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郑晓时,现正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此前,她曾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此期间,因参与执笔《中国教育创新丛书:中国教育创新案例报告》,得以接触到 “春禾启梦计划” 公益项目,进而对春禾公益机构及其专注深耕的公益项目萌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致。自 2024 年 10 月起,郑晓时将以春禾志愿者的身份,陆续参与春禾为项目学校提供的各类公益服务。此篇文章,是她首次跟随春禾踏入项目学校吉林省白城十中后的项目观感记录。】
在深秋十月的尾声,上海春禾公益再次走进白城第十中学,举办“2024·春禾研究性学习校级研讨会”。本次活动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普及推广,也是一次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在活动中,培训讲师线红石让教师们不断交互体验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以学生的视角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教师视角深入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策略,进而帮助教师找到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师生角色交互体验,双视角探索教学策略
与传统的研讨活动不同,在本次活动的很多环节中,培训讲师线老师让参与的教师模拟学生的角色。平日里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们,这次转换成了学生的角色,亲自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让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学方法的机会。通过扮演学生,教师们逐步生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策略,让教师们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以研究性学习为起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天半的活动中,有这样一句话反复被提到“我们不要仅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质量进行评判,即使研究失败也没有关系,而是要重视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这句话深刻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即重视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参与。当然这与春禾公益的“气质”十分一致,绝不以选优为标准,接纳学生水平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这对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耐心倾听消解陌生感,开放讨论拥抱创新
一项新事物从出现到被接纳,不会是顺利的“线性”过程,通常会发生很多波折故事。研究性学习作为“新”事物,它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教师的一些陌生感。面对这些陌生感,春禾展现出专业的智慧,给予教师们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通过耐心倾听和开放讨论,逐渐消除新的教学尝试引发的陌生感。这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让教师们有了接受和适应新教学方法的空间。从春禾的做法中,我们看到教育创新推广的最初要建立与教师的共情点,教师的亲身体验和逐步接纳是推动教育创新的关键步骤。
在来到白城第一天,见证了白城2024年的第一场雪,很神奇的是10月末的东北雪夜并不寒冷。这样的情景体验和参与本次春禾活动的感受很相似,即使偶尔会有来自外部的困境和艰辛,但不妨碍我们能感受到教育的温度,找到暖人的光芒。携带这份温暖,愿我们继续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照向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左起第四位为作者 郑晓时)
图文丨郑晓时
排版丨赵林娜
审核丨刘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