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东莞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
这是刚刚发布的滨海湾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中,对未来发展目标的表述。
这份规划,还透露了滨海湾新区未来15年的发展战略。
▲虎门大桥两岸风景(资料图)
/ 内湾核心平台 /
近日(2024年11月18日),《东莞滨海湾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开始在政府官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批前公示。
这也是未来15年,滨海湾新区各类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滨海湾新区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海岸线长达41.21公里。
此次规划范围为84.1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0.5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3.60平方公里。
▲滨海湾新区规划范围:三大板块组成
规划提出,滨海湾新区立足作为“黄金内湾”核心平台的战略定位,践行引领东莞未来30年发展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扬新区的生态、历史、科创特色,确定了新区发展愿景如下:
湾区协同发展引擎,东莞对外开放门户,滨海科创智造新城。
▲滨海湾新区发展愿景
/ 五大发展战略 /
这份规划,提出了未来15年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1.区域协同战略:全面融入“黄金内湾”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广深都市圈;推动滨海湾片区整合发展。
2.改革开放战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营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
3.科技创新战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多元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城区。
4.生态宜居战略:塑造山海城市特色风貌;推动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构建十五分钟优质生活圈。
5.科学开发战略:引导要素集聚发展;实施土地集约开发;推动土地梯度开发和战略预留。
▲滨海湾新区区位优势
并根据四大时间节点,分别设定了规划目标:
2025年,新区产业和城市功能框架基本成型: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产业初步集聚,逐渐展现东莞滨海城市魅力;
2030年,新区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功能基本成型:多样化科技创新要素加快集聚集,基本建设完善的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
2035年,东莞城市副中心建设基本成型:建设成为东莞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承载地和经济增长极;
2050年,全面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和黄金内湾核心平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区域协同发展引擎。
▲东西岸协同发展列为首要战略
/ 产业分工明确 /
这份规划中,多次提及新港澳码头的建设:
——加快跨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其中包括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和新港澳码头等,以推动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湾区核心城市与黄金内湾各城市重点平台的直连直通。
▲规划提出要加快新港澳码头建设(供参考)
——围绕对外枢纽工程,推动莞港澳深度合作。把握新港澳码头建设开通机遇,依托国际城等港澳合作载体,推动莞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内地与港澳深度融合发展的“东莞样本”。
——打造“双湾五角”海上滨海门户节点。其中,“港湾角”位于沙角半岛南部,正是围绕新港澳码头而建设。
▲五角分布(单击看大图)
规划提出,滨海湾新区打造的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体系,主要是构建“3+X”产业体系。
——其中,3指三大主导产业,分别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业。
——X则指若干未来产业,包括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天等高精尖前沿未来产业领域。
▲三大板块,产业布局各有侧重
同时,滨海湾新区三大板块,各自承担的产业也有所区别:
——威远岛:未来科创岛。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未来健康、未来空天、未来信息、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沙角半岛:现代服务城。现代服务业集群,以站城融合引导科技服务、软件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等集聚发展。
——交椅湾:先进智造湾。智能终端与AI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化发展。
最后,附上此次规划的全文,以及同步发布公示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