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 · 会议报告 | 王希佳: “马丁·布伯与布尔特曼20世纪犹太教与基督新教的信仰会通”

文摘   2024-08-17 21:24   北京  


2024年8月8日上午9点,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The 25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的“比较、文化间与跨文化哲学”(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hilosophy)会议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王希佳博士做了题为“马丁·布伯与布尔特曼20世纪犹太教与基督新教的信仰会通”的报告。报告由FISP(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委员会、意大利哲学研究所(Istituto Italiano per gli Studi Filosofici, Napoli)的奥地利学者卡滕巴赫(Wolfgang Kaltenbacher)教授主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罗曼诺(Carlin Romano)同场做报告并参与讨论。

下面是王希佳博士报告的摘要。

王希佳博士的发言题目是“马丁·布伯与布尔特曼20世纪犹太教与基督新教的信仰会通”(Martin Buber and Bultmann’s Jewish-Protestant Faith Communion of 20th Century),指出犹太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与基督新教思想家鲁道夫·卡尔·布尔特曼(Rudolf Karl Bultmann, 1884-1976),在犹太教、基督教及交叉人文社科领域都产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影响,特别在面临现代挑战时重述犹太教传统、反思与拓展基督教信仰、追本溯源至圣经研究及其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密切互动上贡献新思。作为同时代的两位思想家,布伯与布尔特曼生前相识,曾于1951年在美国会面,交流信仰与学术的具体问题。布伯在他探讨犹太教与基督教的著作中有十余次提及、引述布尔特曼的作品,并在前言中称谢布尔特曼在新约圣经解经学方面对自己深有启发;布尔特曼曾书信回答布伯关于新约的问题,亦曾在多部重要文集中探讨犹太信仰对早期基督教会形成及发展的奠基。布尔特曼始终对基督教之前的古文明怀有敬意,为他在二战中持“神学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态度埋下伏笔。布伯与布尔特曼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义理上的互相聆听与“切磋琢磨”,对于今日思考文明与和平的问题仍有启发。

在方法上,报告采用“历史发生法”或“发展史重构法”(entwicklungsgeschichtliche Rekonstruktion),侧重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展现研究对象思想发展的脉络;在文献上,报告主要介绍了布雷斯劳尔(S. Daniel Breslauer)、乌芬海默(Benjamin Uffenheimer)、蒂利希(Paul Tillich)、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毕塞尔(Eugen Biser)、扎维尔辛斯基(Георгий Завершинский)、莫伯利(R. W. L. Moberly)、沙乌尔·马吉德(Shaul Magid)、哈曼(Konrad Hammann)、乌明(Manfred Oeming)等美国、德国、以色列、俄罗斯学者及教内代表人士对该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基础,并将其放在中国视角下进行重述与反思。

发言之后,主持人卡滕巴赫教授、罗曼诺教授、台湾佛教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林建德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曹政博士与王希佳博士针对美国犹太人历史、中东问题、中国的犹太学研究及“蓝帽回回”、布尔特曼在诠释学领域对中国经典诠释的可能性启发、布伯在进行广泛、深入的世界宗教研究后重返犹太哲学的路径启发、“启示”与“信仰”与中国哲学的会通等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热烈探讨。罗曼诺教授特别推荐他担任撰稿人、关注犹太学与犹太人问题的杂志Moment及其实用主义哲学专著America the Philosophical;卡滕巴赫教授介绍了意大利哲学研究所的理念与部分学术成果。王希佳博士表示作为本场会议的发言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在“跨文化哲学”与比较哲学及宗教对话领域与诸位前辈学者及同仁有更多的学术交流。






供稿 | 王希佳
摄影 | 刘枫林
编辑 | 刘枫林
审核 | 王彦晶
发布 | 刘枫林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官方公众号。负责发布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新闻、通知以及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