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4年10月刊,作者张春雨,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15部分、60条,明确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改革发展的思路与路线图。《决定》在第3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强调,“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决定》的相关要求将在今后五年内得到落实,并深刻推动国家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鉴于《决定》的重要性和全面性,笔者难以详尽解读,仅从与勘察设计行业密切相关的角度,选取《决定》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分析。以下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社会发展改革任务以及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等三个方面解读《决定》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核心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勘察设计行业重点相关的是优化宏观调控体系、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优化宏观调控体系,核心是财税体制改革,主要涉及《决定》中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第16、17条,包括“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以及“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等重点内容。其中,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体现了国家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可控管理的要求,要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资产的家底,防止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有效防控风险。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以及提高中央财政支出,体现了短期内通过增加中央支出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长期逐步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自主财力的改革思路。结合当前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等政策,国家宏观层面缓解短期压力、防范长期风险和保障地方稳定发展三者兼顾的组合拳已经成型,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将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考虑到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问题,勘察设计企业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地方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和政府项目的快速回款,但长期向好的政策仍能缓解一定的焦虑情绪。同时,《决定》提出的提高中央财政支出和减少地方配套资金要求,也预示着国家资金项目的回款可靠性会进一步加强,应作为短期内关注的重点。进一步强调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核心是市场竞争的“双轨制”,主要涉及《决定》中第二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第5、6条,包括“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内容。面对近年来争议不断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话题,《决定》再次明确了“双轨制”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目标,即国有资本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公共服务、应急、公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其他领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进行公平的竞争。因此,《决定》在市场范围、市场竞争环境和加强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任务。包括“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和“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意味着相关领域的投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民营企业将有机会进场。勘察设计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改革推进情况和客户群体的变化,但同时市场竞争更开放也有可能会导致勘察设计收费的进一步下滑,勘察设计企业更需要未雨绸缪,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建立“护城河”。包括“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等,预计部分地区、行业至今仍存在的区域市场保护和国企优先的现象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由于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活跃程度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就业情况。因此,《决定》尤其突出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项目、承担重大技术攻关、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同时在民营企业融资难和收费难等方面提出政策支持要求。未来,勘察设计行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将有所改观,开放的市场区域和行业领域更多,市场竞争更公平和充分,这就更需要每家企业深入思考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防止陷入到无休止的“内卷”中。首先,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向国家需要的重点投资方向发力,将“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预计履行国企责任、引领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将成为国有勘察设计企业的考核重点;其次,虽然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公平,但必须规范、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将面临严格的信用综合评价和合规、廉洁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因此,民营勘察设计企业也需要建立起内部的合规体系和廉洁风险防控体系,以便于更好地参与政府项目的竞争;最后,对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进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将更好地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全行业的产业升级,主要涉及《决定》第三部分的第8、9、11、12条,包括“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以及“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来实现。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自主化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其中,制造业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保持领先地位、保持“合理的比重投入”,可见制造业整体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位。勘察设计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制造业相关工程建设机会,并着重在智慧工厂、绿色工厂等方面发力。现代化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要求,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是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对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也应保持关注。自主化主要是指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7大产业链、供应链要自主可控,避免“卡脖子”的现象。因此可以预见,相关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强,勘察设计企业需要关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和工程建设需求,尽早介入相关市场。新兴产业目标是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重点是新领域新赛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领域。由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科技创新驱动,因此,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高端实验室、先进工厂、产业园区等都将会迎来较好的建设机会,值得勘察设计企业重点关注。社会发展方面,均衡协调、更高品质是社会发展的改革目标,对勘察设计企业影响较大的是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是以产业转移、优势互补为特点的区域间合作发展,主要涉及第五部分的第19条和第三部分的第12条。除了对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现代化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雄安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既有区域发展战略的强调,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第三部分第12条中提及的“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以及“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这也是第19条中提到的“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的具体表现,即逐步开展东部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产业协作、产业转移和产业备份,有利于加强中西部、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利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由此可见,中西部、东北地区将真正迎来以产业转移为特征的发展新机遇,勘察设计企业也需要提早在中西部市场做好布局准备,通过与产业优势地区的业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更好地把握住产业梯度转移、建立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政策红利。重点是以产业化、工业化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主要涉及第六部分的第20条,包括“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重点内容。结合三中全会后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国发〔2024〕1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到202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到70%,即五年内将有约5300万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将会带来巨大的城市建设需求。潜力地区和都市圈周边市县等中小城市、小城镇将会是农业人口导入的重点,尤其是《行动计划》中提到的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预计将迎来较大的建设需求,而大城市将主要以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为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对于勘察设计企业来说,重点是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主要涉及第十部分的第39条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以及“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内容。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等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预计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勘察设计企业需要提升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文旅融合等方面的项目策划能力,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帮助业主讲好文化故事、红色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核心是保障房和商品房的双轨制,主要涉及第十一部分的第44条,主要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因城施策”等内容。自2023年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出以来,已经明确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目标,如果参照新加坡等国家的先例,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市场化的商品房住宅比例不足10%。
勘察设计企业尤其是建筑设计企业需要关注市场经营目标客户的变化,住宅产品体系也需要做好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接轨,在保障性住房领域设计“好房子”、在改善性商品住房领域做好特色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美丽中国,对勘察设计企业来说重点是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和绿色低碳建设,主要涉及第十二部分的第48、49条,包括“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以及“加快规划新型能源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等内容。
系统化、多元化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更突出强调了协同治理和流域一体化治理的要求,避免反复治理和多头治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强调了多元化投入机制,即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提高资源投入。
勘察设计企业需从提升自身能力入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的多专业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满足EOD模式等多元化投资项目的“生态治理+产业开发”服务需求。新型能源体系和碳排放双控应作为勘察设计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对化石能源主要是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消费总量未来5年将逐步减少,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将提速;油气资源增储上产仍是导向,但油气勘探开发需要重视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同时要求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非化石能源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领域需要加快建设速度,核电保持平稳建设,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到25%左右。此外,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加快构建与能源的供需两端相匹配的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综合调节和科学高效。
因此,对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勘察设计企业来说,除了新能源业务,在役高碳排放项目的节能降碳改造、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也应成为关注的重点,需要在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创新。
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国办发〔2024〕39号),对《决定》中的改革任务要求予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进度方面,一是“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碳排放强度降低将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二是“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三是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范围方面,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开展碳排放核算、监测、预警和考核。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的要求,一是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将有关审查评价意见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二是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根据此前相关试点省份发布的通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应该主要针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碳排放重点行业中的新建、改建、扩建二氧化碳年排放增量26000吨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项目在节能报告中应单独编制碳减排措施专篇。
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市政、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来说,在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监测、管控以及存量项目改造和新建项目减碳等方面需要加快能力建设,做好“十五五”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的准备。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防灾减灾救灾,主要涉及第十三部分第50、51条中的“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内容。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虽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显著提升,但城乡内涝、洪涝灾害等仍时有发生,长期来看,仍难以完全避免。目前,我国的灾害应对策略已经从救灾为主转变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注重从风险到救灾的一体化综合治理能力提升。
勘察设计企业应基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导向,构建起灾害风险预警、抢险救灾服务、灾后重建等全过程能力,重点关注利用自动化检测监测、数字孪生、智慧管理、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赋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创新方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改革发展目标,对勘察设计企业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从《决定》来看,国家鼓励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前沿技术创新、数字化绿色化应用创新以及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突破三方面,主要涉及第三部分的第8、9、12条中的相关内容。前沿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数字化绿色化应用创新方面,主要改革要求包括对制造业的数字化绿色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建立产业互联网平台、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等;“卡脖子”技术突破主要指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7大重点产业链的全链条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对勘察设计行业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在战略性产业、自主可控7大重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链相关的工厂、设备、园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新增需求,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存量市场机会。“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决定》中独立的第四部分出现,结合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可见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性。与勘察设计企业相关性较强的主要是第14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其中,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这对企业来说是切实的优惠政策。
对于国有企业,按照国务院国资委领导讲话要求,需要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原创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踪型向开创型、引领型转变。此外,《决定》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人员中长期激励、科研金融支持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关改革要求。
勘察设计行业是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型行业,但多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并没有体现出自身价值。当前国家和行业都进入改革深水区,全面推进创新既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勘察设计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勘察设计企业要立足于产业发展需要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计划,力争成为原创工程技术策源地,同时也要同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科研激励、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配套机制,确保科技创新工作行稳致远。勘察设计行业身处工程建设的前端,时刻感受着国家改革发展的脉搏,在先后经历了“赚快钱”和“赚辛苦钱”两个阶段后,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从《决定》提出的各方面改革任务要求来看,勘察设计行业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艰难的。勘察设计行业过去那些同质化、低水平、低价格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与产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坚持通过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