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 | 联合解读:财政亮相与市场新阶段

财富   财经   2024-10-13 09:35   江苏  
当下市场高度关注财政,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给出了一些增量信息,我们梳理本次发布会的核心要点、下一步关注方向,以及对市场的影响与启示。

宏观:增量财政政策有望缓解地方政府现金流压力
固收:财政政策 - 方向级别的转变

策略:稳定预期,着眼长远——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简评

房地产:助力去库存,强调减增量


宏观:增量财政政策有望缓解地方政府现金流压力



简评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


10月12日,国新办就“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及三名副部长(一正三副)出席,涉及综合司、预算司和国库司,发布会延续了9月政治局会议和发改委会议针对稳增长(实现年度增长目标),稳市场,稳地产,稳预期方面的政策立场,总体基调实事求是,直面问题,且更为注重预期管理具体政策方向涉及补充地方经营性现金流,地方化债、补充银行资本金、扩充专项债使用范围、增大民生开支等——但因为2025年的财政预算还在制定流程中,本次发布会提供的更多是政策方向和预期管理。在我们看来,本次发布会最值得注意的短期增量政策集中在补充地方财力和辅助地方化债层面;而长期政策最值得期待的是1)“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2)基于“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一判断的后续安排。


短期看,由于增量政策、尤其是补充地方财力的政策将在今年内实施,4季度财政支出明显加速的概率较高。综合看,财政部、央行、以及发改委的、针对今年的增量政策对四季度同比、环比和名义增长可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提振并有助于今年实现5%的增长目标(参见《评估“9·24”货币政策组合拳》,2024/9/24;和《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彰显保增长决心》,2024/10/8)。对发布会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财政部发布会的基调和此前的政治局会议及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一脉相承,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1)对地方政府的现金流问题表示高度关注,2)尤其注重预期管理发布会上,财政部指出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表示将“发挥好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财政部再次明确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的态度。预计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但将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同时,本次发布会上,财政部对地方政府现金流压力表示高度关注——表示“局部地区‘三保’压力增大,主要是受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土地出让收入下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等影响”,提及基层“三保”+其他刚性支出占可用财力的八成左右,强调要“增强地方财力”,从年初的“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到“减轻地方化债压力”,“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这一基调转变值得关注。


增量政策方面,发布会虽未明确财政刺激/赤字的总体规模,但直接或间接提出了加大力度化解隐债,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尤其是地方)、以及更好地利用中央财政赤字和举债的空间——这三个领域所需的年度新增财政支出均可能在万亿以上此外,财政在稳地产、补充国有大型银行资本金、提高大学生群体奖优助困力度等均有具体举措部署,并提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具体政策而言:


  1. 缓解地方政府“经营性现金流压力”——针对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中央财政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4000亿元(年化2万亿以上),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以今年1-8月增速推算,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录得21.1万亿元,较年初两会预算的差距为1.3万亿元。其中,地方本级差额约3838亿元,中央本级差额约9032亿元(图表1-2)。此次增发的4000亿元或有望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若今年剩余两个月左右使用完毕,则边际影响达到年化2.4万亿的水平,或有效提振4季度经济增长。然而,如果综合考虑到广义财政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那么根据1-8月累计增速估算的财政收入较预算的年化缺口达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年初预算的缺口约1.5万亿元(图表3-4)。


    此外,发布会提及“后三个月各地共有约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包括国债结存可调度额度9000亿元、及地方政府债结存可调度的额度为1.43万亿。虽不属于增量资金,但如果叠加专项债用途扩宽、加速发行并使用,亦可助力于年内经济企稳。



  2. 化解地方存量债务压力方面,财政部表示今年以来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并表示将出台“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具体金额仍待履行法定程序(如人大会议通过)后明确,以较为有力地引导市场预期,降低城投债风险。同时仍表示将对违法违规举债问题严肃查处问责并限时整改,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风险。根据我们估算,2024年全国公开发债城投平台负债或达到86.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图表7-8),而发债城投平台的付息支出将达到2.8万亿元左右(图表7-8)。如果从缓解地方政府现金流的角度出发,每年新增的化债资金支持体量应该以利息支出作为参考指标。




  3. 明确了未来财政政策将更多撬动中央财政的空间。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对明年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所期待。蓝部长在发布会伊始就表示,“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意味着调升赤字率有可能在今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行讨论,明年两会公布的全年赤字率或可能上升。横向对比而言,中国政府债务利息支出(仅考虑政府债券)占财政收入及GDP的比例均偏低,仍有较大加杠杆空间。比如2023年中国政府债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9%,同期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重分别为2.4%、1.4%(图表9)。



  4. 稳地产方面,发布会表示将运用地方专项债、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首先是允许地方专项债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以及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或将有助于减少土地供给、并缓解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现金流压力。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中央曾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其或将于近期重启发行。其次是支持使用地方专项债、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收购存量商品房,以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此外,财政部还表示将优化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包括取消与普宅和非普宅标准相关的增值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目前个人出售购入2年以上的普宅免征增值税,而出售非普宅则需缴纳5%的增值税。同时,在开发商出售普宅时,若增值额占销售收入扣除项目金额后的比例不超过20%,可以免缴30%的土地增值税,而出售非普宅不享有该税收优惠。2023年土地增值税为5,294亿元,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税收(不含开发商增值税与所得税)合计为1.85万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0%(图表10)。


  5. 在专项债扩围方面,除了将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地方政府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外,还表示将“最大限度扩大使用范围”,可能将有助于隐性债务显性化。财政部表示2024年以来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截至2024年10月11日,各地今年新发专项债中未披露一案两书的特殊专项债规模累计1.56万亿元,占新增专项债总额的43%(图表11),不排除后续用于化解存量债务的“特殊专项债”会继续扩张。



  6. 财政部明确表示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在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局长表示国家将对六大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本次发布会明确表示将采取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为银行增资。目前六大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高于监管要求,截至今年6月末平均为12.3%,此次国家增资可能更多是出于防风险的考虑(图表12-13)。1998年财政部曾发行2,700亿元、30年期特别国债为四大行补充资本金,具体操作方式是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然后再用发债收入向银行增资。



  7. 在保民生、促消费方面,发布会表示将加大对重点群体的补贴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改善收入预期和消费环境。发布会表示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包括增加奖、助学金规模、加大助学贷款支持力度等。同时,财政部表示,今年已较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以及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总体将提高3%左右;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目标,估计增加财政支出约2,500亿元。


  8. 发布会还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部表示将抓紧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今明两年集中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主要涉及预算、转移支付、以及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并将在中央部门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等。


四季度财政支出明显加速的概率较高,对增长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四季度名义和实际增长均可能有所加速。我们从以下两个维度测算增量财政政策对经济可能的拉动效果:1)如果增量4000亿的财政支出在11-12月内使用,对四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收入同比的提振或为5/8个百分点,而对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的同比提振或达3.6个百分点。2)如果实现年初预算、四季度财政增速亦有望大幅回升——今年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年初两会预算的71%(共20.18万亿元),若完成年初两会预算目标,4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需从前三季度的2%提速至9.1%,对应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同比多增;从广义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的口径来看, 1-8月广义财政支出完成年初两会预算的55%(共22.2万亿元),若完成年初两会预算,9-12月中央+地方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将从今年前8个月的-2.8%回升至24.6%,对应9-12月广义财政赤字同比需多增8667亿元(图表14-15)。若结合此前发改委宣布的提前下达2000亿元资金支持地方投资项目,以及央行降准、降息、调降存量房贷利率,扩表等(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买入国债)金融政策组合拳,或对四季度增长形成提振,尤其是名义增长,同时助力实现今年5%经济增长目标。



往前看,政策细节仍待落地,财政支持化债、促民生、以及稳地产方面均可能有进一步的增量政策。在支持化债方面,财政部表示每年将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同时还将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债,并强调其规模是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在促民生方面,财政部可能会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增加在社保领域的支出。在稳地产方面,发布会上提到将扩大地方专项债使用范围到收购存量商品房、以及用于土地储备,后续或将出台具体政策细节,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将如何优化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包括与非普宅相关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


往前看,我们继续建议观察财政支出增速、社融增长、以及地产成交来跟踪政策组合拳的实际效果。如我们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彰显保增长决心》(2024/10/8)中分析,财政支出增速是否超过名义GDP增速是判断财政是否有效宽松的重要依据。同时,社融增速、尤其是票据外社融增速能否明显回升,是判断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是否明显改善的重要指标。从结果上看,名义增长回升和地产周期企稳是否能形成“正反馈”,抑或至少打破此前的“负反馈”,是预期是否能持续好转的关键变量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地产周期超预期下行。


研报《增量财政政策有望缓解地方政府现金流压力》2024-10-13

易峘 分析师 S0570520100005 | AMH263

常慧丽 分析师 S0570520110002 | BJC906

吴宛忆 分析师 S0570524090005

王洺硕 联系人 S0570123070085 | BUP051


固收:财政政策 - 方向级别的转变



核心观点:

1、财政是“真金白银”更解“燃眉之急”,因而市场高度关注财政政策;

2、财政思路出现方向级别的转变。可能受制于政策流程等原因,本次发布会未给出具体数字,但表达了诚意,留出了预期空间;

3、用途上,不再是基建,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化债+银行注资+地产+民生。

4、下一步关注人大常委会会议,或给出进一步数额的答案,关注预期差。

5、对经济的影响:化解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助力完成今年目标。

6、对市场的影响:股市整体影响偏正面,商品做出了积极反应。十年期国债短期影响中性略偏负面,如果运行至2.2%以上仍偏正面,长期中央加杠杆使长端利率供给上升,收益率曲线陡峭。短期城投债受益于供给收缩和融资压力,中期关注城投转型与分化。


具体而言:

在经济数据边际弱化,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市场信心亟待提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期政治会议定调,货币、发改委等政策“组合拳”先后推出,市场核心的关注点始终保持在财政方面,10月12日财政发布会给出了一些具体信息。


1、当下市场为何高度关注财政?一是,从各职能部门的定位来看,金融政策主要起到了稳市场和稳预期的积极意义,发改委更偏向供给、兼顾需求、重在统一部署和落实执行,而财政是需求端的增量所在;二是,从政策效果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堵点,而财政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优势更为突出;三是,从针对性来看,财政政策更“对症”,当前经济主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财政缺口、三保等压力增大,财政的“真金白银”更解“燃眉之急”。


2、本次发布会给出了一些增量信息,但一方面可能受制于流程等原因,没给具体数字,另一方面,很多增量政策还在研究过程之中,仍有不确定性,但表现了诚意、留足了空间。核心的几个关注点如下:


(1)“中国财政有足够的韧劲,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在当前财政歉收的情况下,意味着后续需要新的资金进行弥补,已经得到明确的是,“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这部分构成增量资金;还在研究中的是,“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具体规模可能有待人大常委会公布,但“较大”被着重强调,给出了一定的预期空间和预期。此外,央行、央企国企的利润上缴等也是补充预算的可能途径。

(2)用途上,不再是基建,主要包含四大方面:化债+银行注资+地产+民生。
①地方化债比较明确,关注后续力度,“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具体细节后续公布。地方化债的意义不仅仅是缓解债务风险,同时也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

②银行注资也已经进入决策程序以发行特别国债方式进行;

③地产的重点在于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允许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消化存量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项债缺项目的问题,如果落实到位,对于稳房价具有一定意义。

④民生得到大篇幅提及,主要资金可能需要依赖于“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具体拉动有待后续测算;

⑤还有一个重要信息:“目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陆续下达使用,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这部分不算增量资金,但前期使用速度偏慢,2.3万亿的规模不小,是年内支持经济企稳的主要资金来源。叠加专项债用途拓宽,可用于稳地产领域,对于稳预期、稳增长也有一定作用。

整体来看,本次发布会基本在预期之内,“较大”规模的“留白”对股债均构成一定利好,债市的解读是:方向和工具基本在预期之内+没给具体规模+更主要在稳和民生而不是推动信用扩张,政策效果有待验证,基本面逻辑没有逆转;股市的解读是:明确了中央加杠杆的方向+给出“较大”增量的预期+年内存量待落地金额不小+稳地产的细节有助于稳房价和稳预期等。

3、下一步关注人大常委会会议,或给出进一步数额的答案。
当下财政面临不小挑战,仍面临多方平衡:一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财政加码预计是系统性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对于预期、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稳”、“防风险”、“系统性”可能仍是主要的考量。二是,后续地缘形势依旧复杂,财政作为“家底”,需要留有“子弹”,比如需要应对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三是,09、16 年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产生的房价上涨、债务攀升等“后遗症”仍记忆犹新,但这一顾虑已经明显减弱。

不过,“中央财政较大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留足了预期空间,除了规模本身,给出不够再继续加码的政策预期,对于稳经济和稳预期或有更重要的意义。

4、本次财政发布会的影响?整体偏积极!
(1)主线上,对基本面运行逻辑有何影响?哪些逻辑改变了?
我们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问题;第二,非经济因素,比如地缘环境、社会激励机制、信心等,地方政府在财政缺口压力下影响营商环境;第三,短期宏观供需失衡,总需求不足、价格信号弱问题。本次政策解决了哪些问题?

中央加杠杆空间较大+政策重点转向需求端,有利于避免地方债务风险暴露,缓解短期经济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改善预期和信心等非经济因素,第三和第二层次的部分问题有望得到阶段性改善。

但仍有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一是,持续性的问题;二是,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激励机制的问题需要时间,地缘环境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产业转型是大的时代背景,需要产业升级久久为功,目前仍需要时间。

因此,本次发布会后,经济的短期逻辑或有一定改善,尾部风险很大幅度的缓释,但驱动增长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2)对经济的影响?化解尾部风险,畅通经济循环。
本次财政方向相对较多,不同方向的影响和时效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讨论:

①化债:不属于增量资金,拉动偏弱,但降低尾部风险,有助于畅通经济循环。化债是存量置换,短期的增量效应和拉动效果不高,对于远期的降低债务成本和防风险作用更大,债务压力降低后也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畅通经济循环,意在远期。

②银行资本注入:属于增量资金,有助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的力度为了维护银行净息差的未雨绸缪,有助于促进银行信贷投放,但见效需要真实融资需求修复作为基础条件。

③地产:存量资金+增量资金,拉动效果偏强,但规模预计不大。专项债可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允许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用于消化存量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项债缺项目的问题,如果落实到位,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考虑到当前存量商品房库存偏高,从资金落地到房价企稳可能需要时间,且需要需求端政策配合,需要居民购房意愿修复作为基础条件。在“严控增量”的基调下,从房价到投资也会有一定滞后。

④民生支出:属于增量资金,拉动效果中等,见效可能偏慢。取决于居民的储蓄倾向,需要居民有愿意将所得资金用于消费,才能发挥经济拉动效应。

⑤对于年内来说,2.3万亿专项债可以安排使用,叠加发改委2000亿项目投资等,有助于全年目标的实现。“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这部分资金虽不是增量,但规模不小,再叠加上新增4000亿债务限额。结合“两新”、“两重”、“收购存量房”等具体安排,发改委2000亿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杠杆效应,年初以来的制造业韧性和近期汽车、家电等销量数据也印证其拉动效果相对较快,直接补贴能够较快地刺激相应类别的消费和投资支出。

因此,短期来看,我们期待部分新增+存量资金落地+稳地产对经济形成一定的短期拉动,经济可能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局面,有助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后续有待公布的“较大规模”增量刺激,更多拉动效果可能体现在明年及之后。

从更长维度看,经济企稳的持续性需要看到更多信号:①地产要看到房价预期企稳;②消费要靠收入预期好转,并修复消费倾向、降低预防性储蓄;③地方政府不仅仅是财力,还需要“能干”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空间;④企业利润需要内生需求传导至后端价格。我们暂不改变数据波浪式运行的基础判断,但边际的积极变化需要持续关注。

(3)对市场的影响?股略偏正面,债表现分化。
股市:明确了中央加杠杆的方向+给出“较大”增量的预期+年内存量待落地金额不小+稳地产,这些均有助于稳定预期和市场情绪。股市估值进入合理区间之后,行情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稳增长政策验证期,需要密切关注预期差。本次财政规模留白,但表达了诚意,留下了预期空间,整体偏积极。商品市场对本次新闻发布会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反应。

利率债:基本面短期逻辑有一定改善+经济数据可能波浪式运行+可能的供给压力,短线以防御为主,但长期逻辑尚未逆转。

基本面层面,市场预期改善并不等同于基本面核心矛盾改变,很多非经济因素和结构性问题都还需要时间,经济向下有托底的同时,向上动能尤其是持续性仍有待验证。

供给层面,一方面,专项债限额和特别国债发行等可能带来一定的增量供给,但经过8-9月“赶进度”,目前政府债发行节奏已快于往年同期,另一方面,央行和财政部的协调机制可一定程度缓解后续的供给压力。

短期看,我们重申10年国债2.2%-2.3%左右可以转为积极,建议选择逢调整布局。主要考虑:一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融资需求、支持性货币政策、配置压力仍大并未改变的情况下,恐慌情绪在中期更容易提供的是机会。二是,从性价比角度来看,2.3%左右的10年国债已有性价比。与历史相比,去年下半年,10年国债反复在2.5%-2.6%“磨底”,当前政策利率较去年已经下调了30BP,LPR和存款利率降幅更大。从存贷款比价看,甚至属于偏高水平。我们认为如果10年国债利率调整至2.3%-2.4%,可以忽略股市和政策等因素积极介入。股市表现的不确定仍大,影响理财赎回的程度,是后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长期看,中央加杠杆的倾向明确,长端利率面临供给压力,但幅度未知,且考虑到货币与财政的配合,长端利率有可能从趋势下行进入震荡市,曲线陡峭整体趋势延续。

信用债本次发布会强调以中央统筹置换的方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对化债进一步释放了稳妥信号。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今年新增特殊专项债用于化债的实践、金融机构配套展期降息与非标置换等举措,有效压降债务斜率、改善平台融资结构。

本次财政部提出的大规模隐债置换,是对于2028年隐债清零要求的落实,也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减轻,有利于地方化解存量债务、消化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城投平台债务压力、后续以杠杆形式继续撬动经济增长。

结合历史上三轮债务置换的经验来看,隐债显性化是统一方式,规范债务管理、防范风险是共性原因,中央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结合过往2015-2018年置换债发行(12.2万亿)、2019年建制县化债初试点(1429亿)、2020-2022年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债(1.13万亿)三轮置换经验来看,隐债显性化已有较多实践经验,且均伴随着城投债的利差下行、尾部区域流动性风险的缓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提及的债务置换主要为隐债置换,而各城投在隐债外仍存大量经营性债务(截至2024年6月末,城投平台存量有息债务共计58万亿元,该口径包含隐债及经营性债务),隐债外的部分债务或仍依靠银行展期降息、贷款置换进行风险缓释,关注后续区域配套金融机构债务置换进程。

市场影响:
(1)大规模债务置换有望明显缓解城投再融资压力,利好中短端城投债。从二级估值来看,“拟大规模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将明显提振市场对城投债的信心,考虑到目前一揽子化债周期延长至2027年6月(与隐债置换的2028年期限基本一致),中短久期品种预计下行幅度更大。区域层面上,政策方向对重点化债省市利好更明显,叠加近期政策转向、利率波动带动信用债调整较多,预计该类省市城投债仍有较大利差下行空间。

(2)长期关注平台转型和分化,注意厘清隐债和经营性债务。发布会还提到“指导地方稳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和推动融资平台转型”,隐债加速置换也可以理解为减轻部分转型平台的债务负担、为其提供时间窗口。长期来看,转型平台或逐步出清基建类业务、厘清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最终实现与地方信用的脱钩,市场对该类主体或仍重回基本面定价。因此,建议持续关注城投主体的存量债务处置路径、业务转型进程、股权划转与财政补助边际变化等方面,明确平台仍保持“城投”底色、还是意指“产业转型”。

(3)从供给面来看,短期内限于化债要求,城投债供给或仍难以起色。但发布会也强调“减轻地方政府压力,腾出更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结合当前150号文亦在推进城投平台退出名单来看,大规模债务置换下隐债清零预计加速完成,平台退出名单进程可能加快,退出后亦或仍发挥带动基建投资的作用。结合近期贵州、青海等省反映停工项目有重开迹象,青海重启用于项目建设的地方债发行,长期来看,部分区域核心城投平台仍有可能发挥一定投资带动作用,预计资金来源、用途等更加规范。关注后续“退平台”进程,以及监管端融资政策的边际变化。

风险提示:经济修复不及预期,财政额度和时间节奏不及预期。

研报《财政政策:方向级别的转变2024-10-12

张继强 分析师 S0570518110002 | AMB145

吴靖 分析师 S0570523070006

吴宇航 分析师 S0570521090004

向怡乔 联系人 S0570124020005


策略:稳定预期,着眼长远——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简评



今年来,财政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面临收支不平衡约束。9.26中央政治局会议积极定调后,投资者对增量财政政策总量及投向预期上修,期待:①通过举债或提升赤字,至少填补收支缺口;②在化债、居民收入及消费、地产去库存、企业减税等痛点领域加码。本次发布会部分回应市场关切:①强调中央财政有空间,可以完成全年预算目标;②支持国有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③将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地方隐债置换政策;④多维度支持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⑤在消费补贴及减税方面着墨不多。我们认为,发布会整体有助于支撑投资者风险偏好,市场或延续震荡,高G端应收敞口行业边际受益。


定调:G端加杠杆意愿、方向、空间兼具,风险偏好仍将有支撑

政策验证窗口期,本次发布会着眼长远,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G端加杠杆:①有意愿:2024年财政支出规模、赤字规模等均扩大;②有方向:加力支持地方化债、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叠加运用多项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③有空间:后3个月,各地待发及已发未用专项债资金合计约2.3万亿元,同时正在研究其他政策工具,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政策持续加码至少难证伪。由于决策程序原因,本次发布会未提及具体规模,10月下旬的全国人大会议可能是观察政策落地的下一个重要窗口。


化债:将较大规模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高G端应收敞口行业边际受益

化债为本次增量财政政策高置位、长篇幅表述,肯定过去、总结当下、指引未来:①截至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余额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债务风险可控;②2024年来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隐债化解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③未来,每年继续安排部分新增专项债支持化债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债,力度将是近年来最大,对应明年化债支持规模或高于2023年的2.2万亿。我们认为,G端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建筑、环保等行业将直接受益。


地产:居民加杠杆→政府加杠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本次发布会提出了G端加杠杆,聚焦存量,从供给侧加码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决策层对“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决心:①土地: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土地,有需要地区亦可用于新增土储;②住房:用好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性住房,更多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以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房房源;③及时调整优化住宅、土地相关增值税等相关税收政策。我们认为,现金流得以改善的房企以及来自房企应收账款占比较高的前周期建材环节是本次增量政策表述的直接受益方。


民生保障:加大对重点群体的保障力度,但对消费补助等着墨不多

民生保障是投资者的关注重点之一,本次发布会更多着眼对弱势群体的呵护:①2024年,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667亿元,按照全国总体3%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公共卫生及医保补助均提高,国庆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②2024年聚焦调整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2025年提高研究生奖学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等。相较投资者预期,本次发布会对居民收入消费补助着墨偏少,我们提示中央财政“底线思维”更强→更多聚焦民生保障,而地方政府对现金补贴、消费券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有一定自主权,支持地方化债将为后续地方政府政策选择留出空间。


风险提示:国内财政政策后续落地节奏与力度不及预期;美国大选等外围风险超预期。


研报《稳定预期,着眼长远——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简评》2024年10月12日

王   以 分析师 S0570520060001 BMQ373

孙瀚文 分析师 S0570524040002 | BVB302


房地产:助力去库存,强调减增量



财政协同发力,有望加速房地产市场预期修复和基本面企稳

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9月以来,金融组合拳、政治局会议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注入强心剂,一线城市快速响应凸显急迫性。本次财政组合拳进一步兑现市场期待,聚焦减少增量供应,以及政府收储、闲置土地收储等政策推进中的堵点,体现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协同发力的积极态势,有望加速房地产市场预期修复和基本面企稳。此外,化债方面的积极表述亦利好城投类企业。


本次财政组合拳支持收储在市场预期之内

财政部表示,将利用专项债券、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更多通过消化存量房的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适当减少新建规模。央行已在5月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政府收储,9月又将资金支持比例从60%提高到100%,但根据我们跟踪,部分地方政府在收储资本金的筹措方面仍面临压力。本次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缓解政府收储的资金压力,具体来看,专项债券可能直接作为资本金,补助资金或以收购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给到收储主体,我们预计有望提升地方政府收储的积极性。但收储过程中的价格匹配、房源匹配、责任匹配、商品房/保租房市场隔断等难点依然可能对落地进展形成制约。


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需要关注落地效果

财政部表示,将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相关政策6月已在研究(根据《经济观察网》的报道),9月以来在央行、发改委国新办发布会上已经“预告”,本次由财政部正式披露。自住建部5月提出“妥善处置盘活存量土地”以来,广州等城市已有试点落地,但项目较少、且实质上多为土地置换,主要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等因素影响。根据财政部的数据,全国土地出让金在22、23年收缩后,24年1-8月仍然同比-25.4%。本次政策有望为地方政府收购闲置土地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后续需要关注落地效果。


持续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财政部表示,正在抓紧研究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延续了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思路。取消普宅标准对于居民端的影响,主要在于能够减轻一线城市改善型存量房交易税负。本次政策明确,房企端的土地增值税也有望降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取消普宅标准意味着更多改善型住宅项目有望享受到土地增值税免征优惠,从而减轻房企税负、更好满足改善型购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表示“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研究加大支持力度”,我们预计后续还有其它地产相关的税收支持可以期待。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风险;行业下行风险;部分房企经营风险。


研报《助力去库存,强调减增量》2024-10-12

陈慎 分析师 S0570519010002 | BIO834

刘璐 分析师 S0570519070001 | BRD825

林正衡 分析师 S0570520090003 | BRC046

陈颖 分析师 S0570524060002

戚康旭 联系人 S0570122120008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华泰睿思
华泰证券研究所官方公众号。研究服务0距离,投资决策1点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