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大总目标中,明确了“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战略目标;在深化改革的十四项系统总任务中,强调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具体的推进国家安全体系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方面,明确提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本文对“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进行学习解读与思考探讨。
内容重点亮点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机制;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文化引领、思想教化、教育培训”机制; 依法治理与法治保障机制; 行业、部门、社会协同联动与信息共享机制;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机制; “大安全大应急“融合机制; 综合应急与专业应急相结合的机制; 履责与追责双向驱动机制; 智能化智慧科技支撑体系; 公共安全国际合作机制; 公共安全法制建设机制; 公共安全标准化建设机制; 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机制; 公共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应急资源保障机制; 公共安全信息沟通与发布机制; 公共安全社会动员机制; 公共安全责任落实与追责机制; 事故灾难监测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机制; 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机制; 公共安全监督与评估机制: 事故灾难保险机制等。
二、政府层面的中国式安全生产治理机制
“依法治安”机制; 五方共担机制;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三管三必须”机制; 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行政许可机制; 属地监管机制; 中介技术服务机制;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制;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 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机制; 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管机制;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安全监管信息通报与共享机制; 安全生产监管考核机制; 事故法律责任追究处罚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评估机制; 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机制; 经济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监管队伍建设机制; 基于风险分级的分区分类分层监管机制; 政府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机制; 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激励机制; 安全生产社会监督机制; 政府监管效能评估机制;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机制; 组合保险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托管服务机制; 安全生产社会多方协调机制等。
三、企业层面的中国式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员工“三级教育培训”机制
企业负责及管理人员定期教育培训机制;
党建融入安全生产的工作机制;
工会参与安全生产的工作机制;
全员安全责任绩效评估(奖罚)机制;
中国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体系与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自律机制;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星级评估机制;
安全文化管控机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企业应急管理“第一响应人“制度;
企业基层(班组、岗位)标准化建设机制;
企业相关方(承包商)管理机制;
工程项目相关方多元主体风险管控机制;
安全检查与监督机制;
安全投入保障机制;
危险源分类分级管控机制;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安全生产考核与奖惩机制;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生产安全事故事故报告与处理机制;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建设机制等。
注:中国式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机制首先具有中国式和现代化的特点,同时,也充分吸收国际化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益于我国公共安全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全文内容
一、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概念及涵义
1.“机制”的定义及内涵
2.“治理机制”的定义及内涵
3.“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定义及内涵
二、我国现实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目前我国现实建立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三、中国式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9.推进“履责与追责”双向驱动机制:履责与追责双向发力,建立责任落实、监督检查、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共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追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公共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
10.加强智能化科技支撑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建立智能化、智慧化的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预控体系;推行基于风险分级评估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因素监测、收集、分析、评估、预警机制,提高对潜在公共安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建立科学、准确、及时的预警系统,提高公共安全风险预控的科学、精准水平。
11.扩大、深化国际合作机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大国体制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跨国性、区域性的公共安全风险。
四、政府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2.“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机制:国家明确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责任制度。
3.“依法治安”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为安全生产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
4.行政许可机制:长期以来,安全生产“三大行政许可”,一是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二是特定人员(企业负责人、安全专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三是特种设备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检验、处置、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行政许可制度等。
5.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与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实现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共享和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的监管机制。
6.㞚地监管机制:安全生产工作按行政区划,明确划分监管范围、监管责任,由所属地区进行监管,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7.中介技术服务机制:建立由专业机构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法律、政策、技术、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安全评价、安全文化建设、应急管理、应急演练等方面专业技术服务,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8.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制度,以及各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从履责到追责任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体系。
9.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机制: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技术监察、行为监察,以及过程监督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生产风险和事故隐患查治。
10.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开展全社会、各行业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
11.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协调多个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执法效率和效能。
12.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各级政府建设重大事故隐患的挂牌督办机制。推动企业主动排查治理隐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3.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评估、监控和管理,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14.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5.信息通报与共享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安全生产信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安全生产的决策提供依据。
16.安全生产考核机制:对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
17.事故追责处罚机制。建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的三大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事故追究,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事故预防水平的提升和提高。
18.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机制: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评定机制,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落实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体系。
19.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机制: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兴安”,提高企业员工的“本质安全”能力和水平,国家推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估机制,使各行业、各地区形成文化引领,标杆示范的安全文化氛围。
为了实现国家高水平、高质量的安全生产战略目标,政府层面需要加强、完善和改进、优化的治理机制建议如下:
持续优化法律法规的机制:修订、完善、优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使之更加明确、具体、严格、科学、合理,确保依法治安、依法监管有法可依。 开拓创新经济政策激励机制: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安全生产经济激励政策机制,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如融资联动、土地联动、政策优惠、风险补偿、安全升级、综合绩效评优等激励机制。 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机制:增加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数量,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建立职业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安全监管人才。 建立基于风险分级的分区分类分层监管机制:建立全面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地区(区域)、行业、企业、项目工程、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典型事故等监管对象的风险评估分级,实施科学、精准、合理的分区、分类、分层(级)监管机制。 加强政府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机制: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利用智能传感、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的专业性、精准性和时效性。 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在加大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建立规范执法和执法监督的机制,确保监管执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强化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激励机制:通过宣传、培训和激励等手段,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对守信企业给予政策激励,对失信企业进行严厉惩戒。 加强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推行政府监管效能定期评估机制: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效能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监管措施和政策。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综合建设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加强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推行区域性事故应急物质储备第三方服务机制等。 建立组合保险保障机制:面向企业,建立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商业保险三重组织保险的机制。完善相关赔付政策,实现安全生产保险的合理化、最大化安全保障。 开拓中小企业托管服务机制: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的托管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专业化水平。 多方协调机制:根据《安全生产法》明确的安全生产“五方工作机制”,建立不同的“多元组合”协调机制,如政府部门之间、政府-行业-企业、政府-社会-企业、行业-企业、企业-员工、企业-社会等不同组合的协调机制。
五、企业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和各岗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顶、纵向到底“,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 全层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制定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全员职培训、定期复训、专项技能培训等;培训内容涵盖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安全理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事故应急处理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跟踪,确保员工安全素质及能力。 安全检查与监督机制:通过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定期的岗位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安全设施设备的购置、维护、更新,以及安全技术研发、安全教育培训;优先保障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资金。 危险源管理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建立管控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形成常态化的检查机制;对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验证。 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生产安全事故及相关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全考核与奖惩机制:对安全生产工作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违规和发生事故的进行惩罚。 事故报告与处理机制:规范事故报告流程,及时、如实报告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安全文化建设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 安全标准化管理机制: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 除了上述相对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外,中国式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还需要在如下方面进行开拓、创新和完善、优化:
开拓基于“党政同责”原则的“党建融入、工会参与”机制; 推行企业全员安全责任绩效评估(奖罚)机制; 创建中国式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推行“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机制; 倡导企业自律机制(承诺制、自评制、自规自管制); 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星级评估机制(优化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 推行安全文化管控机制(全员承诺制、全员自律制、管理自评制、社会参与制、家庭监管制、名誉员工制、轮留监督制、执行表态制、员工自评制、心理疏导制等); 优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 推广企业应急管理“第一响应人“制度; 强化企业基层(班组、岗位)标准化建设机制(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 加强企业相关方(承包商)管理机制; 深化工程项目相关方多元主体风险管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