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案例丨拆迁安置小区的情感治理实践

学术   2024-10-29 19:18   山东  

01
服务背景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五通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2009年,原村庄居民陆续入住浦口安置小区(现名五通小区),直至2020年才彻底完成所有村民的搬迁。由于最早拆迁建设时期遗留问题沟通不到位、安置房早期建设不完善,以及村民固守原村庄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居民普遍存在生活不适应、邻里交流少、自治意识薄弱、小区归属感低等问题。

▲五通社区开展美食邻里节活动
02
需求分析

2021年,“睦邻自治·共创浦口”五通社区小区治理社工服务项目落地该社区。社工通过社区相关负责人、小区居民骨干与服务对象代表访谈及问卷需求调查,了解到拆迁安置小区治理的需求如下:

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由于居民来自城中村或者渔村,搬进小区后,环境改变了,互动圈也被打乱了,中老年居民都是农民出身,仍保留原村居的社交方式,交往对象大多是同村社或者同族人,缺乏与其他居民沟通和互动,缺少一起活动的伙伴,需要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

熟悉适应小区新环境。小区分多批安置村社居民,不同批安置的居民之间互动少,也面临“城中村”村民变成“小区居民”的诸多不适应。如居民未接受过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在搬进小区后仍保留着原有村庄生活习惯,行为随意性较大,公共意识较为淡薄,进而引发楼道堆积杂物、电动车乱停等影响公共管理的安全隐患,急需改变现状,适应小区生活。

建立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在拆迁安置背景下,早期拆迁政策以及社区居委会的部分“不作为”,让原村社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降低。例如,社区居委会计划在小区打造为民服务场所时,遭到部分居民的阻挠,需要重新建立居民对社区的信任。

增强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很多居民在搬进小区后仍觉得自己是某某村的人,对于自己是小区的一分子的意识不强,“小区是我家”的意识尚未形成。多数居民对于小区的归属感不足,较少参与小区公共事务。随着居民返迁,社区各项工作亟待建设,居民参与度低、社区治理难度大,社区急需组建康娱型、志愿服务型等社区社会组织来激发居民参与治理。

03
服务过程

“人在情境中”指导下的服务要求个体能够正确认识人与情境间的关系。居民在新的小区环境中,存在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在互动关系中去应对情感治理的困境,找到解决方案。基于此,社工设计了“三步走”的服务策略,旨在建立小区各主体之间的情感连接,协调治理主体关系。

▲“‘浦爱’聚力·惠民睦邻”便民服务系列活动

第一步:开展活动,带动参与

打造便民服务活动。社工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打造“便民圈”活动,引导居民互动参与。项目积极链接爱心医疗单位以及便民服务资源,为小区居民搭建邻里暖心惠民平台,提供健康监测、疾病预防与便民服务,不仅直接让居民受惠,也吸引居民走出家门互动交往,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

开展节日品牌活动。社工以居民的情感需求为导向,开展节日系列活动、品牌特色活动,增加小区居民之间的日常情感交流机会。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迎新春送春联、元宵游园会、舞狮闹元宵、端午包粽子比赛、中秋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居民交流互动;结合社区旧村文化开展旧村宗庙习俗故事收集、老照片展、旧时光视频播放、历史文化知识竞答等品牌主题活动,吸引中老年居民在活动现场交流互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增强小区活力。

整合资源支持活动。项目通过协助居民盘点并运用小区及周边爱心单位商家资源,搭建便民服务平台,每月一次常态化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同时,在“双社”协同以及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协助下,项目将杂物堆积、闲置的小区空间建设为便民服务驿站,并利用驿站打造每月一主题的空间服务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建立活动常态化机制。项目通过建立志愿者骨干共创议事机制,定期开展例会,协助志愿者骨干完善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管理制度,定期反馈队伍困难,及时回应解决,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常态化开展;形成便民服务驿站常态化机制,以保障便民活动、每月一主题活动能够持续运作;针对小区内独居老人,形成常态化的关怀服务机制,以保障小区每月的敲门行动。

第二步:培育组织,加强互助

挖掘骨干,成立队伍。社工通过入户拜访、开展活动、居民推荐等方式,聚集小区骨干能人、热心居民,搭建小区层面的互助平台,推动成立“浦爱”志愿服务队伍。根据居民的特长和意愿,社工将“浦爱”志愿服务队伍分为美食、义诊、亲子、传承讲堂、书屋值班等5个志愿小分队,引导其发挥邻里互助功能,探访关怀社区困弱群体,提升居民互助能力。

▲“浦爱”志愿服务队开设“印象浦口”美食共享摊位

提升能力,增强内驱力。对于志愿服务组织,项目通过志愿者能力培育小组、共创议事会,完善组织框架和管理机制,提升组织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设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依据志愿服务时长积分排名表彰优秀志愿者,同时以“积分兑换+团建”形式激励志愿者,提升队伍凝聚力,使志愿者保持服务热情和内驱力。对于康娱型组织,项目通过前期协助链接师资、开展社团骨干交流会,提升社团骨干带领居民开展日常文娱活动的组织能力。目前小区能人骨干已经能够自主带领其他居民开展手工、广场舞、儿童腰鼓等活动。

第三步:文化传承,提升认同

挖掘传统文化要素。社工通过访谈小区能人、居民骨干,以“忆往昔· 印象五通”为主题发掘原村社的传统文化,如腰鼓、布袋戏、童谣、闽南语等,以闽南小吃美食文化节、老照片和老故事展览会等形式传播,让文化传承有了载体。

▲“印象浦口”老照片展

培育文化传承人。项目通过“以老带少”方式,以“印象”活动平台搭建为纽带,联结中老年居民和亲子居民群体。社工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文化、传播文化,开展了习俗故事分享、传统美食教学、儿童腰鼓培训、公益课程等活动,挖掘培育了一批美食达人、腰鼓达人、习俗故事等传统文化讲述人,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增强对小区、社区的文化认同。

举办邻里节活动。项目在上述服务基础上,发挥原村社的老骨干作用,举办小区美食邻里节大型活动,招募热心居民志愿者参与筹备美食食材,吸引了150余名老少居民共参与,唤醒了居民对原村社的美食记忆。每年邻里节活动成为居民特别期盼的节日,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大大增强。

04
服务小结

项目通过服务实践发现,情感治理的核心要素是挖掘参与主体,搭建参与平台,以文化为手段增强情感纽带,形成情感联结机制,并明确具体的实践路径。

基于本项目,社工介入小区情感治理的实践策略可以总结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开展活动,带动参与,拉近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距离;第二步是培育组织,加强互助,让社区对小区治理工作的开展有抓手;第三步是文化传承,提升认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该“三步走”实践策略由浅入深,增加了情感治理服务的多元性,可为后拆迁时代社工介入小区情感治理的实践提供借鉴。

更多精彩案例,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陈琴燕 郭明军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社区治理案例丨打造高层次青年人才宜居社区

社区治理案例丨这个商住小区成立“五方议事团”破解难题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审校:汪昊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哦!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
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是中共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主管的全省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要开展社会工作政策宣传、调查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工作,提供咨询、评审、督导、评估等专业服务,接受捐赠,开展慈善公益活动,承接委托事项,编发有关资料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