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
肖珺 邢靖函 张驰
摘要:
本文从五个维度对25个有效案例展开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的多案例比较分析。观念创新凸显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多元文化调和观念。聚焦“朋友圈”的新闻叙事呈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报道中的多元文化关系,到外国人家里做中餐等新中式餐饮和传播方式呈现饮食文化中的中外调和理念,跨越洲际的婚姻和互惠合作的友谊不断通过媒介予以再现。内容创新凸显跨文化共思与共鸣。戏曲和电竞在“传统”与“新兴”交融中实现内容创新并逐步打破社会偏见,影视作品越来越深刻地反思人类共有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与记忆增强跨文化的历史连接。平台创新主要表现为自主品牌、跨文化城市和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在线应用、时尚消费类自主品牌有效实现全球拓展。跨文化城市建设明显增进全球城市和人民间的跨文化交流。地方国际传播寻求文化接近性。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表明,我们正在不断优化从中国出发、与世界互为方法的文化间交往和沟通,进而构建一种可触达、可沟通、可理解、可互鉴的跨文化对话之路。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
本文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其一,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主动尊重相异文化的主体地位,尊重文化间性,增强“互惠性理解”,进而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其二,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能否有效整合不同文化中具有实践价值的元素,促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其三,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能否有意识地聚焦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拓展和深化文化对话的共情空间,增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其四,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注重对全球文化对话平台的搭建、对文化载体的创新;其五,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是否有利于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发展。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小组采用典型案例抽样法对案例进行检索与筛查,最终确定有效案例25个。抽样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初步案例检索。研究小组分别在海内外的互动平台上开展抽样,平台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微博、Meta、X等)、视频平台(bilibili、YouTube、TikTok等)、信息门户网站(CGTN、今日头条、Google、Yahoo! JAPAN等),以及学术期刊、学术型公众号等。对“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全球传播”“一带一路”“出海”等中英文关键词进行复合检索,研究小组初步筛选后共获得文本资料逾17万字,案例109个。
步骤2,案例核查。小组成员对109个案例逐一核查,涵盖跨文化传播的显著性、内容丰富度、案例典型性、平台多元化等多个方面。小组成员经过多轮讨论后,逐步产生对案例选择的一致性判断,进而筛选出案例32个。
步骤3,确认海内外传播的实际情况和蕴含的跨文化传播要件。研究小组进一步核实上述32个案例的海内外传播效果数据,确认的关键指标包括观看量、报道量、点赞量、评论量、评论文本的丰富度等。除传播效果数据外,研究小组还深入分析案例中蕴含的跨文化传播要件,如多元文化呈现、跨文化沟通、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等。小组综合两方面情况,进行深入评估,最终获得25个有效案例作为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
步骤4,归类与评析。基于2017年以来的系列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细节交叉核实,我们再将25个案例分别归类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聚焦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观念呈现、内容生产、平台建构等细节,获得后续研究发现。
一、观念创新: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多元文化调和
(一)“朋友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报道中的多元文化关系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的重要时间点,全国众多媒体都尝试从新闻报道创新中凸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些报道常常出现从人与人的交往、文化与文化的互动中传递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日常生活,“朋友圈”的集中呈现成为2023年报道叙事的一个亮点。
中央媒体中,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从4月份就启动了以“遇‘建’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报道。除了大基建等政治经济议题外,该报道还设置了“破冰者”“Z世代看‘带路’”等系列人物故事。“破冰者”中有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前往中国创办公司的西班牙人马塞洛·穆尼奥斯(Marcelo Muñoz),马塞洛认为“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是和谐,主张通过对话消除分歧,拉近距离”。对话才是文化之间沟通的金钥匙。“破冰者”中还有通过体育文化促进与中国交往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之子小萨马兰奇,以及英国网红博主兼摄影师、梦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中餐老外神厨的英国利物浦厨师等系列人物。“Z世代看‘带路’”系列报道中有许多外国青年以“亲历者”视角阐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自己国家带来的变化。他们中有人从小酷爱中国功夫,有人将中国当作第二故乡,也有人选择将“一带一路”当作主要研究对象。
地方媒体中,聚焦“朋友圈”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报道各具特色。其中,《南方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南方日报》的《穿粤丝路十年朋友圈越来越大》报道从“广东制造”“粤元素”入手,其中提到,在泰国曼谷、新西兰惠灵顿、俄罗斯圣彼得堡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城市,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作为粤产“新三样”备受追捧,成为崭新的中国符号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长江日报》的“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传播行动则更具特色,20余位记者走进18个国家20余个项目的现场,挖掘“朋友圈”中朋友的交往细节。在关于“朋友”的新闻叙事中,除了以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经常使用的“师徒”关系,《长江日报》系列报道中还出现了不同的“中外CP”,如夫妻、伯乐与千里马、合作者、战斗友谊、偶像与粉丝等相互成就、互相帮助的多元化的朋友叙事。
与此类似,在行业报的一些报道细节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多元化朋友关系,超出了以往相对模式化的教与学、施与受的师徒关系表述。比如,《中国石油报》“一带一路”建设十周年特别报道中就讲述了很多发生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朋友之情。又如,中国企业在阿联酋迪拜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里设置充满爱心的“动物驿站”,中外员工在端午节当天一起包粽子,五位从中国留学归来的乍得留学生成为企业新员工,外籍员工在中国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等。
上述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报道中,源自日常生活的新闻叙事可以逐步跳出援助者、指导者的有限角色框架,“破冰者”“亲历者”“筑路人”等各种故事场景跃然而出。这显示了我们的跨国或国际新闻报道开始以朋友间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互惠性理念更新报道思路。
(二)饮食文化中的中外调和
2023年,一些“新中式”饮食的出现和传播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一种新风尚。它们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下新兴潮流文化以及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符号,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饮食和消费需求,使人们通过享受美食感受中外调和的跨文化魅力。
其一,到外国人家里做中餐。2023年,各视频平台中“到外国人家里做中餐”的主题系列视频引起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以@雨琪在芬兰为代表的中国视频博主,与其所在国家(如日本等)的当地家庭深入互动,主动为他们做一顿丰盛的中餐。视频内容以饮食文化为中介,通过呈现中国饮食的烹饪过程,以及他文化体验者的真实反应,展现了主体间的动态交流与文化间的调和过程。
其二,与众不同的中式面包。面包与西方历史及宗教文化紧密相连,耶稣曾在主祷文中向上帝求取面包,并在“最后的晚餐”中,声称面包是自己的身体;中世纪诗人约翰。冯克罗莱维茨也曾在诗歌中以“面包的受难”解释基督受难。对于西方人而言,面包不仅是日常主食,也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2023年10月22—25日,在法国举办的第九届世界面包大赛全球总决赛中,中国队荣获冠军,选手龚鑫成为双料冠军。在食材选择上,中国队选用极具中国地域特色的原材料,如鸡头米、青稞、花椒等。在造型与装饰方面,他们将熊猫、醒狮等文化元素融入西方面点中,这种调和与创新增进了其他文化群体对中国元素的认知与理解。法国《20 分钟报》( 20 minutes )在报道中 称 :“Le trio de boulangers chinois a, notamment, fait la différence par son 《sens esthétique》 et sa《qualité gustative》 , rapporte le jury.(这三位中国面包师因其‘美感’和‘味觉品质’而与众不同。)”
其三,汉堡的中式改良。汉堡发源于德国汉堡市,后传入美国,经美国人改良后的美式汉堡风靡全球,是现代西式快餐中的主要食物。2023年,中国快餐品牌“塔斯汀”推出“中国汉堡”系列引发讨论。在材料的选取上,塔斯汀用北京烤鸭、鱼香肉丝、梅菜扣肉等经典中式食材代替美式炸鸡、牛肉饼等,夹在汉堡中间;在烹饪方式上,则借鉴中国烧饼的制作方法,在原本的汉堡面包胚中加入了现擀、烘烤两道工艺;在门店装饰上,塔斯汀采用极具中国传统民间特色的红色塔狮,并突出“醒狮与火焰眉毛”的徽标。这种改良在YouTube平台上引发互动与讨论,其中一则英文评论写道:“I’d like to have those burgers.I like pineapple and I like tofu.I’ll make my own since I’m no where near China.Thanks for the idea…(我想吃那些汉堡。我喜欢菠萝,也喜欢豆腐。但因为我离中国很远,那我就自己动手做吧。谢谢你的建议……)”(@dave-psk7334,2023年7月)日常饮食的跨文化创新意想不到地获得了广泛的中外关注。
其四,中式美酒与西式咖啡的混搭成为消费时尚。2023年9月4日,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联名推出饮品“酱香拿铁”,宣称“每一杯都含有53°贵州茅台”。中式酱香白酒与西式拿铁咖啡的“联袂”,体现“酒文化”与“咖啡文化”在同一文化产品中的交融与调和。酒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由来已久,还与传统节庆、祭祀等文化活动紧密相关。经过历史考证,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都有盛酒用的陶器及酿酒用的酒缸。16—19世纪,咖啡传入欧洲,对于西方人而言,喝咖啡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成为一种社交活动。类似“酱香拿铁”的创新产品,迅速成为新兴潮流饮品。YouTube平台的网友盛赞这种混杂的形式:“Instant hit, very good product idea.(这个产 品 一 炮 而 红 ,真 是 个 不 错 的 创 意 。) ”(@thndrangest,2023年9月)在另一则介绍“酱香拿铁”的英文视频中,有英文评论介绍了与之相似的文化调和饮品“爱尔兰咖啡”:“It’s the Same as ‘Irish Coffee’ where they put Irish whiskey into coffee, now they just put Chinese Mao Tai into coffee I guess.(这和‘爱尔兰咖啡’一样,他们把爱尔兰威士忌放进咖啡里,现在变成把中国茅台放进咖啡中。)”(@lingth,2023年9月)。
(三)婚姻和友谊的媒介再现
1.中国丈夫和乌干达新娘:跨越洲际的爱和尊重
2023年7月,浙江国际频道策划并推出系列视频《非洲媳妇回娘家》,报道了乌干达姑娘Rose(中文名露丝)和中国丈夫吴建云回娘家探亲的故事。该系列视频通过中国蓝国际融媒矩阵,在YouTube、TikTok、视频号等海内外平台上广泛传播,总播放量超2000万次,乌干达国家电视台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专题报道。2015年,Rose随吴建云来到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并从2021年开始通过自制短视频,记录她与丈夫在当地的务农生活。截至2024年1月16日,账号@Rose & Anzai Country Life在 Youtube平台拥有35万名订阅者,观看量超1.3亿次;在抖音短视频平台拥有1411.8万名粉丝,获赞2.7亿次。
Rose回到乌干达的视频中,不仅展现了乌干达当地的文化特色,还突出了文化在空间内共融的和谐场景。首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回门”是指夫妇婚后首次回到娘家探亲的重要习俗,视频主题“非洲媳妇回娘家”以一种文化桥接的叙述方式吸引了人们的关注。YouTube平台上有非洲网友看到“回门”的欢迎视频后,也介绍了当地的婚俗文化:“One thing about we Africans, we love a good wedding celebration especially when it’s the daughters.To them, this is more like a wedding than welcome home party.(我们非洲人非常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庆典,尤其是女儿出嫁的时候。对他们夫妇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婚礼,而不是欢迎回家的派对。)”(@tysan2808,2023年8月)其次,为了让家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Rose带妈妈去中国医疗队所在地进行针灸治疗,体验中医文化。中秋节之时,她还将月饼分给“娘家人”品尝。除此之外,在Rose“回门”的视频中,援建的医院、铁路,以及文化间的交流与体验,都呈现了中国与乌干达在“一带一路”框架建设下的深厚友谊以及两国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来自不同文化地区的YouTube网友被Rose发布的视频打动,如部分英文评论留言称:“Love their connection and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culture.(他们之间的联结以及他们彼此尊重的文化,都让人感动。)”(@karenakarenatellinghtruth,2023 年 8 月 ) “This was beautiful.Two continents united in love and respect.This is how it should always be.(这真是太美好了。两大洲在爱和尊重中团结在一起,才是应有的常态。)”(@djamburere,2023年8月)
2.互惠合作:减少文化隔阂的民间交往
《海上丝路—天涯比邻》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主流媒体联合宣介“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首部纪录片。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丝路视听工程”项目成果,该作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出品,广西广播电视台与印尼国家电视台联合摄制,并于2023年10月17—18日在中国和印尼两国同步播出。《海上丝路—天涯比邻》通过描述华裔、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职工、在印尼中国企业的印尼人以及在华印尼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故事与体验,展示了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立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与友谊。
印尼特尔纳特苏丹宫廷内廷部部长在节目中谈到一句印尼谚语:“如果没有中国人,这个国家将无人问津。”多年前,郑和曾带着通商和友好往来的目的抵达特尔纳特,带来了雨伞、陶器、丝绸等物品,并将宝剑作为友谊的象征赠予苏丹王。如今,在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互惠合作中相互了解,缔结友谊。节目中,合作区职工阿力夫说:“印尼员工和外籍员工就像家人一样,我们把中印尼经贸合作区视为第二个家”,“尽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拥有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节目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古涵玉是一名印尼留学生,她出生在雅加达,17岁时便踏上中国的土地,最终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她走入中国的乡村,在广西艺术学院跟随导师林海参与了乡村风貌改造等项目。古涵玉与天堂村村民共同生活了半年,她表示:“虽然语言有时候听不懂,但没有距离感,他们有什么好的东西都会跟我们分享……很安全,很亲切。”在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的交往过程中,尽管客观上存在文化差异,但双方都展现出积极减少文化隔阂的姿态。
二、内容创新:跨文化共思与共鸣
文化间的差异推动着意义的流动,这种状态既是差异与偏见如影随形的可能原因,也更是人类不断寻求互惠性理解的重要依循。面对代际、国别、信仰等因素所带来的普遍性差异,人们由于意义不确定性的接入本能产生对抗、拒认的认知态度,跨文化沟通难以达成。而作为典型跨文化载体的文艺作品、电子竞技等,能够通过吸引他文化者的观赏和体验,打开跨文化对话空间,增强文化间的意义流动。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创作的内容丰富多样,有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融合,有戏曲、电竞等打破了社会认识偏见与刻板印象,有科幻类影视作品引发人们对于人类未来共同命运的思考和讨论等。在这些内容创作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其表现和传达的共通情感和价值观还引发了文化差异群体的回应。
(一)在“传统”与“新兴”交融中打破偏见的戏曲和电竞
1.《新龙门客栈》爆火:再媒介化的戏曲文化
2023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以及一台好戏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正式向观众开放。
该剧在形式上实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再媒介化,实现了新媒介对原作品的内容、形式及社会意义等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转化过程。《新龙门客栈》将传统越剧搬上短视频平台,并对传统作品进行现代化重构,有效促成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破圈”传播。例如,一则陈丽君(贾廷饰演者)与李云宵(金镶玉饰演者)的互动视频刷爆网络平台。视频中,陈丽君抱起穿着一身红衣的李云宵旋转,场景引人入胜。互联网平台使戏曲在现实地理空间中的‘旅行’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形成跨维度的戏曲传播。截至2024年1月23日,陈丽君与李云霄在抖音平台已经收获了265.4万名粉丝,获赞1617.5万次。对此,网友表示:“回想起几个月前刚刷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对君君对越剧还一无所知,谢谢你带我们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看到了这样美好努力的你,感受这样有魅力的戏曲文化,希望早日在剧场见~”(@西多士,2024年1月)
此外,该剧也通过对服饰妆容进行现代化审美改造等方式,融入短视频社交话语,打通了传统戏曲内容与新兴传播方式的边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传统与新兴的对话空间。网络本身具有的互动性为人们了解戏曲文化提供更多机会,人们能够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深入参与和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Youtube平台上的越南网友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之情:“Chen Lijun and Li Yunxiao are so famous in Vietnam, that’s why this piece of art become more popular in this country and their portrayal have garnered attention from numerous young viewers.(陈丽君和李云霄在越南非常有名,这是这件艺术作品为何在越南更受欢迎的原因,他们的演绎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对这种形式的关注。)”(@weasreu3504,2023年12月)“I’m from Vietnam and this is one of video thatifIsaidI could watch it10 times in a row and enjoy.(我来自越南,这个视频哪怕连看10次也不会腻。) ”(@thisjs_nart6594 ,2023年12月)
《新龙门客栈》的爆火提示着我们,有效的跨文化接触能够推动人们主动加入跨文化互动,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验,重访文化层面的迷思与困惑。短视频平台增大了人们接触他文化的可能性,进而扩展主体的情感体验。
2.电竞正式成为亚运会项目:游戏展现跨文化价值
在2023年举办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包括《英雄联盟》《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和平精英亚运版本》《FIFAOnline4》《街霸5》《梦三国2》和《DOTA2》在内的7个电竞项目,一跃成为洲际综合性体育盛会的比赛项目,标志着电子竞技在商业价值和主流认可度等层面的显著提升。
曾经,颇受青少年喜爱的电子竞技被主流媒体与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电子海洛因,其正当性、专业性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等一直是颇受争论的话题。电竞文化饱受偏见和质疑,进一步影响着人们对电竞的认知,甚至对电竞行业本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阻碍。电子竞技在亚运会亮相,这是跨越偏见、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步。对此,亚运会澳门代表团电竞项目的领队何猷君说:“澳门队即便只是短暂地上场,也会让澳门人民对电竞的感观有所改变。无论家长也好,没听说过的也好,都明白电竞其实是一个真正的体育。”韩国队的电竞队员Kim Gwan-woo表示:“我的父母非常讨厌我玩电子游戏。他们对参加亚运会仍然持怀疑态度,如果我真的赢得奖牌,我想他们会非常高兴。”
此外,过去几年的持续观察和研究表明,游戏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展现了巨大的跨文化潜力和传播价值。2022年,研究小组讨论了游戏如何深度融入并呈现中华文化元素。这种趋势在2023年依然延续,作为数字体育项目亮相的《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在游戏场景的搭建、游戏角色的塑造上都充分挖掘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游戏场景的塑造中,融入亚运Logo浮雕以及三潭印月、雷峰塔等杭州当地的地标建筑等内容。在主题英雄的塑造上,公孙离手持油纸伞,上官婉儿手握毛笔,且身着带有钱塘浪涌纹样的服饰,等等。这些对中华文化元素的创造性使用,不仅增强了整体观赛的沉浸感,也能够促进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同。
(二)影视作品呈现人类共有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
西奥多·斯特金曾提出,科幻电影与“人类面临的某种困境,以及人类的解决之道”有关,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是近现实和远未来叠加的想象性表达。尤其是在科幻影视中,人们能够同时看到理想化科技的变革性力量及人性的温度化、情感化展现,对危机与不确定性的焦虑进而得到了有效抚平。2023年,中国在科幻题材领域不断深耕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跨文化传播潜质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糅合现实与想象,通过瞄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危机共同的焦虑和对团结共同的渴望,细腻描绘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想象与探索,成功地跨越了文化差异。这种传播不仅增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共鸣,而且为全球性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1.《流浪地球2》对人类文明存续命题的深度思考
《流浪地球2》延续其对人类文明深入反思和人类团结的价值观叙事。该片于2023年1月22日在中国内地及北美同步上映。全球专业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的数据显示,《流浪地球2》海外累计票房总额已超过800万美元。影片讲述了在“太阳危机”即将吞没地球的危难之际,彼时人类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对此,各国放下成见,成立联合政府,携手面对重大挑战,其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贯穿全片。影片中,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灾难,不同的国家和文明放下芥蒂,共同保护人类的命运,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勇气。对此,国外网友从作品中深刻理解了全人类的共同力量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在国外著名影评网站IMDb上,一则英文影评写道:“At its core, the film delivers a hopeful message about the power of humanity when we work together to solve problems—a message that is sorely needed in the current times.(这部影片传达了一则充满希望且当前迫切需要的信息:当我们携手解决问题时,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jemmadilemma,2023年2月)此外,电影还聚焦AI技术伦理等全人类共通性议题,对实体生命与数字生命展开辩证探讨。影片中的“数字生命计划”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话题,该计划提出通过将人类的意识上传至数字世界,从而实现人类的“虚拟永生”,这种对“现实生命”与“虚拟永生”的抉择反映了人类对于技术、生命与死亡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一则英文影评称:“This has a far more intelligent storyline that makes you think how futur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its technology can turn out be and what humanity as a whole is capable of doing in order to survive.(这部电影的剧情更加富有智慧,它让你思考未来的人类文明和技术,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为了生存又能够做些什么。)”(@sophonblock,2023年2月)
2.电视剧《三体》对更高级文明的想象
电视剧《三体》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长篇小说,于2023年1月15日在CCTV-8、腾讯视频、咪咕视频开播。同时,腾讯视频与Rakuten Viki、索尼等跨国平台、企业合作,拓宽传播渠道,以求覆盖更多国际观众。该剧横跨20世纪70年代、2007年及“三体游戏世界”三维度时空,以地球人与外星人的联系与矛盾为主线进行叙事,重视科幻与现实的连接。其中,主角叶文洁认为只有更高级的“三体文明”才能够拯救人类,而纳米物理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联手破解三体文明在地球制造恐慌的真相,展开一系列调查与对抗。三体文明入侵的巨大危机使得人类需要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拯救世界。
电视剧《三体》在海外传播中收获了热度与口碑的双赢。在国外影评网站IDMb上,有网友对该片呈现的全人类团结的叙事表示赞赏,一则英文评论写道:“The story was beyond imagination, really epic, and it’s not about one single country or one single culture, you can seeevery nation, every raceunited togetherwhen facingdan-ger.(这个故事简直超乎想象,它不只关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种文化,而是展现了在面对危险时,所有国家和种族团结一心的情景。)”(@qwcfsqyj,2023年1月)
(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再现与记忆增强跨文化的历史连接
1.电影《封神》对中国神话史诗的创新再现
2023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该电影改编自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系列电影,三部曲以主角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的个体成长为核心,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的故事。危难之际,姜子牙挺身而出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在此过程中,姬发与殷寿之子殷郊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则是这场大战的序幕,故事核心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截至2024年1月16日,全球专业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的统计数据显示,《封神》的海外累计票房总额超过235万美元。影片通过具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与细致的人物塑造引发跨文化共鸣。其一,姬发与殷郊在携手作战、彼此营救、反对殷寿等情节中,将勇敢、正义以及友情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是不同文化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其二,影片设置了四质子被逼弑父的情节,复刻西方传说中的俄狄浦斯神话,展现了几位年轻人面临困境时的个体成长与不同选择。其中舐犊之情、对父权的挑战,以及对“正义”与“成为自己”的探索和追求等核心剧情,能够引起他文化者的强烈共情。
此外,《封神》以中国殷商时期为背景,在道具的选择上提取了殷商青铜器的纹样和符号、宋人山水画中对环境场景的视觉体验以及元明道教水陆画对人物造型的灵感,进行重新组合。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网友评论道:“Just watched it in Malaysia. Its the BEST MOVIE I have watched in years… Personally 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portrayal of the fox spirit… and its beautiful and seductive.This is a beautiful and epic movi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ythology. (我刚刚在马来西亚看了这部电影。这是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我个人对狐妖的刻画一直很感兴趣,它美丽又迷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神话的美丽而史诗般的电影。)”(@lynlynsg,2023年9月)在中国神话的广阔背景里寻找与“我们”的关系,从而触及现代人的共鸣,这也是导演乌尔善在影片中思考的问题。他提到,必须在项目最早期理清“我们为什么要看一个三千多年以前发生的故事,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封神》以中国神话世界为背景,巧妙地将古老的神话传说与现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生命体验相结合。人们在欣赏精彩画面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成长。影片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奇幻与神秘,更是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2.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展现流落海外的文物的伤痕记忆
2023年8月31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与“夏天妹妹”制作的三集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正式播出。截至2024年1月13日,该短剧在bilibili视频网站的累计播放量达3390.2万次。该短剧巧借拟人化的叙事,吸引海内外观众关注中华文化。短剧讲述了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离开大英博物馆,踏上归家之路的历程。“她”的旅程中充满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和其他人一起打太极,坐在竹凳上品茶,观看京剧和熊猫,吹糖人,观赏中国非遗文化“打铁花”等。视频还展示了其他被困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通过玉壶遥寄家书,与国内博物馆中的文物隔空对话的情节:如身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辽代三彩罗汉在给身处河南博物馆的佛祖造像的书信中写下“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乃众生法相,重逢,皆在一念之间”;五代木雕观音坐像在书信中写下“水月,我早已将回还之事抛之脑后,驻留在西方的学子,需要庇佑的神明,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恋的目光”等,海内外观众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对流落海外文物艰难处境的叙事,该片也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国家文物丢失、被掠夺、被拍卖的沉痛记忆,使具有相似文化及历史处境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情。印度媒体WION在报道中称: “Britain’s colonial past has often raised questions on how majority of these artefacts were obtained, whether previous owner explicitly and of their free will consented to donating these artefacts is soething that gets debated reguarly.(这些文物大部分是如何获得的?这些文物的所有者是否明确同意并自愿捐赠这些文物?英国的殖民历史经常使人们拥有这样的疑问。)”
从内容创新层面来看,2023年的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引发了跨文化的共思与共鸣。针对共通议题的再思与再论,不仅推动了文化间意义的流动与对话,还能在思维的交织和碰撞中,让人们了解到跨文化的发展性、交融性与互惠性,进而打破偏见,连通基于文化间互动而生成的情感。
三、平台创新:自主品牌、跨文化城市和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
物理性、空间性的建筑意涵是平台概念发展的本源,平台最初就指涉“供使用者生活或工作的水平开放式建筑空间”,因此,对于跨文化传播平台建设的探索不应局限于数字化平台、虚实融合平台,还应注意到实在空间作为平台进行文化传播的潜力。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平台创新十分活跃。其一,这既体现为软件应用全球下载的不断攀升,还表现为实体门店的海外市场落地。中国自主品牌平台建设的目标在于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二,多个城市和区域不断挖掘城市精神与地方性故事,通过省级、市级等国际传播中心的建立加强跨文化叙事,让世界认识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其三,平台创新不仅拓宽了传播平台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支撑个性化的跨文化传播主体的自控制传播(self-communication)。
(一)自主品牌的全球拓展
1.聚焦全球社交需求的个性化应用搭建
数字时代视频化生存与社交的当下,人们对视频处理的高效便捷有着共同的追求,但在应用场景与使用习惯方面又有着本土化与个性化的差异性需求。2019年,字节跳动推出抖音的姊妹应用——视频剪辑软件“剪映”。次年4月,字节跳动推出剪映的海外版本CapCut。相较于AdobePremiere等剪辑软件,CapCut的使用门槛更低,能够配合视频内容,在短时间内增加视觉、听觉特效,满足了人们“一键式剪辑”的需求。此外,在海外发行的CapCut能够根据用户所在国家及地区的TikTok内容潮流和趋势,以及发布视频的目标平台,提供本土化、个性化的热门剪辑模板,在减少文化折扣的同时,增强与全平台的连接,激发用户视频社交的活力。
2023年,跨境电商平台SHEIN继续发挥数字化优势感知用户需求,延伸平台化,正式建构了自有品牌+平台双模式,持续扩张出海业务的大盘。同年,拼多多的跨境电商业务应用程序Temu异军突起,成为美国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下载量最高的免费应用程序。自2022年9月上线以来,Temu凭借“低价”的销售策略和“砍一刀”的社交购物玩法,备受海外消费者青睐。Temu是“Team up,Price down”(译为“一起买,更便宜”)的英文缩写,精确地表达着品牌理念——旨在为更多人提供更多元、更便宜的购物选择。该平台出海后,其在国内独特的经验模式基础上进行再度创新,影响了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Temu通过游戏化的购物方式培养用户黏性,包括在App内设置小游戏,给予用户优惠券、现金等奖励等策略,使得购物者在应用程序上的花费几乎是其竞争对手的两倍。美国新闻网站VOX在一则报道中称:“Temu hands over the cheap goods while feeding our 'desire for novelty.'(Tumu在满足我们“新奇欲望”的同时,提供了更便宜的商品。)”
2.时尚潮玩消费的跨文化实体空间建设
其一,泡泡玛特创造的盲盒文化。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以潮玩IP+盲盒为主要风格。与之相关的盲盒消费满足了Z世代群体在审美、社交、情感、认同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颇受Z世代群体欢迎。泡泡玛特通过对线下门店的全球化布局与对IP产品的多元化改造进行全球化品牌的平台搭建,从作为基础设施的门店渠道铺开,将多元化、个性化的盲盒推广出海。一方面,自2018年起,泡泡玛特开始向海外扩展,先后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开设多家门店。2022年,泡泡玛特迎来全球化发展期,董事长兼CEO王宁称,预计2023年海外营收高达10亿元人民币,海外门店数量有望达到90家。另一方面,泡泡玛特先利用作为市场最大“公约数”的知名IP,如小黄人、三丽鸥等知名度较高的联名产品“破圈”,打开国际市场的品牌认知度,随后布局品牌自有的IP产品,如Molly与小野。在纵深层面,泡泡玛特顺应了异文化群体对盲盒与IP的不同偏好,布局地区差异化、精细化的IP与盲盒种类,例如,欧美地区的消费者更喜爱有职业的手办,并不太喜欢拟人化的玩偶;骷髅头文化在墨西哥更加流行,因此,当地消费者更加偏爱Tycoco系列等。此外,泡泡玛特亦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盲盒之中,在海内外推出龙吟献瑞、CoolPanda、庭前墨梅等产品。
其二,蜜雪冰城的实体化与数字化双重创新。2022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案例研究中有关“平台创新”的讨论,已经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物的流动、交通运输以及地理空间中,而蜜雪冰城品牌的跨文化传播,则兼具了品牌的信息流动及门店的全球搭建、商品的全球流动,实现了实体和数字双重空间的合力传播。一是线下实体店的开设与全球业务的布局。2018年,主打“高质平价”定位的蜜雪冰城以“MIXUE”为名,在越南河内开出首家国际门店。2023年,凭借超3000家的海外门店,蜜雪冰城跻身全球第五大连锁快餐店,也成为中国出海规模最大的新茶饮品牌。据悉,其在印尼的蛋筒冰激凌定价为8000印尼盾(约3.8元人民币),在澳大利亚的定价约为2—5澳元(约等于当地一瓶水的价格)。二是IP形象的萌化塑造与其在海内外线上线下的在地传播策略。头顶王冠、通身雪白、圆圆胖胖的“雪王”形象符合人们共通的审美认知,具有亲和力,且易引发异文化受众的共情,获得良好传播效果。TikTok平台上一首关于蜜雪冰城的主题曲点赞量已超过25万次,观看量达420万次。在Youtube平台,蜜雪冰城主题曲MV中英双语版 (MIXUE IceCream&Tea Theme Song MV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的观看量更高达1211万次。很多外国网友表达了对“雪王”及主题曲的喜爱,一位日本网友在视频区留言称:“mixueがとても可愛くて好きです。(蜜雪很可爱,我很喜欢。)”(@munarimunari959,2023年11月)也有英文评论称:“The8 you never fail to make me smile, thanks for introducing me to this adorable song.(这则视频让我感到开心 ,谢谢 The8 把这首可爱的歌介绍给我 。) ”(@ahslie-chan3502 ,2022 年) “I love itso much, the song it’s cuteeee! (我太喜欢这首歌了 ,它 很可爱!) ”(@Luvs_fox,2022 年) 在印尼、越南、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实体店门口,人们能看到“雪王”载歌载舞的场景,此举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也快速拉近了当地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全球本土化的品牌传播中,蜜雪冰城也结合他者文化人群的文化、宗教信仰特征进行资源配置。在印尼,蜜雪冰城准备使用当地的生产原料以回应部分消费者的清真食品需求。对此,《经济学人》报道称:“The Indonesian Ulema Council, a religious body, declared Mixue halal in February.In a country with 230m Muslims, ‘this decision was a big deal’, saysMrSalim.(印尼宗教团体乌莱玛理事会于2月宣布蜜雪冰城是伊斯兰教法律的合法食物。当地门店老板萨利姆说,在一个拥有2.3亿穆斯林的国家,‘这个决定意义重大’。)”
(二)跨文化城市作为平台
在2022年的研究中,我们曾分析“义乌”这一地理空间如何作为物质性的平台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城市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实体场域。城市作为地方,能够向世界传递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价值。作为平台的城市,在2023年重新重视“人”在其中的精神面貌,通过挖掘“城市精神内核”凸显差异化城市价值,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增进城市间跨文化交流。
其一,张家界“孝”文化的韩国传播。“孝”是人类代际间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一种重要的伦理理念,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而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文化圈,“孝”更是一种尤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张家界以“孝”传天下,深得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精神共鸣,由此引申出丰富的跨文化理解。2023年9月1日,由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张家界文化旅游推介会在韩国首尔举办。中国驻首尔旅游办事处主任张若愚在致辞中提出,张家界在韩国家喻户晓,送父母去张家界旅游被誉为孝道之旅。“人生不到张家界,百岁岂能称老翁”的标语在韩国广为流传。孝道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被看作“为仁之本”,中国与韩国作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在社会文化层面存在相似性,此外,它也是一个具有审美文化属性的概念,传递出“为仁之本”的君子人格美学。张家界通过对“孝文化”的诠释,凸显中国与韩国文化共同追求的“孝道”理念,不仅使当地具有了翩翩君子般的美学价值,也使“孝”成为链接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韩国网友在YouTube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对张家界“孝文化”的理解,以及去张家界孝道之旅的“攻略”与注意事项。“장가계 여행 부모님 모시고 곧 가는데, 영상보구 마음이 조콤 놓이네요。(马上就要带父母去张家界旅行了,看了视频心里很轻松。)”(@userGnq9in9ws8v,2023年10月)“엄마아빠 여행 너무 재밌어요~~~영상도 알차게 담아오시고 최고셔요 ㅎㅎ 효도여행 패키지 시리즈 자주 해주세요 ㅎㅎ.(哇!!!爸爸妈妈的旅行太有趣了~视频也拍得很充实,真是太棒了,请经常做孝道旅行的系列吧,哈哈。)”(@saltyrocksalt,2023年12月)
其二,天津的“松弛感”广受追捧。在快节奏、内卷化的当下,与焦虑、内耗等词相对的松弛感逐渐成为一种年轻态的时尚与审美追求。2023年8月,一段平均年龄为60岁的大爷大妈们在天津海河狮子林桥跳水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天津这座城市中“松弛感”的现代生活态度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视频中,跳水大爷一边喊着“生存1分钟,快乐60秒”,一边从狮子林桥上跳进水中,河边观看跳水的市民自发当起记分员,对跳水者打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够没有负担地参与这项活动,天津跳水大爷大妈们通过跳水这一“低成本”且“松弛”的方式获得快乐,展现出极具感染力的幽默乐观精神,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持续发酵后,不仅获得了年轻人的广泛认同和追捧,也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亲身参与跳水活动。国内外网友热烈讨论,中国网友评论:“其实这才是生活,这种才是松弛感,看完让人舒服。”(@旅行暖男,2023年9月)一位葡萄牙网友在YouTube上留言,称赞这一现象“Serenidade e perfeição(宁静而完美)”。(@JoaoOliveiraGhb7gi,2024年2月)
(三)地方国际传播寻求文化接近性
2023年,四川、湖北、重庆、广西等地纷纷成立省级、市级的国际传播中心。仅以湖北省为例,就设有湖北国际传播中心(HICC)、长江国际传播中心(CICC)、武汉国际传播中心(WICC)等机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可以通过将传播内容进行地域化、历史感的垂直细分和精耕细作,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富有特色并产生较大全球影响力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较少。其中,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运营)运营Center、B&R、Reports、VISIONSICHUAN、Sichuan Culture等机构账号,三星堆文化、探秘佛像石窟、熊猫每日秀、行走的TV等特色垂类账号,Sichuan Andrew等网红个人账号,形成了四川国际传播“机构+垂类+个人”三圈层账号体系。作为传播城市故事的矩阵化平台,该中心立足于当地熊猫IP的国际知名度,通过与文化他者的联动,巧妙地将本土熊猫符号同国际化语境相接合,通过推出“Call Your Panda”全球联动活动,先后联动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等十余家海外动物园、10名全球大熊猫文化推广大使,超30家央省旗舰级外宣媒体和上百个生态环保垂类大V、海外城市文旅官号,进行特色化、区域化的熊猫文化全球传播。此外,广西国际传播中心面向东盟的译制工作独具特色。它的主营业务为影视剧和纪录片的译制,其所拥有的中国—东盟译制中心拥有国际标准全景声译配录音棚,还在老挝、缅甸搭建了译制工作站。广西作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的门户和前沿,与越南接壤,也同老挝、缅甸等其他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与文化上具备一定的接近性。
从平台创新层面来看,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主体愈发多元。从虚拟应用到实体空间,从城市塑造到地方传播,各类平台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展现面向全球、灵活多样的跨文化传播。
结语
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在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平台创新这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首先,数字技术颠覆了时空的限制,为不同文化能够迅速交汇、碰撞与融合提供新的平台。这种文化的调和交融催生了新的文化产品,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外,人们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的担忧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信息和观念的传递,在差异化中汲取智慧、谋求发展更成为安抚人心、构建共识的力量。
总的来看,在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中,观念创新回应“如何做”的问题,即通过不同文化的交往、调和,从而生产使相异文化主体间彼此接受、认同并受益的文化符号与现象。内容创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正视并尊重文化差异,在差异中寻求互补性知识,进而满足需求。平台创新解决“依托什么”的问题,即重视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时间节点是人类整体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的年度研究是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展开的历时性分析,时间含意在人类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推展开来。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年度分析,总体性地描述和分析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研究表明,我们正在不断优化从中国出发、与世界互为方法的文化间交往和沟通,进而构建一条可触达、可沟通、可理解、可互鉴的跨文化对话之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22JJD860013)的研究成果。
引用参考:
肖珺,邢靖函,张驰.2023年中国跨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研究[J].跨文化传播研究,2024(01):201-225.
作者简介:
肖珺,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邢靖函,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期编辑 | 李艾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