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齐文化辉煌灿烂,足球发祥地时过境迁

民生   2024-08-06 21:05   北京  
2024年7月5日,吃过早餐,离开淄博,前往石岛,途中参观齐文化博物馆和足球博物馆。两馆相邻,位于淄博市正东30余公里处。战友聚会下午报到,在此参观,不仅路过,更是收获。
齐文化博物馆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迁建,2016年9月12日开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余件。基本陈列为《泱泱齐风》,生动再现了齐国的兴衰更迭。

齐文化博物馆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卓越的政治智慧、辉煌的军事成就以及深邃的学术思想,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瑰宝。
产生于海岱之间的齐文化,奠基于东夷古文明,肇始于太公封齐,发展于西周,繁荣于春秋、战国,延至秦汉仍气象浩然。
八百年间,齐国开疆拓域,富国强兵,发展为东方泱泱大国。疆域最大时,占据当今山东大部及河北、河南部分区域。在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演绎出光彩夺目的历史画卷,成就过雄奇壮美的英雄业绩,产生了众多照耀中国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齐文化与鲁文化相交融合,儒、墨、道、法、阴阳各家并兴齐鲁,共同成就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主流地位。
该馆系统展示了齐文化发展历程,彰显齐文化精神,陈列齐地文物珍宝,为观众奉献了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穿越时空,参观浏览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进入大厅

夏商时期的部落方国大多是带有浓厚氏族特征的居民集团。这种 “国”,既是氏族血统集团,又是地域性的国家组织。这些部落方国是后世政区的胚胎。商代齐地古国,见诸文献、地理可考者有135国之多,主要的方国为人方国。
西周之齐,自姜太公封齐立国至齐庄公,历十二任国君,是齐文化的奠基和形成期。太公治齐,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加速了周文化与齐地东夷文化的融合,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筑了齐文化的主体。献公时平定内乱,复都临淄。庄公时国势渐强,为春秋霸业奠定了基础。
龙耳(盛食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前770年)
太公封齐。姜太公站立车中,目视前方,表情坚定。
姜太公根据复杂严峻的立国环境,采用灵活变通的治国方略,“尊贤尚功”,“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农工商并举的方针,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方圆不足百里、贫瘠落后的齐国,变成了一个东方大国。
齐哀公被周王烹杀,其异母弟胡公静立,为避纪国进攻,自营丘迁都薄姑。公元前859年,哀公同母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其将都城迁回营丘,并进行了扩建,因濒临淄水,故改称 “临淄”。
春秋时期是一个列国纷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它上承夏商与西周的统一王朝,下启列国并立、称霸争雄的局面。这时夷戎交侵,中原不宁,周王朝宗法制度渐近瓦解,诸侯大国代兴,小霸迭起,形成春秋霸业连称之势。春秋五霸以齐为首,桓公为盛。

侯匜(盥洗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齐桓公继位,拜管仲为相,采用其 “尊王攘夷”、“选贤任能”、“军政合一”、“兵民合一” 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力大增,迅速成为东方大国,奠定了春秋霸业的政治、思想基础。

经诸侯会盟,北击山戎,南伐楚国,齐国成为中原第一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管仲,被誉为 “中华第一相”,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使齐国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左,?—前643年)与管仲(右,?—前645年)

铜鼎(炊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以霸主身份与鲁、宋等国于葵丘相会修好,并签订盟约。葵丘会盟维护了政治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标志着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管仲、齐桓公相继去世,五子争位,内乱顿起,齐国霸业中衰。宋襄公趁机图霸成功,继而代之以晋楚争霸,齐国霸业风光不再。齐顷公时,齐势渐强,出现 “百姓附,诸侯不犯” 的局面。齐灵公继位后,齐灭莱,齐国疆域东扩至山东半岛全境。可见,发展是硬道理。

人形足敦(食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晏子,名婴,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治国理念主要是:倡廉反腐、厉行节约、省刑爱民、犯颜直谏、以礼治国、除暴倡和。详情不赘,只举一例: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灾荒,晏子建议齐景公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遭到拒绝。当时,齐景公正好要修筑路寝台,晏子就命令官吏招收灾民来做工,不仅增加他们的工钱,而且还延缓竣工日期。三年后,台建成了,灾民也得到了救济。晏子因势利导,一举两得的做法,体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在历史上开启了以工代赈的先河。

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出使不受辱。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可见,一个好汉三个帮,皇帝也需要好帮手。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

大型殉马墓

河崖头东周大型殉马墓位于临淄齐国故城东北部、河崖头村西。自1964年发现后至1973年,先后进行过三次发掘,仅存残墓圹及殉马。墓成 “甲” 字形,东西北三面殉马坑构成 “门” 形,殉马600余匹。殉马之多,世所罕见。据专家裁论,应为春秋时期齐国第二十五任国君齐景公之墓。

齐文化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姜太公以在商周兴替过程中丰富的兵学实践,为后世言兵者所宗,被称为 “兵家鼻祖”。进入春秋后,姜太公的兵学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管仲北伐山戎,南拒强楚,存邢救燕,彰显了其光辉的军事思想。春秋后期,军事家田穰苴振国御敌,威震诸侯。兵圣孙武,避乱入吴,其 “兵法十三篇” 为世界兵家经典。

《孙子兵法》竹简,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前220年)

乐舞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艺术载体,它集诗歌、舞蹈、音乐于一体。齐地乐舞中,有倾倒孔子的 “韶” 乐和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章闻于天” 的《万》舞,又有让季桓子 “往观终日,怠以政事” 的《康乐舞,还有令鲁定公观而惧之的《莱乐》等。这些乐舞都是齐国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齐国乐器

孔子闻韶图(明)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并发出了 “尽善尽美” 的赞叹,留下了传世佳话。
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有 “孔子闻韶处” 遗址,是当年孔子在齐国欣赏、研习齐韶的地方。

孔子闻韶处(宣统三年重立)

以诸子峰起、百家争鸣为主要特征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作为重心区域的齐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奠定了战国之齐的历史地位,而且影响所及直至今日。

齐威王以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为己任,发扬光大齐国选贤任能的传统,发展稷下学宫,并亲自考察策问,选拔人才,邹忌、孙膑、淳于髡等人都是当时破格重用的人才。

齐威王任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

齐威王(公元前378—前320年)
战国地理图

提梁盉(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

鹰首壶(酒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

离开该馆,心潮澎湃,只是走马观花,却如此震撼。齐文化之厚重,影响之深远,不可小觑!

有许多成语典故发生在这里,如 “老马识途”、“一鸣惊人”、“安然无恙”、“视死如归”、“断章取义”、“滥竽充数”、“比肩接踵”、“予取予求” 等,篇幅所限,不去详谈。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天下统一,实行郡县制,分为三十六郡,置临淄县,属齐郡,治临淄。
关于足球博物馆,我不想细说,无论它的起源如何值得称道,毕竟已成过往。谈起当下的中国足球,尤其是男足,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令人心寒!

临淄-足球博物馆

足球博物馆,全称为 “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足球博物馆”。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集展陈区、功能区、设备区、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是一座全面展示蹴鞠文化和世界足球发展风貌的主题博物馆。
展馆首先介绍的是“足球起源地的确认” 和 “ ‘足球起源’ 新闻发布会”。
不少国家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2004年6月9日至10日,有关专家依据现有文献和考古发现,形成一致性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足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淄博,得到国际足联和国家体育总局认可后,7月15日正式对外宣布。自此,中国淄博临淄荣膺世界足球起源地盛誉。
2005年5月20日,国际足联百年庆典闭幕式上升起了五星红旗,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向淄博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认证书,向临淄人民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感谢临淄为世界创造了足球。
四片古鞠(先秦至唐 仿品
关于蹴鞠活动的起源,流传最久的是颇具传说色彩的 “黄帝作蹴鞠” 说。另外,较有影响的是殷商说和战国说,《战国策》和《史记》中对临淄蹴鞠的描述,则是迄今为止关于蹴鞠的最早和最明确的记载。
《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史记·苏秦列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踘者。
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立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临淄作为齐国之都长达800余年。其间,齐国人因俗简礼,通商工、便鱼盐,以变革和包容的精神创造了灿烂的齐文化。齐国于春秋时为五霸之首,战国时乃七雄之一。齐国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齐人尚武、喜游乐的习俗为蹴鞠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实施改革,实行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寓兵于民,平时耕种、训练,战时出征。这与最早的六人制蹴鞠比赛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军士蹴鞠
画像石(砖)是汉墓及附属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伴随着西汉中期的厚葬之风而兴起。画像石(砖)内容丰富,其中对蹴鞠活动有大量体现。

汉画石砖

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初为节时,只禁烟火,吃冷食,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等风俗。唐代蹴鞠习俗流传甚广,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寒食蹴鞠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宋朝还较为盛行。
寒食蹴鞠
蹴鞠姿态丰富多彩,既有美姿,又有动感,还不乏现代足球脚法之雏形:
蹴鞠制作技术也令人惊叹,圆形的球是怎么做出来的?看过才知道。
蹴鞠制作

原来,中国古代皮制足球——鞠的制作工艺发达。早在唐代,球就可以充气,并在后来增加了球胆。宋代 “内缝法” 出现,市场上流通的鞠品牌多达40余种。

蹴鞠史学家根据史料对鞠的制作进行了研究和复原,最终发现,中国古代鞠制作演变的规律与 “提丢斯-波德定律” 暗合,而研究结果在著名的 “多面体欧拉定律” 中得到验证。

现代足球
唐代国力鼎盛,又有很强的文化自信,所以对外持开放政策。东西方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商贸和文化交流达到顶点。考古发现,沿着东西方重要通道——丝绸之路,就有蹴鞠活动开展的记载。在东亚,除去正常的商贸交往,日本和高丽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这一时期,蹴鞠运动伴随着人员流动和文化交往得以广泛传播。
蹴鞠在宋代走向全面繁荣,其表演性得到强化,蹴鞠运动达到顶峰。它是大型宫廷宴会和外交礼仪中的表演节目,也有全国性的踢球组织和比赛。宋代蹴鞠运动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出现了更专业化的蹴鞠研究专著。这时的鞠采用十二片皮缝制,球体更近圆形,单球门蹴鞠在唐代基础上更加完善。
踢球的花样和动作叫 “解数”,用肩、胸、背、头控球的解数叫上截解数,用膝盖、腰部、腹部控球叫中截解数,用小腿、脚面、脚踝、脚尖、脚跟等部位控球的叫下截解数。三种解数可根据球的落点和位置的不同而临时组合。解数花样众多,当时称为: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

山岳正赛

元代蹴鞠逐步走向衰弱,明清时期全面沉寂,甚至一度遭到禁止。
蹴鞠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一个体育项目和游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体育、音乐、道德、礼仪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它的对外传播,逐渐形成了当今最有魅力的世界第一运动。
圣球之源(赠国际足联同版铜雕)
离开足球博物馆时,我也生几分感慨。辉煌已成过往,荣耀无需标榜,中国足球的路还长。“建国” 也好,“改开” 也罢,各行各业突飞猛进,为什么足球总是不灵?
为国而战,勇往直前,技不如人,纯属扯淡。差距越拉越大,知耻而后勇。国足将士们,争口气吧!拜托!

京城晓星
往事回忆,自驾旅游,社会广角,摄影交流,愿与各位好友切磋共勉,携手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