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Culture Sower
Culture 菌整理编辑,版权为艺术家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复制
木/物体一
2012
木,墨,绡,白漆
138 x 40 x 31 cm
胡晓媛
Hu Xiaoyuan
木/物体二
2012
木,墨,绡,白漆
104 x 48 x 20 cm
木砧木杖一
2012
木、墨、绡、白漆
38cm x 26cm x 3cm; dia.3.2 x 50.2cm
木砧木杖二
2012
木、墨、绡、白漆
Dia.38 cm x 3 cm, dia.3.2 x 50.2cm
无题一
2012
铁,木,墨,绡,白漆
86.3 x 32.5 x 21 cm
无题二
2012
铝,木,墨,绡,白漆
53 x 21.5 x 21.5 cm
墨到
2012
墨、宣纸、水
6.6cm*4cm*2cm
墨到
2012
墨、宣纸、水
6.6cm*4cm*2cm
狸与狸奴不出门
2012
用过的猫抓板、纸粘土
30*31*28cm
根处无果
2012
木、墨、绡、白漆
不规则尺寸
将一些捡来的木头废料仔细清理后打磨光滑,覆上半透明的绡(生丝),用墨在绡上描画了这些木头废料的某些个面上的表面木纹,然后先将画好的绡取下,用白漆将曾被描摹过的木头表面完全覆盖,最后再用黑色铁钉将我绘制在半透明绡上的木纹绷在这些木头上。
这些木头原本是废料,甚至是废料上切下来的废料,我用自己的耐性和漫长的时间去改造它们,结果却是不宜察觉的。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溺水之尘
2012
三频¼像
03’18’’
一次外景拍摄结束后,在整理设备和遗留物时产生了这组计划外的三频影像。
一频以微距自下向上的拍摄了浸满海水并被海浪和沙石磨得起ë的裤脚,那是演员在按原拍摄计划(怒斥海)时所穿过的;另一频以微距拍摄了从外景地捡来的头骨形珊瑚往复旋转不停,细密的结构呈现着无休无止的近似和差异;再一频以微距拍摄了曾被演员站在海中,长时诵读过的一张白纸的锋利边缘,缓慢的移动着。
这些超近距离拍摄下的锐利细节限制了对整体的辨识。如果观看是受限的,体会的完整只能是意识的希翼。
溺水之尘-三频¼像(截屏)-03'18
看
2012
单频影像
07’30’’
制作一块与工作室弧面墙颜色、质感一致,弧度相近的750cm长,135cm宽厚重白板。然后背着它跪贴在弧形墙面上,扒住弧面墙艰难地从左至右,再由右至左移动一个来回。正、侧两个机位记录了这个持续07’30’’的过程。
正面所记录下的这个近乎全白的影像,乍看似乎白屏一块,没有任何内容。只有在仔细的观查下才能看到一块白板在缓慢的移动着。
作为影像装置的另一部分则是不远处屏幕面朝墙壁放置的小监视器。监视器里虽然在播放着侧机位拍摄到的背背白板移动的行为过程,但这一影像纪录永远不会面朝观众,人们只能看到监视器面贴墙壁并在墙壁上散出一小圈光。
看-工作照
看-单频录像-07'30_-2012-展场
伐冰渡海
2012
3频录像
09'40''
有声
左频:演员在灰暗的海岸上,时而力竭,时而竭力的凭借肢体动作怒斥着无垠的海。当倒放这段视频时,现实中原本无动于衷的海浪,被迫呈现出了犹如因被叱责与击打而远远退去的幻象。
中频:摄像机和旋转台配合着记录下了冻结成冰的海岸。乍看凝固的冰浪层层叠叠、起伏不尽,实则被摄范围极其有限与重复。
右频:海岸上,演员缓慢的把蜷缩的躯体伸展至极限。但在变焦镜头的拉伸配合下,缓缓伸展开的肢体在视频画面中所占的空间却在渐渐缩小,直至已经伸展至极限的躯体只在广博的海岸上占有微小的一点点空间。
伐冰渡海
木——双 2011
木 2010
局部
局部
木(背面)
木 - 局部
夏至 2008
夏至 -局部
夏至 -局部
夏至 2008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双鱼戏水 /竹梅双喜 / 鸳鸯戏莲 / 萱花蛱蝶/ 蝶恋花 / 夫荣妻贵 / 绣球纹 / 并蒂莲 / 双飞燕 / 榴开百子
2005-2006
自己的头发,白绫,手绷
不规则尺寸 (全部作品共 10 组,每组为两件,共计 20 件)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鸳鸯戏莲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并蒂莲
送不出去的信物/夫荣妻贵
送不出去的信物 /竹÷双喜
送不出去的信物 / 萱花蛱蝶
©胡晓媛
排版:Culture菌
往
中国艺术家
往
国外艺术家
加入艺术星球,获取海量国内外艺术知识海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