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 · 会议报告 | 吴飞: “性命论哲学中的时间与空间”

文摘   2024-08-16 20:21   北京  


2024年8月7日上午9点,意大利罗马举办的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the 25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中国哲学会议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做了题为“性命论哲学中的时间与空间”(Time and space in Zoeontology )”的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主持。


下面是吴飞教授报告的摘要。


吴飞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性命论哲学哲学中的时间与空间》(time and space in zoeontology),集中讨论了他在近期几篇论文中展开的性命论时空哲学(An introduction to zoeontology, Asian Studies, Vol.12.No.1(2024)(具体文章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时空作为性命节律》,《哲学动态》,2024年第一期(具体文章点击: 吴飞 || 时空作为性命节律——基于张祥龙时间哲学的阐发);《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哲学研究》,2024年第五期(具体文章点击:吴飞 | 五行学说中的时空哲学)。



吴飞认为,时空哲学决定了西方每一种重要哲学体系的基本品格,二十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又使时空哲学的讨论更加活跃。中国哲学传统中同样有非常丰富的时空哲学传统,并且可以与当代时空观深入对话,只是尚未得到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中国时空哲学有三个基本特点,以区别于西方时空哲学传统:第一,以性命,而不以事件为基本讨论单位,第二,不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空展开的出发点,第三,不以非时间的永恒为时空讨论的参照点。作为性命论哲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时间和空间都是性命展开的节律。每个不同的性命体有其各自的时间节律,所以有大年和小年的区分,而生生共同体中不同性命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其空间节律。时间与空间就是《易传》中时与位的关系,尤其体现在五行学说里四方与四时的对应当中,所以《汉书》中说“四方,四时之体也”。不同性命体时间节律之间的平行、相遇、交叠与共生,特别是生与被生的关联,构成了其基本的时空定位。对公共时空的确立,则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使得自然的生生共同体转化为文明共同体。国家是公共空间,历法和历史是公共时间。这种共同时空的理念,正是体现在《春秋》与《史记》中的历史哲学,其基本原则正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发言之后,斯洛文尼亚大学的罗亚娜(Jana Rosker)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温海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郑泽绵教授与吴飞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供稿 | 吴飞
摄影 | 刘枫林
编辑 | 刘枫林
审核 | 王彦晶
发布 | 刘枫林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官方公众号。负责发布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新闻、通知以及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