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亿的增量财政政策够不够?

文摘   2024-10-17 15:01   中国澳门  

导读:6万亿仅能缓释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文】

一、财新披露6万亿国债的增量政策

2024年10月13日,财新披露“正在程序中的后续相关增量政策规模可能大于5万亿……拟推出的增量政策中,或有三年发行6万亿元国债的政策,用途将包括支持地方化债”,这基本上明示了每年两万亿、三年6万亿的增量政策空间。

随后10月14-15日,这一消息开始在市场中广泛流传,并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上,周末内地市场已经对这一信息有所吸引消化,反倒是外媒在周一至周二时将这条信息拿出来频繁提示,显然是有故意引导市场之嫌。

二、“6万亿国债增量政策”这一信息有三个要点值得关注

实际上,财新披露的上述政策信息有三个要点需要说明,

(一)为什么是三年,而不是两年、四年或五年?笔者认为原因可能是2027年是决策层明确的地方隐债化解截止时限(如之前流传的150号文便明确退平台的截止时间不得晚于2027年6月底)。从这个角度来说,决策层是希望2027年以前解决隐债这个问题。

(二)这里的6万亿是国债,而非地方债,这是和以前最大的区别。也就是说,本次地方隐性债务置换是由中央出手,即限额提升是指国债限额的提升,而非地方债限额的提升,这相当于化债的压力由地方转移至中央,比之前市场预期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即相当于中央对地方隐性债务承担了一定兜底责任

(三)6万亿国债是不是增量财政政策的全部?这一点并不十分确定。笔者认为,如果在6万亿国债增量政策的基础上,还有其它配套增量政策,则效果会更佳。

三、不增加限额的情况下,化解隐性债务的债务空间探讨

在不增加限额的情况下,化解隐性债务的债务空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将限额空间释放出来用于置换隐性债务;二是新增债务限额的一部分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其中,

限额空间=债务限额-债务余额,新增债务限额=本期债务限额-上一期债务限额

(一)国债与地方债的限额空间合计为2.26万亿(分别为0.83和1.43万亿)

1、根据《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2024年9月10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第十四届人常第十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2023年,国债限额和余额分别为30.86万亿元和30.03万亿元、地方债限额和余额分别为42.17万亿和40.74万亿元。

也即,2023年国债与地方债的限额空间(限额与余额的差额)分别为0.83万亿和1.43万亿,合计为2.26万亿,这是在不提升限额的基础上便可以用的。

2、)进一步看,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限额分别为16.55万亿和25.62万亿、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分别为15.87万亿和24.87万亿。也即,2023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的限额空间分别为0.68万亿和0.75万亿。

理论上来讲,国债与地方债的限额空间如果能够全部被利用起来,且全部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话,每年差不多也有两万亿以上的体量。不过实际情况是,这个限额空间不一定会全部被释放,且释放的限额空间也不一定全部用于隐性债务置换。

(二)每年新增债务限额能够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体量并不大

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可以被利用或释放的限额空间每年也就两三万亿,实际上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每年新增限额有多少被用于置换隐性债务。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限额空间来说,新增限额的体量更大,也更具想象空间。不过受限于政府债券用途的约束,目前每年新增限额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体量其实并不大。

四、为什么说“6万亿的财政政策增量”不够?

虽然“6万亿的财政政策增量”已经超过市场预期,但就解决问题而言依然不够。因为,这“6万亿的财政政策增量”仍然只是为了救急,而非真正解困。具体看,

(一)广义的财政收支缺口已经通过每年的财政赤字加以弥补,2023年与2024年的赤字目标分别为3.88万亿和4.06万亿,相较2021年的3.57万亿变动并不大。但是和2021年相比,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萎缩了3万亿左右,而地方专项债规模仅从2021年的3.65万亿增至2024年的3.90万亿。

故从这个角度来说,首先要有财政政策增量要能弥补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带来的缺口,即每年约3万亿的财政体量,这是底线。

(二)在经济基本面整体趋势下滑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端的增长空间被显著压缩,甚至能不能增长都存在。但是支出端仍然是保持稳定的,即收入端的不给力与支出端的稳定增长之间会存在越来越大的缺口,这个缺口目前看每年也在1-2万亿左右。

(三)上述缺口没有考虑到隐性债务问题。因此,即便在不考虑隐性债务的情况下,每年需要的财政政策增量也要在4-5万亿左右。试想一下,美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向上增长的情况下,其每年债务规模亦需要不断增长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行,更何况中国呢?

(四)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决策层似乎只愿意对其认可的隐性债务兜底,而对于其不认可且规模体量更大的隐性债务目前并没有明确清晰的态度,这意味着本次隐性债务的置换或化解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有货有料有依靠,包含全部公众号文章的完整电子版(含被删文章)及其它有价值的观点与信息,且通常会早几天在星球发布、内容也会更完整。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均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本公众号对所载原创内容保留一切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本公众号所载的任何原创内容。如征得本公众号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对相关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任博宏觀論道
请移至新公众号:《梧桐樹智庫》。本号后续只转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