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5年秋天,已经10年了,我很确信这样的现象 更普遍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在满洲里看马戏以及露天的喷泉舞蹈,在场的小孩不在少数,甚至真的有小婴儿。
现场的声音震天响,尤其是马戏表演,特别震撼刺激,我近12岁的女儿虽然觉得很精彩,但也都几次紧张得拉住我,
结束时看到座位上有些妈妈抱着已经睡着的孩子慢慢离场,当时真的很心疼这样的小孩。
婴儿陪伴母亲旅行之伤害
近几年教育者们及家长们都时不时地在网上讨论该不该带孩子旅行,这两年尤为热烈。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又悄然升起一个新现象——之前我们都讨论的是带儿童旅行,但是今年,几个朋友和老师都问到我该不该带婴儿去旅行,如果带着小婴儿旅行,是否会有什么伤害发生。
我对此表示很新奇。但回过头去想,在我大女儿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的确也带她离家去过她爸爸工作的地方。到底一次的做为是否会有什么明显的伤害?这真的不好说。一个人之所以是这样的人,是先天后天所有因素的结果。
倒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代多动和孤独症谱系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学习困难社交困难的儿童越来越多了,甚至还有不少的孩子是边缘儿童。他们为什么成为他们这样的孩子,或许回顾孩子成长的过去去学习和反思,也许能寻得蛛丝马迹。
这过去的半年时光,以及现在,基本上把所有的可能时间都集中起来学习和钻研十二感官,发现孩子的诸多困难大都与感官的不良发展相关。在《The Extra Lesson》一书中提到,目前,所不同的是,自从婴儿出生那一天起,就有大量混乱的感觉印象涌向他们:收音机、电视机的声音,吸尘器在婴儿床周围的嗡鸣声,洗衣机或洗碗机的巨大响声,人走来走去的声音,电灯开与关。这与母亲心脏有节奏的跳动、母亲血液循环温柔的流动、和她低沉的声音是多么不同啊,现代研究证明,这些声音孩子在子宫中就听得到。
让我们把今天家庭中的声音种类与以前,不用太久之前,就与维多利亚时期的育婴院的环境进行一下比较吧,那时,随着第一天百叶窗的拉下,一直到六周后的洗礼仪式,很少有人探望,随后就开始了一段安静的、系统安排生活方式的时间,在婴儿足够大可以自己抬起头之前,哥哥姐姐们每次只被允许看望几分钟。或者我们也可以把现在的状况与其他文化背景进行比较,有些妈妈和孩子在生产后头40天中会一直呆在室内,安静的、受保护的。
我真心觉得,在现在的医院里生孩子是一件非常非常辛苦的事。9年多前生大女儿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单人间,开始前三天就和另外两位产妇同住。我左边病床上的妈妈才生完孩子两三个小时,家里来了数不清十几个还是几十个亲戚朋友(我心里一直认为是三四十个),反正病房装不下,人都排到走廊外面。还开着电视,病房里吵闹声之大,不要说不适合刚生完孩子的产妇和初入世的小婴儿(他几个小时前还在母腹中聆听妈妈的心跳声呢),连正常人也受不了。
自那以后,我绝不去医院探忘生孩子的朋友,生完孩子的妈妈以及她的小婴儿需要的是安静休息,没有吵闹声。这种探望的热情如果成为伤害,那不如不发生。
近6年后我生老二时,万般不想到大医院生产,因为想起病房里的吵闹自己都心怀恐惧,但为了保证母女平安,最终又进了大医院,虽然没有象生老大时闹得那么夸张,但经历也比较相似。
我想起小时候我妈妈坐月子的情况。我家五六个孩子,我是老二,所以对妈妈生弟弟娃娃还是有印象。老家在呼伦贝尔那样寒冷偏远的地方,那时生产之后屋子里非常注意不透风,很安静,光线也相当暗。偶尔有人探忘(我们那儿叫“下奶”),都只是悄悄说几句话看一看就离开(甚至看望者只和家人说话,不打扰产妇和新生儿),绝谈不上吵闹。坐月子要坐满一个月,期间绝不能出门不能干活不能洗澡不能吃生冷的,产妇和小婴儿完全被“包裹”起来的感觉。
而现在的人,包括我在生孩子的当初,都不喜欢如此“传统”,我一定要洗澡的,一定要带孩子出去晒太阳的,我妈妈出去买菜,她前脚走我后脚就洗澡,要不就悄悄把孩子抱出去晒太阳。
随着自己孩子的渐渐长大,随着自己在幼教行业工作的逐渐“入世”,随着自己对孩子们的观察和理解,尤其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快速时代,我越来越意识到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求,给孩子相应的保护的重要性。
当看到一些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感官发展被严重破坏或阻碍的结果,当看到七八岁以上的在小学学习困难和社交困难的孩子,更加意识到身为父母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没有父母岗前培训,但其实成为父母是最需要学习的,这无关乎生育能力的问题,而关乎如何陪伴一个小生命依循其自由的意志走向未来的问题。
最近学习到的内容中都提到对母婴的“保护”,我意识到,其实在我童年时,我母亲那一代人的做法就是现在这些做疗愈(治疗)的老师和医生们所倡导的。但在《The Extra Lesson》一书中还提到,这种意见并非主张要恢复以前的水平、习惯和方式,更确切地说是要提出,为人父母是我们的最高职业,需要更多的知识、训练、和思考,而我们目前分配在这上面的太少了。
对孩子的发展是同时作为灵性存在和物质存在的全面理解,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激动人心的概念,也使得在许多方面富有创造性成为可能,这把换尿布提升到了另一个全新的境界!重新设计我们的家和生活方式,并非意味着要围绕着孩子来重新规划我们的生活而成为孩子的“奴隶”,而是要让自己作出清醒的、有意识的决定。
不要说“噢,孩子必须学着适应我们”------我们都不可能对一个成年人这样要求------我们要试着倾听孩子的需要,然后在我们履行成年人义务的同时作出调整,使得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维多利亚时代的宁静,使得婴儿可以从生理和心神方面做出调整。他的头盖骨,在通过产道时被大力挤压,必须松弛下来并扩张,只有这样,脑结构中复杂的细胞生长过程才可能进行,颅脉冲才得以自己建立起来,同时头部才可以获得可爱的圆盖形,正是这一形状生动地描述出了灵性世界的样子,而心神便来自于灵性世界。(在这一生长和发展阶段,婴儿的头部就像一个蜂箱一样忙碌。)以前婴儿日常生活中稳定的生活步伐,自身就是一个治愈的过程。现代婴儿很少再能拥有这样的平静或一段安静的时间了,这平静可以让婴儿从艰苦的生产过程中得以恢复,而一段安静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所需要的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不受干扰地渗透到他的有机体中。
就像一位留心观察的妈妈所评论的,“经过几天的平静之后,婴儿会更快乐,更高兴,注意力更集中,更开朗。他们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位置。当在几天中,有太多的事情在周围发生时,他们就会变得易怒、反抗。”
有一些父母把陪伴孩子理解为一种牺牲,因此,当他们有了孩子后不愿意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活,所以背包族们带着小婴儿继续背包,热爱旅行的妈妈们好不容易熬到了孩子满月就开始了带着小婴儿旅行的生活。一些人可能还会羡慕和佩服他们:一方面没有因为孩子失去自己,另一方面佩服他们带小婴儿旅行的能力。
我也经常想,不要太苛刻,每一对父母都已经为孩子付出了他最大的努力,即使在你看来可能不是,但事实上,由于本能的爱,他一定是付出了他所有可能的最大的努力。
但我反而又想,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么?我们的教育的结果其实大多不在当下呈现,而是在未来。但未来的确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真的不清楚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下,我们才更需要学习和了解孩子的发展与需求,能让自己作出清醒的、有意识的决定。对孩子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图景之后,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针对教育而发生的一切,可能会不一样。
有一个母亲,曾经儿子没结婚时盼着儿子结婚,近60岁儿子终于结婚生子了,但儿媳妇把孩子带满月就离家了,一年只回家一次,对孩子没有丝毫感情。这位母亲把孙子当自己儿女养,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好。但她说:“自己身体不好和带孩子辛苦都没什么,重要的是不省心,看不到希望!”听到这里,我内心非常难过。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个时代的老年人基本上把自己人生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老年的幸福与否直接与孩子的生活是否幸福挂钩。她非常后悔过去自己年轻时不该娇惯自己的孩子,有孙子后不该帮带孙子(这样儿媳无后顾之忧),但是后悔何用?!当年的教育的结果就是你在孩子长大成年后才知道(尤其是在你老年时更知道)。
所以,我们带孩子的老师和母亲,要带着一个整体的图景来与孩子工作,着眼于当下,更要看到未来。
年轻的父母,如果你决定将一个小天使邀请至家中,那么你一定要感恩他对你的信任,感恩他愿意来到你的家里,让你成为他的父母。至少在最初几年,你一定要把照顾好他的需求视为此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是的,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我们的确是要做出改变的——母爱(尤其是母爱)会让你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应该如此,所以,这个小天使将成为你生活的重心。须知,他不需要旅行,他需要被保护起来,尤其是在生命中的第一年,他只需要你!
当你真正的考虑到孩子的需求时,你会发现,你所有的付出都会成为你幸福的理由、成长的阶梯。
关于带着小婴儿旅行一事,人智医学运动的先驱、瑞士人智学歌德馆总会医学部负责人、资深儿科医生米凯拉博博士的《儿童健康指南》一书中提到:初为人父母者,常想尽快重拾昔日的度假习惯,而如今宝宝来到,宝宝的需要却和父母大不相同。对一个小小孩而言,每一个场景的转换不只是强制他撤除熟悉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可能引发他自我意识的危机,因为儿童的认同感建基于觉察熟悉的脸孔及物品。
再度看见同一件事,对于一个小小孩而言,就像成人回忆先前的想法。成人的认同感以储存在记忆中连续而不受阻碍的心智图像为基础。对于尚未发展思考及抽象推理能力的小小孩而言。感官经验提供相同的效果。这表示,如果为了健康理由或为了居住地的气候不佳,您喜欢经常改变风景,只要您的宝宝年纪还小,您最好就反复回到同样的度假地点。如果您年复一年地持续在放假期间里回到同一个地点,您的孩子熟悉了那个地方,那个房子,以及所经历的生活方式,他即能更快地适应水土,而且会期待辨识并重新体验他所熟悉的假期世界。这样的经验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认同感。
如果孩子的母亲或双亲因健康或职责所需必须旅行,则孩子应该带在身边跟着旅行,或留在家里给孩子熟悉的人照顾。在同一个时期内,幼儿与照顾者及熟悉的环境分开,会造成情感上的创伤,因此除非紧急情况,不应该让孩子遭遇这种情况。
书中在讲“学习思考”时提到:思考是什么?它是能力,它让我们能辨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意义,及我们一切经验的结构。我们在“知觉”与“没有知觉”,或“超知觉”之间做事物的区别,我们以我们能理解的,无论是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经验作为感觉的基础,例如仅仅经由概念,我们能理解数学的种种关系。我们的思维生命中包含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有关系,而且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我们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中,当我们将想法转变成事实的时候,我们体验到自己就象是个“协同创造者”一般;我们将自己的活动并入一个更大的环境脉络中;我们体会某些外在世界的法则存在我们的内在,我们也学着在其中更自由且自主地活动。
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尤其是象旅行和搬家以及更换带养人这样大的改变,对孩子的影响远非他当下的几次哭闹。我们看到一些孩子,他们至少在五六岁以上,尤其是到了小学阶段时,他们的思考能力难以发展出来,不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很难将产生的想法变成现实,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必将受到影响,甚至社交能力都可能成为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归因至孩子的天赋不够好,或者是遗传了父母基因等。我在想,或许我们如今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孩子需要很慢很稳定的生活,他们需要被保护起来慢慢长大。
后记,曾经在线下组织的我的分享学习时,有家长困扰于孩子(婴儿)旅行回来后的睡眠和饮食规律变化的问题——是的,没有节奏的生活以及变化太快的生活,会引起孩子心理及物质身体上的强烈不适。所以在旅行中也会遇以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的现象,这是非常正常的。家最好,对于小孩子来说,在这个时代,能有一个有小院子的房子最好,他们甚至在9岁前都不需要旅行,他们世界不需要那么大,在家中被父母陪伴的成长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支持他们稳稳地走遍千山万水。
以上彩色字部分均引用自《The Extra Lesson》(《补正教育》)和《儿童健康指南》,比较偷懒,所以本文以引用文字为主。
阳光三月 2015年10月6日于重庆南山。
阳光三月 | 本文相关课程
触及所有育儿话题
阳光三月 | 我的两本书
非正式出版,只能在此处下单
阳光三月 | 相关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