。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其中邮政快递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网点多’‘覆盖广’‘流通快’等优势,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李永莉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寄递物流存在的问题,应当以“交邮融合”为抓手,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李永莉介绍,贵州省自2020年开始积极探索,逐渐走出了“交邮融合+”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功路径,县乡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逐步构建,成功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最初”一公里。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交邮融合+”模式逐渐成熟,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以遵义市为例,涌现出了《凤冈县“党建引领+交邮融合+产业联动”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遵义市加快推动“客货邮”融合畅通农村物流末端》、习水县“交邮融合+新零售”、正安县“交邮融合+新零售+新能源”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案例和品牌。
结合实践经验成效,李永莉紧盯农村寄递物流的关键症结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畅通农村寄递物流末梢。用好用足交通领域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寄递物流网络节点(“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多站合一”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力度,提高网络节点覆盖率,畅通农村寄递物流“神经末梢”,畅通“最初、最后一公里”,为农产品销售、生产和生活资料下乡提供寄递物流运输保障。
二是链接共享通道。建立“交邮融合+”智慧平台,搭建地方农特产品区域分布、价值信息、寄递需求与辖区寄递物流末端站点服务功能、收寄能力等动态更新的信息交互平台,打通农业产业和寄递物流行业的需求接口,用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潜在的巨大业务量倒逼寄递物流企业加快末端站点建设,通过快递引流打造数字化综合服务站,有力助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三是深化行业合作。鼓励支持寄递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供销合作社、地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加大冷链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同探索农产品产地端和市场端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储等方面数字化应用,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智慧冷链寄递物流体系,全面提升末端冷链配送能力。
四是实现动态监管。探索建立数字化监测平台,集成数据信息分析判断市场需求变化、产业产品优势,为产业培育、区域布局、品牌打造提供决策支撑;绘制“交邮融合+”镇、村末端站点电子地图,精细化实施“一站一档”管理,数字化动态监测站点布局、行业安全、快件投递和签收、功能叠加效果等指标,通过数字赋能提升行业监管能力水平。


记者:伊航

编辑:甘玥

编校:吕跃

审核:杨震

贵州人大
贵州人大由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主办,宣传人大制度,弘扬民主法治,展示代表风采,反映百姓呼声,推动人大依法履职,讲好人大故事,传播人大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