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五指山没看到红叶略有遗憾,那也不是说此行一无所获,参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就获益匪浅。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泰翡路五号,1981年秋筹建,1986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更名为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考古、征集、收藏、研究和陈列海南民族文物为主,表现海南岛历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海南省民族学、民俗学重要的研究基地。
作者留影(2024.12.20)
经拆除重建,该馆2018年2月重新开放。新馆依山面城,四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33,000多件套。设有《琼州民风——海南历史文物展》《海南民族艺术陈列》《寻找救星——海南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展》等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展厅集中在一楼。室内清新素雅,连廊宽敞明亮。中间为庭院,绿植满园,花草芬芳。
展厅连廊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1988年4月成立,简称 “琼”,建省前隶属广东省。境内居住有黎族、汉族、苗族、回族4个世居民族。截至2023年,全省总人口994.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5.7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17.7%。在少数民族中,黎族人口154.7万人,苗族人口约8.3万人,回族人口约2.2万人。
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山川秀丽,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在这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各族文化相互融合,和谐共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较早考古发现海南岛有石器的洞穴、岗丘、沙丘、贝丘等遗址200多处,从发掘的石器和陶器分析,在距今7000—3000年间,海南岛已有人类的活动。1992—1993年考古界在三亚市落笔洞洞穴遗址发现大量人类牙齿化石、石器、骨器,经测定为1万多年。2006年6月考古界又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信冲洞文化遗址发现3件旧石器,将人类在海南岛活动的历史前推至2万年前。
椰树化石(史前)
石斧石拍(新石器时代)
生产生活用具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始于新石器时代,为我国南方古人类早期普遍用以蔽体的衣物原料。海南岛先民在使用麻、绵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 “无纺” 年代。
树皮布是将树皮经过特殊处理加工成无纺布的古老技艺,有一套复杂的工序:扒树皮、修整、浸泡、拍打、缝制等。此技艺至今仍在黎族聚居的个别地方保存着。
见血封喉树皮被
见血封喉树服装
黎族哈方言志强人男子麻上衣
黄道婆(1245~1330),我国宋末元初杰出的纺织革新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相传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30余年,元贞年间(1295—1297)返回故里。
她回乡后积极推广植棉,传授在崖州学到的纺织技术,借鉴汲取黎族 “崖州被” 的织造方法,发展汉族民间固有的传统工艺。织布讲究 “错纱、配色、综线、挈花” 等技法,被褥等织物有 “折枝、团风、棋局、字样” 等图案,花纹精美,灿烂夺目,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发展。其所创造的具江南特色的 “乌泥泾被” 可与 “崖州被” 媲美。黄道婆的美名也由此传遍四方,后被尊为我国纺织业的始祖。
黄道婆
黎族传统纺织技术世代相传,黎族妇女织锦以棉麻为原料,去棉籽,弹棉花,纺纱,导纱。以植物、矿物质为染色原料,染各种棉麻线,用踞腰织机、水平织机织锦,用绣花针刺绣,最后成为绚丽的黎绣。
海南苗族与黎族居住环境大致相同,其纺染织绣技艺与黎族有诸多相似又有其独到之处。这既有地理环境的原因,也有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因素。其蜡染和发绣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座式织机
织绣琳琅满目
黎族百花图龙被
黎族哈方言罗活人妇女服装
进入21世纪后,海南的传统纺织文化日益受到重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先后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服饰、海南苗族传统刺绣等也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被认定,海南传统纺织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新作品层出不穷
海南世居少数民族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资源,并富有创造性,各种技艺源远流长。制陶工艺用料讲究,制作精巧;雕塑、剪纸、藤编、竹编,或风格独特,或精编细织,充分体现了海南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所有这些,在该馆民族艺术陈列中均有很好表现,共展出各类艺术品1,160件套、图片220多张,是海南民族历史文化的又一缩影。
制陶
藤编
剪纸
骨雕
木雕
独木舟
民族乐器
海南革命斗争史陈列主题是 “寻找救星”,主要介绍白沙起义。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43年8月,王国兴、王玉锦领导黎族、苗族人民发动了白沙起义。因国民党疯狂反扑,起义遭受挫折,后辗转寻找红军。1944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与王国兴等人会盟,成立以黎族、苗族起义战士为骨干的白保乐人民解放团。从此,黎族、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为开辟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解放海南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主席对王国兴等领导的白沙起义曾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王国兴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人。
白沙起义
二楼临时展厅没有开放,但走廊上展出的几幅画作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细看是《琼州黎人风俗图》。明代画师邓廷宣作,共15幅,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古代黎族历史画册。
画风朴实、细腻,分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聚会、跳鬼、取香、采藤、放排、传信、贸易、涉水、谈判、渔猎,生动地再现了黎族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礼仪婚俗的真实场景。
篇幅所限,选几幅与您共赏:
居 处
耕
对歌择偶
纳聘迎娶
采 藤
渔 猎
海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鲜明特色与丰富内涵为人们所称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多民族融合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海南地域文化、增强城市魅力、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地区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海南的红色文化同样精彩,以冯白驹、王国兴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二十三年红旗不倒”;作为我党第一支妇女武装的红色娘子军,浴血奋战,敢为人先。红色基因不仅是海南人的骄傲,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