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2024年北大-中大哲学系“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系列活动纪要

文摘   2024-09-10 22:39   北京  


2024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

系列活动纪要


2024年7月22日至7月27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2024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暨《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在贵阳孔学堂顺利举办。本次活动主题为“因循与塑造:中国哲学的秩序问题”,讲习班以中国哲学中的秩序问题为核心,由老师组织同学进行文本会读以及学生论文报告。同时,讲习班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开设专题讲座以及圆桌讨论。

“经典与解释”讲习班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的讲习与研讨,汇聚学界新进,探讨中国哲学问题,并期于切磋讲习之外,塑成人文学术共同体意识。



一、开幕式


7月22日上午,讲习班在孔学堂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赖区平主持,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兼副主任肖立斌、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孟庆楠、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研修部部长龙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肖立斌副主任代表贵阳孔学堂向与会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贵阳孔学堂的基本情况,表示期待和各个高校的青年学子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孟庆楠老师代表讲习班向孔学堂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讲习班的传统和用意,鼓励同学们聚焦主题,探究古人智慧。陈畅老师从作为研究方法的“经典与解释”出发,期待同学们能够在讲习班中训练自己的学术能力,进入经典,获得进步。

▲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经典与解释”讲习班的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



二、经典会读


本次讲习班共组织四次经典会读,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畅、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孟庆楠、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赖区平、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乔见四位老师进行领读。所读经典的选取围绕“因循与塑造:中国哲学的秩序问题”的主题,并涵盖了中国哲学的诸多重要领域。

(一)政治的诞生
领读人:陈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材料: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选段
时间:22日上午
概要:陈畅老师围绕《明夷待访录》文本,简要介绍了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政治理论的发展过程。在文本阅读之中,陈老师指出对《明夷待访录》的研究不能脱离当时的心学思潮,因此,将黄宗羲的政治理论简单类比于契约论等西方政治思想并不合适,这种做法不能准确把握黄宗羲的心学思维逻辑。黄宗羲之主张实为心学之政治因素的客观化,黄宗羲理论中的心性与政治完全一体,梨洲移性命之学于经史,是其对中国经史传统的重要贡献。
▲陈畅老师领读

(二)对有为之治的反省
领读人:孟庆楠(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材料:王弼《老子注》二章、五章、十七章、二十七章、三十八章
概要:孟庆楠老师首先带领大家了解了《老子》的版本问题,指出道经德经何者在前的版本次序将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与理解角度。孟老师在经典解读方法上给同学们提供了许多规范性的意见,并和同学们一起从王弼注切入《老子》文本,逐步解出《老子》的确定性意涵,从中脱离“形而上学”对《老子》的框定,剖析《老子》对有为政治的批判。如在第三十八章中,从“上德”至于“上礼”的衰落是“善”对“不善”越来越强烈的攻击,在确定的标准之下,为政者不能够照顾所有人,这必然导致民众之中“伪”的产生,秩序因此不能长久。
▲孟庆楠老师领读

(三)感应的秩序和本质:《周易·咸卦》疏解
领读人:赖区平(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材料:《周易正义》《周易程氏传》《周易集解》中的《咸卦》部分
概要:赖区平老师以“感应”为中心带领同学们释读《咸卦》,以《周易正义》为主、以《周易程氏传》为辅进行细读。在《咸卦》文本中,赖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学术性的文本释读,结合注疏,从字句细节之中体察古典世界的经验。就“咸其拇”“咸其腓”的具体理解,同学们分别表述了不同意见,各有所据,赖老师肯定了各种解读的合理性,并指出,经典解释是进行学术研究的第一步,要在经典的解释之中回复到古典思维之中,进行有节制的思考。
▲赖区平老师领读

(四)礼的起源与社会秩序的建构
领读人:陈乔见(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材料:《荀子·礼论》
概要:陈乔见老师和同学们通读了《荀子·礼论》,就其中的义理及名物制度进行学习讨论。在荀子看来,礼是人道之极,无所不包,礼与义互为表里。在讨论之中,陈老师延伸到人性论等其他重要的荀学命题,并补充了当今学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情况。陈老师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是在其形式意义上讲的,界定了一种无人为努力因素的天性;而就其意义而言,性即是性恶论中之性,“本始材朴”之中的内容即欲望。此外,对于同学的进一步提问,老师点出荀子在《正名》之外,“性”“情”等词大多情况是同义混用,荀子之性实质是为“情意”。
▲陈乔见老师领读



三、学生报告


学生论文报告和经典会读交替进行,共有十八名来自各大高校的硕博研究生汇报了自己提交的参会论文。会议共分三场,分别由孟庆楠老师、陈畅老师、赖区平老师担任主持人以及评论人。每场时间70分钟。每组6位学员报告,每位学员报告10分钟,综合讨论10分钟。此次报告会所涉及的主题广泛,涵盖先秦诸子、魏晋玄学、理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议题。三位老师在报告结束后,对每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精要的评论。老师们围绕论文提出问题,并在学术训练方面提出建议,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互动。通过本次报告,同学们在时间控制、论文结构、报告形式等问题上有极大收获。此外,学员之间也就论文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学员报告
报告流程如下:
(一)第一场(7月23日16:40-17:50)
主持人:孟庆楠 老师
报告一:《“礼“”器”之间——荀子“工匠制器”譬喻下的属人秩序》
报告人:郝昱(中山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二:《〈庄子〉“身”观念的思想内涵》
报告人:杨珺涵(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三:《齐物与多元——庄子思想中的价值多元倾向》
报告人:郭睿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四:《荀子“统类”再辨》
报告人:郝董凡(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五:《治理的三重进路——〈老子〉第三章新解》
报告人:赖小龙(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六:《火与泉: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发微——基于道德心理学向度的分析》
报告人:吴泽艺(东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二)第二场(7月24日15:00-16:10)
主持人:陈畅 老师
报告一:《王弼〈易〉释中的圣贤体系析论》
报告人:王均清(山东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二:《差异与整全:论王弼思想中自然概念的双重维度》
报告人:王宇澄(复旦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三:《“闲邪在乎存诚”:王弼对教化政治的构想与论证》
报告人:魏誌宏(复旦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四:《知天与致物——〈尚书·周书〉中的先王受命》
报告人:曹小园(中山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五:《〈庄子〉中为政者的存在依据与积极责任》
报告人:江洁宜(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六:《试论〈鹖冠子〉中的“一”》
报告人:黄钰城(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三)第三场(7月24日16:20-17:30)
主持人:赖区平 老师
报告一:《拨开迷梦 梦以启真——〈庄子〉梦觉论中的“真”观念》
报告人:李侦(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孟子〉圣王谱系的构建与崇舜特征》
报告人:杨清扬(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三:《“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朱熹〈大学〉诠释中的心性与政教之双重结构》
报告人:刘丹彤(中山大学 硕士研究生)
报告四:《“以明”与“公是”:〈药地炮庄·齐物论〉对“物论”问题的诠释与解决》
报告人:陈瀚钊(武汉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五:《“太极只在阴阳之中”——刘蕺山太极观探赜》
报告人:刘芋宏(中山大学 博士研究生)
报告六:《论王船山对〈大学〉“正心”说的重释与发展——以“心”“意”之辨为中心》
报告人:贺正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博士研究生)



四、专题讲座


7月25日此次讲习班进入新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推进哲学101计划《中国哲学》课程的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于讲习班其间举办“《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为工作坊致辞。在随后的25日、26日上午,《中国哲学》教材团队与提升团队专家围绕教材的整体构想及其所涉及的中国哲学问题做专题讲座。

第一场讲座由北京大学王中江老师主讲,南开大学叶树勋老师主持。王中江老师就教育部“101计划”有关“中国哲学”课程与教材的建设问题发表演讲。王老师指出,中国哲学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接着,王老师就“中国哲学”这一名目所涉及的“哲学”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王中江老师主讲
第二场讲座由中山大学陈少明老师主讲,清华大学陈壁生老师主持。讲座主题为:《什么是世界观》。陈老师指出,“世界观”可以作为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哲学”定义,即: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的经验和观念出发,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陈少明老师主讲

第三场讲座由北京大学郑开老师主讲,华中科技大学白辉洪老师主持。讲座主题为:《为什么是心性论——从心灵秩序的角度看》。郑开老师就中国早期“人性论”提升为“心性论”的过程为大家进行讲解,并指出心性论是中国哲学中具有范式性的核心内容,对我们理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老师指出,中国哲学的很多内容只有在“心性论”的范式下才能得到合适的解释。

▲郑开老师主讲

第四场讲座由北京大学王博老师主讲,中山大学许家瑜老师主持。王博老师围绕“秩序”问题对中国哲学的特质展开讨论。从经子传统出发,王老师对比了中西经典中秩序的不同,并梳理了中国哲学在开启之初的内部争论。秩序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以贯之的一个核心问题,由此出发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王博老师主讲

第五场讲座由清华大学丁四新老师主讲,程乐松老师主持,讲座主题为《“性一”说的提出与效用:从〈成之闻之〉“圣人之性”章到〈性自命出〉“性一心异”说》。丁四新老师指出,《成之闻之》的“圣人之性”章和《性自命出》“性一心异”说都主张“性一”,对于“性一”本身学界尚且缺乏反思,丁老师认为,“性一”说的效用发生方式从对反到顺循的转变,是中国人性论思想的一大进步,意义重大。

▲丁四新老师主讲

第六场讲座由中山大学李兰芬老师主讲,中山大学赖区平老师主持,讲座主题为《玄思的魅与惑——王弼“体无”思想的一种解读》。在李老师看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有经典解读的方法,也可从传记材料中寻找解读王弼思想的途径,进而考察“玄”与“实”在个体哲人的思想与人生中的关系问题。

▲李兰芬老师主讲



五、《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

圆桌讨论


7月25日、26日下午,《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及参加此次讲习班的学员,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学习经验,共同围绕中国哲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向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展开研讨。

(一)第一场会议由中山大学赖区平老师主持,北京大学程乐松老师、中山大学陈畅老师、清华大学陈壁生老师、中山大学陈乔见老师、南京大学翟奎凤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蒋丽梅老师进行讨论。老师们指出“中国哲学”应该建立规范性,但是建立规范性存在诸多困难。需要继续解释经典,也需要改进现有研究。老师们一致认为,《中国哲学》具有重大意义,编写新的教材必然会带来新的空气。

▲程乐松老师发言
▲陈畅老师发言
▲陈壁生老师发言
▲陈乔见老师发言
▲翟奎凤老师发言
▲蒋丽梅老师发言

(二)第二场会议由中山大学陈畅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北京大学王鑫老师、南开大学叶树勋老师、山东大学王玉彬老师、复旦大学徐波老师、东南大学张佳老师参与讨论。老师们就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核心原理、本位意识、古今贯通、中西交流等重要命题开展讨论。对于《中国哲学》教材,老师们认为需要提高教材的定位,将之交给优秀的哲学学生使用。

▲孟庆楠老师发言
▲王鑫老师发言
▲叶树勋老师发言
▲王玉彬老师发言
▲徐波老师发言
▲张佳老师发言

(三)第三场圆桌讨论会由中山大学陈乔见老师主持,武汉大学廖璨璨老师、中山大学赖区平老师、吉林大学云龙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白辉洪老师、中山大学(珠海)许家瑜老师参与讨论。各位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分享了有关中国哲学的学科规范和课程建设的独到见解。老师们认为“中国哲学”需要在多方面突破以取得成果,并强调要加强中国哲学的“哲学性”和“中国性”,因此,对“道统”“经学”等重要古典资源的重视和运用是必需的。


廖璨璨老师发言

▲赖区平老师发言
▲云龙老师发言
▲白辉洪老师发言
▲许家瑜老师发言
(四)第四场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主持,本次讨论将发言交给了参与本此活动的各位同学,同学们就自己的学习体验对“中国哲学”课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或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分享课程体验,并提出自己对中国哲学课程的期待,或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哲学研究的看法。数位同学踊跃发言,老师们也对同学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回应了同学们切实的想法和问题。


六、闭幕式


7月26日下午,随着全部活动的结束,本次“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顺利闭幕。在闭幕式上,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哲学101计划《中国哲学》课程团队核心成员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中国哲学》课程团队牵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为数天以来的精彩活动做了总结,并对在场的同学提出了鼓励与期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共同学习,同学们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学术共同体的意识,在交流碰撞之中不断精进学问。最后,与会老师为本次讲习班学员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张伟教授发言
▲王博教授发言
▲圆桌会议合影



七、游览活动


7月27日上午,老师和同学们集体乘车前往修文县参观阳明洞。阳明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同学们在实地感受中国哲学的历史情境,游览贵州的秀美风景,于山林之间舒展心情,阳明洞之行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八、总结


本次活动通过经典研读、专题讲座、圆桌会议等多种方式对“因循与塑造:中国哲学的秩序问题”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同学们在各位与会老师的带领之下,于传统和前沿之中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同学之间通过充分的讨论收获了诸多启发。同时,在《中国哲学》课程建设工作坊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集思广益,汇集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在本次活动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师生汇聚一堂展开了深入交流,知识和友谊在此处交汇。我们相信,本次活动达成了其最初的愿景:“汇聚学界新进,探讨中国哲学问题,并期于切磋讲习之外,塑成人文学术共同体意识”。

让我们期待下次的相会!


转载 | “解释”微信公众号

排版 | 刘枫林

审核 | 王彦晶

发布 | 刘枫林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官方公众号。负责发布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新闻、通知以及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