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安全之二-本质安全论 | 三年治本攻坚对本质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文摘   2024-10-10 10:47   北京  

今年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本期是“十论安全”之二:
  1. 本质安全论
  2. 主要内容:
  3. 一、引言

  4. 二、本质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5. 三、本质安全的演进、发展和挑战

  6. 四、本质安全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7. 五、本质安全的实践范例

  8. 六、结论


本质安全论

-定义内涵、演进发展、策略方法、实践范例

罗云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本质安全的起源、概念内涵、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工业安全、安全生产领域实现本质安全的策略和方法措施。通过对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企业等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揭示了本质安全对预防事故灾难、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现实意义。


一、引言

自发的、朴素的本质安全思想古已有之,如:墨子的“重备防患”的国家安全观,孔子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事哲学,《左传·襄公十一年》中“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论述,《汉书、贾谊传》中“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教导,宋朝《营造法式》提出的建筑防火标准等。
明确的、能动的本质安全技术,源自工业安全领域,从20世纪30年代德国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协会的VDE0107标准提出了“本质安全电气防爆装置”技术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的宇航技术领域的技术可靠性标准,以及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化工、矿山、机械等行业的本质安全设计等。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工程理论的发展,本质安全概念逐步被广泛接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安全风险管理理念,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现代安全管理的模式、体系和策略措施。
进入21世纪,全面、系统的本质安全思想、理论和策略逐步兴起。主要原因:一是安全系统理论不断发展,系统本质安全思想得到普遍认同;二是人因的本质安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挑战;三是“形式安全”、“应付文化”问题日益突出;四是以系统和企业为载体或主体的本质安全化应用获得成功。

二、本质安全的概念及内涵

近百年来,本质安全概念和认识不断演进和发展。明确定义“本质安全”一词,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的发展。至今,本质安全的定义和概念可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认知:
从技术的角度: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小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本质安全方法与传统安全方法不同,即不依靠附加的安全系统实现安全保障。
从系统的角度,本质安全(系统)是指技术安全系统中人、机、环境等要素从根本上防范事故的能力及功能。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特征表现为根本性、实质性、主体性、主动性、超前性,“化”的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全面性、普及性。
从企业或组织的角度:本质安全(企业)是指通过建立科学、系统、主动、超前、全面的安全保障和事故预防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技术工艺全环节、生产作业全要素,实施全员、全面、全时的本质安全防控和管控,使各种事故风险因素始终处于预控、预防的状态,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可控、稳定、恒久的安全目标。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功能性标志是人员-思想不泄怠、行为零差错;技术-设备无故障、工艺零缺陷;管理-责任全到位、制度零漏洞;系统-过程无隐患、全面零风险。


三、本质安全的演进、发展和挑战

(一)本质安全的演进

工业安全领域的本质经历了四个阶段、三大发展:从设备本质安全到技术本质安全,从技术本质安全到系统本质安全,从系统本质安全到企业本质安全。

第一阶段-设备技术的本质安全: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人们注意到设备、设施的功能安全和可靠性,从设计、材料、工具层面实现技术的本质安全。

第二阶段-工程技术的本质安全:在技术本质安全的基础上,引入工艺、流程的安全保障,实现工程技术的整体本质安全。

第三阶段-系统的本质安全:引入了系统本质安全概念,全面、综合考虑人因、物因(技术)及环境因素的本质安全。

第四阶段-企业或组织的本质安全:认识到本质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不能仅考虑物的因素,还须考虑考虑人的因素。将本质安全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和组织运营中。

(二)本质安全的发展策略

技术发展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感知、人工智能在安全实时监测、安全智慧监管等方面的应用。

法规标准的完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严格、精准的法规、政策和标准,推动企业实施本质安全战略,构建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跨学科研究:本质安全将涉及安全学、工程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为本质安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思路、更科学的理论、更有效的方法。

(三)本质安全发展面对的挑战

理论和文化观念的支撑:遵循“大安全”理念,强化本质安全认知和意识,运用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指导本质安全的工程实践和管理实践。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实施本质安全措施可能需要较大的投入,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化、最合理化。

科技驱动、技术更新的挑战:科技发展迅速,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需求。

本质安全的普及化:全社会、各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如何认识和接受本质安全理念,如何掌握本质安全方法,如何提升本质安全能力和水平,这是现今面临的挑战。


四、本质安全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一)本质安全设计的原则及措施

本质安全设计的原则主要是:

1. 消除危险:优先考虑从设计上消除潜在的危险。

2. 替代危险物质或工艺:采用危险性更低的物质或工艺。

3. 简化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降低出错和故障的可能性。

4. 容错设计:即使出现错误或故障,系统仍能保持安全状态。

(二)技术的本质安全措施

技术的本质安全措施主要是:
  • 最小化(minimize)或强化(intensify)
  • 替代( substitute)
  • 稀释(attenuate)或缓和(moderate)
  • 简化(simplify)
  • 限制危害后果(limitation of effects)
  • 容错(error tolerance)
  • 改进早期化(change early)
  • 避免多米诺效应(avoiding knock-on effect)
  • 信息清楚(making status clear)
  • 避免组装错误(making incorrect assembly impossible)
  • 容易控制(ease of control)
  • 管理控制/程序(management control/procedure)
技术的本质安全化特征在于:技术具有内在的安全性,能够实现“失误-安全”(Fool-Proof)功能和“故障-安全”(Fail-Safe)功能。内在的安全性指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存在危险因素;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出现失误,系统也能自动保证安全;故障-安全功能指系统在发生故障时仍能保持安全状态。

(三)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策略及措施

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策略主要有:

1.设计阶段的本质安全。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危险因素,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优化系统结构,选择安全可靠的设备和材料。

2.运行阶段的本质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3.技术改进实现本质安全。不断推动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如采用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系统、新型防护装置等,提高系统的本质安全水平。

系统的本质安全化措施方法主要是:

1. 合理选择材料:使用具有良好性能和稳定性的材料,降低材料本身带来的风险。

2.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将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增加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栏、防护罩等。

4. 采用联锁装置:确保操作顺序正确,防止误操作。

5. 故障-安全设计:系统发生故障时能自动进入安全状态。

6. 采用智能化监控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危险。

7. 优化布局和空间设计:保障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8. 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使设备的操作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减少人为失误。

在实践应用中,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要做到从源头控制风险,具体包括:提高设备可靠性、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提高系统抗灾能力、减少人为失误等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的措施,以及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防止能量逸散、加装缓冲装置等减轻事故的后果严重度措施。

(四)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对策措施

基于安全系统原理,做到人因、物因、环境因素和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人员的本质安全化。人的本质安全化主要是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决策层的安全领导力,提高管理层的安全管制力,提升执行层的安全执行力,培塑企业全员“本质安全型人”。

技术的本质安全化。就是通过设计、制造、检验、施工、安装、监测等科技手段和工程措施,使技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固有安全性能最大化,使生产系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任何过程、任何环节,其“物态”始终处在安全运行的状态。

环境的本质安全化。环境本质安全包括空间与时间、自然与人工、物理与化学等环境因素的本质安全。环境本质安全化就是通过附加的安全监测、安全防护、安全警示等环境和技术外在条件,建立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安全监测监控有效,人-境系统和谐,并具自愈能力的安全生产环境条件。

管理的本质安全化。通过安全标准体系、制度体系的全面、科学建立,实施合理、系统、超前、动态、闭环的本质预防型安全管控模式,并能够长期有效运行,持续改进提升,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能够改变传统的非本质安全管理方式,即: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变事后追责为事前管控、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成本管理为价值管理、变效率管理为效益管理、变因素管理为系统管理、变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变约束管制为激励管理、变人治管理为法制管理。本质安全管理做到管控的超前预防、系统全面、科学合理、能动有效,使自律、自责、自我规管理成为普遍和自然,最终实现安全管理的零缺项、零宽容、零追责。


五、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范例
从“大系统、全要素”的维度,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探索,在我国的电力、煤矿、铁路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如:

  •  国家电网新源公司“本质安全管理模式”

  •  国家铁路集团“本质安全保障体系”

  •  中煤煤机公司“16546三分离”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模式


六、结论

本质安全是一种先进的安全理念和方法,其演进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本质安全在概念上逐步完善,理论上不断进步、方法上的不断细化深化。本质安全的策略、方法、措施对预防事故灾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公共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应急管理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本质安全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和技术,推动本质安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国家的安全发展,以及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本质安全的全面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本质安全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专题讲座PPT


附AI创作原文

本质安全论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本质安全的概念、内涵、实现途径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揭示本质安全对于预防事故、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工业生产中,安全问题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往往侧重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和纠正措施,而本质安全理念则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实现系统自身的安全性。

**二、本质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设备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它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的固有安全性,二是人的安全可靠性。

本质安全的内涵不仅包括避免事故的直接发生,还涉及到降低事故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这意味着在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实现本质安全的途径**

(一)优化设计

在工程设计阶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选择最安全的设计方案和材料,确保系统的结构和性能满足安全要求。

(二)采用先进技术

引入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干预,降低因人为失误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例如,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来监测和调节生产过程中的参数。

(三)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使员工能够正确操作设备,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四)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四、本质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预防事故的根本手段

从源头上消除危险因素,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效地保护了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减少事故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五、结论**

本质安全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发展方向。通过实现本质安全,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而,本质安全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改进,才能逐步实现本质安全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安全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对本质安全的理解,结合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完善本质安全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内容精选

1.三年治本攻坚:安全生产如何做好“标本兼治”

2.对今年安全生产月主题的回应和探讨 | 附PPT

3.安全生产如何落实“党政同责”:党建融入、工会参与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 论文与PPT

4.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及对策 | 《中国应急管理》

5.落实做到“安全第一”100法 | 从治理国家到百姓生活

6.《安全生产三十六计》-计策计略计术与计法 |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7.新时代企业安全文化与应急文化新进展 | 应急管理出版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第四版序言

星罗云布
【思想感悟、学术研究、人生家庭】安全理念,理念决定行为,行为表现素质,素质决定命运;安全策略,策略决定方向,方向引导路径,路径决定成败;安全系统,系统构建模式,模式体现方法,方法决定效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