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案例丨一个非遗文化特色街道的志愿服务培育和社区参与实践

职场   2024-10-08 17:10   北京  


多宝街是广州市中心极具非遗文化特色的街道,辖区内拥有丰富的西关非遗文化资源,如粤剧、铜器手工艺和众多人文建筑等。广州市荔湾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于2015年开始承接多宝街社工站项目,社工进驻前,多宝街志愿服务发展缓慢,居民对于社区事务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和参与机会少。社工进驻后,以西关文化营造为服务切入点,唤起居民对于自己是“老西关人”的社区身份认同,帮助居民找回对社区的情感记忆,推动社区重建团结互助的睦邻关系,实现了居民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社区参与。

01

项目运行实践

第一阶段:以“西关景”动员青少年参与,培育导赏志愿服务队伍

发掘西关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导赏志愿者。由于多宝街老龄化程度高,因此青少年群体成为参与文化营造的主力军。2016年,多宝街社工站青少年服务部开展了大量的小组活动。社工从小组活动中识别出对西关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组员,并通过文化发掘、路线策划和解说训练等方式,将这些组员培育为青少年导赏志愿者。

多宝街的骑楼建筑群、粤剧艺术博物馆和非遗文化街区是独特的“西关景”,是代表西关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基于此,社工设计了“西关文化专案”服务项目,让青少年导赏志愿者带领居民导赏西关地区的建筑文物和非遗文化,助力文化保育工作。社工连续策划了两场导赏活动,由导赏志愿者带领残障人士和亲子家庭参观宝庆大押、八和会馆、詹天佑故居和恩宁路骑楼等独特的“西关景”。经过小组教育和社区活动,一支导赏志愿服务队伍初步培育起来。不过,就在这支队伍开始成型时,有的青少年由于升学、学业压力等原因而退出了队伍。社工虽然又陆续培育了新的导赏志愿者,但新组员较难融入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的流失使导赏服务面临挑战。

联动学校文化资源,发展导赏志愿者队伍。多宝街辖区内有4所小学,且街道群团组织非常支持社工站开展西关文化活动。因此,为解决志愿者流失问题,社工转而采取“社工站+学校”联合培养导赏志愿者的服务策略,希望持续吸引青少年参与导赏服务,增强导赏服务开展的可持续性。

2017年4月,社工尝试在J小学开展西关文化读书会活动,邀请多宝街八和会馆负责人(粤剧艺术家)为青少年讲解八和会馆的历史,并传授曲艺。此次读书会吸引了数名青少年加入导赏队伍。同年9月,多宝街社工站设立“特色服务部”,专门开展西关文化营造服务,将零散单一的志愿者培育活动转变为项目化运作。

随后,社工组织导赏志愿者策划社区导赏路线,绘制社区导赏手册,规划“西关美食”“西关建筑”“西关红色文化”等主题的导赏研学活动。由此,导赏志愿者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青少年导赏员向游客介绍西关打铜工艺

借力城乡文化融合,搭建志愿互助平台。为进一步建立志愿者资源库,打造志愿服务平台,多宝街社工站启动“城乡创意汇”服务项目。社工站面向荔湾区多宝街和增城区增江街大埔围村两个地区的青少年群体,采取城市青少年到乡村去、乡村青少年到城市来的交流方式,分别培育城乡青少年导赏志愿服务队伍,让城乡青少年互为导赏员,以地区文化和乡情为纽带,共建志愿者资源库和服务平台。活动中,城乡两地的青少年互相交流、学习和分享,迸发出手绘社区地图、制作广绣和明信片等创意灵感,促进了两地文化交融发展。

第二阶段:以“西关情”动员居民普遍参与,建立“多宝义家”志愿服务平台

2020年,城乡导赏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持续性受到疫情的影响,社工站重新进行了需求调研。调研中,社工发现绝大部分受访居民充满“西关情怀”,表示非常支持并愿意参加西关文化类活动。据此,社工分析,组织居民以西关文化作为媒介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能满足居民想要留住乡愁的“西关情”,也能提升居民对组织和社区的认同感。因此,社工站随后推行了“义彩多宝”志愿服务发展计划,通过项目化运作方式建设志愿者培育、增能和展能的服务体系,打造“多宝义家”志愿服务平台。

志愿者培育:扩大志愿团队基数,着重培育社区志愿者骨干。社工采取信息公开、文化动员、激励参与和能力培训等方式,建设志愿者培育服务平台。一是公开信息。让居民充分获得志愿活动信息,根据自身情况匹配志愿服务。二是文化动员。向居民透露“为社区做贡献”“建设美好家园”“促进西关文化发展”等信息,动员居民基于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参与志愿服务。三是激励参与。结合居民对志愿时数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广泛招募党员和青少年参与。四是能力培训。社工站开展服务技能培训活动,如志愿服务APP使用、西关文化之剪纸技能和探访技巧等培训活动,着重提升志愿者骨干的多元服务能力。

志愿者增能: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和互助服务,重塑“西关邻里情”。社工站组织义剪队、义修队、义教队,每月至少为居民提供一次免费理发、免费诊疗、免费磨刀、免费手机教学等便民服务。同时,社工站组织志愿者开展上门送爱心早餐、上门义剪、上门探访等服务,并与志愿者协同开展“花市义卖”活动,倡导志愿者参与慈善义卖,为西关地区百年花市文化注入新活力。通过社区便民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不仅唤醒了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记忆,而且促进了志愿者与居民之间形成情感联结,重新塑造了团结、友爱、互助的“西关邻里情”。

社工协同志愿者开展春节花市义卖活动

志愿者展能:响应社区紧急需求,展现志愿服务精神。疫情期间,社工站主动请缨,联动社区志愿者参与防控测温值岗工作,居民中涌现出许多“抗疫先锋”志愿者。通过抗疫志愿服务,志愿者与街坊四邻建立了深厚的邻里情。后疫情时期,因多宝街永庆坊旅游景点知名度越来越高,社工站组织居民成立了“永庆坊旅游志愿者团队”,让更多居民参与社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共享社区发展成果,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志愿者在为游客提供拍照、景点指引和文化宣传等服务的过程中,也展现出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在社区树立了文明志愿服务新风尚。

02

项目成效

补齐社区治理短板。2016年至今,社工站通过培育志愿者,建设“多宝义家”志愿服务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平均每年新增100名志愿者。截至2024年6月,社工站共孵化出10支志愿服务队伍。社工站通过引导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文化营造、环境保护、安全教育、公益慈善和城乡交流等各类活动,增添了社区治理活力,提升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工站开展的社区导赏、非遗文化体验、“花市义卖”活动等传统文化营造服务,吸引了居民广泛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社工一方面发展和培育部分骨干居民成为志愿者,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广泛动员困弱群体参加非遗课程体验、非遗手工坊、非遗导赏和研学活动,拓宽困弱群体的社区参与渠道,促进了社区邻里关系的修复和社区互助文化的传承。

重建社区互助网络。社工站以“西关景”和“西关情”为服务切口,培育了多个志愿服务队伍,再通过建设“多宝义家”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居民从简单的活动参与逐步转变为组织参与,服务内容从文化保育拓展至包含邻里互助。组织参与和平台搭建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邻里互助的特色志愿服务强化了居民对“老西关人”的身份认同,重建了西关邻里情,形成了社会支持和社区互助网络。

社工站组织义修志愿者开展社区便民服务

03

项目小结

多宝街社工站开展西关文化营造的服务实践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涵养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居民参与意识提升、改善邻里关系和活化社区互助网络的重要作用。

在项目服务过程中,社工通过组织导赏活动、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激活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在传统文化营造活动中,居民不再只是“社区变景区”发展过程中的旁观者,而是社区发展的建设者和代言人。社工通过推动居民开展社区互助和便民服务,促进了乐于助人和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伦理成为影响居民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驱动力,广泛而持续的居民志愿服务活动反过来又推动了社区互助网络的形成和社区互助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激发居民持续参与的动力。社工基于社区资源优势和居民服务需求,遵循“文化营造-服务参与-社区认同-社区发展”的服务逻辑,形成了“传统文化涵养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反哺文化传承”的传统文化营造和特色志愿服务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志愿服务、居民参与和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晓丹系广州市荔湾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项目主管,肖小霞(通讯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更多精彩案例,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4年9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每6个广东人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广东”品牌持续擦亮

乡村振兴案例丨专业引领这支“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

END


微信/杂志责编:汪昊

制作:谢霄
审校:夏学娟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哦!

中国社会工作
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