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之五——各种腐败乱象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吗?

文摘   2024-08-19 09:08   广东  

邓小平所推动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五千年来中国最快的财富增长速度,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腐败、以及市场的乱象,有人将这种腐败和市场乱象,归结于改革开放,并因此否定改革开放。
我们先要理解邓公所推动的改革开放是什么。
邓公说,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在说目标,而手段则是选择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市场化的改革,从过往的计划经济全部由政府支配一切, 修改成为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腐败来源于权力、而不是市场
当你搞懂了什么叫改革开放时,你马上就能明白,腐败与改革开放是完全是相悖的,是矛盾的。
因为腐败来源于权力,管制经济的权力很强大时,权力寻租才会大量出现。
逐步废除审批制,就是在政府制度层面的改革开放。而审批制,一直以来就是腐败的最重要的温床。
企业要搞项目,要经营,要生产,然而政府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要打破这些条条框框,那么,企业家不少就会采取用钱来换取官员手下留情的手段,这就是权力寻租。
比如,仅是房地产的容积率的限制,就产生了无数腐败案。政府事前规定一块地应该有多少容积率,而只要突破这种容积率的限制,地产商就能建更多的房子,从而使得一个地块可售面积增加。
而官员手里掌握了容积率的调整权限,于是腐败案,就不可避免。
那我们要反问了,政府制定容积率的标准,是一种市场化手段,还是一种计划经济手段呢?很显然,是后者。
容积率其实是一种产品的标准,如果朝着市场为资源配置的核心进行的话,这应该是由企业家自主经营、无需审批、无需限制。
容积率的限制,说明了一个事实,腐败不是市场化带来的,恰恰是不市场化带来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了很多的手段来降低政府支出,比哪让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下海、减少公立医院、学校的经费、让那些贷款发工资的国企破产倒闭,这都是市场化手段,也就是减少政府的支出。
政府支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高,这个经济体的市场化成分就越低,计划性就越高。
政府支出,也是腐败的重灾区。
尽管有很多各种各样限制腐败的手段出台,但政府项目这一块,一直都是无数人盯着的肥肉,不管上面设计了什么样的手段,总有官员可以突破这些手段,让这些支出可以为他个人带来利益。
问题也很清楚,是政府支出本身带来的腐败,要减少腐败,需要的是政府少支配资源,少收税,多搞市场化。
房地产行业是腐败重灾区,但是管制更少的、开放程度更高的快递行业、电商行业,就听不到几起腐败案。
市场乱象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中国长期有一个所谓的咒语,那就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似乎,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只会带来混乱。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的确会带来混乱,但这个混乱不是市场机制本身带来的,而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
农民们被禁锢在土地上不能自由流动几十年,当允许他们去城市打工时,这时,城市里还没有足够的外来投资和本地资本积累,就容易带来各种治安问题。
各种政策波动和国际变化,也经常导致企业数量的变化,就会造成短暂的失业以及治安恶化。
但只要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投资不断增加,治安就全面好转。恰恰是市场化带来了天量的投资、天量的就业,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因此时间偏好变低,治安转好。
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时,很多人预期不稳,不知道这样的改革是否会有反复,自己的经营是否能够长期。
这时,市场上的商家也会出现很大比例的欺诈现象。这种欺诈现象一方面源于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源自于市场化的配套——法治不足。
要知道前三十年,都没有几部正式的法律,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的是几个政策和文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启了法治建设。
1999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合同法,才开始对市场的契约进行法治的配套服务。
市场化这三个字,本身就是包含法治的,若你的财产不归属于你,哪来的市场呢?若你的财产是没有保障的,怎么可能发展市场呢?
对产权的保护,就是市场化的基础,也是商人和企业家长期经营、目光长远,努力为消费者服务的基础。
如若产权预期不稳,那么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目光短浅,追求捞一把就走。
保护产权当然是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事情,但是产权保护对于中国来说,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市场化至今还不够。
改革开放前,腐败更为严重
总有人在造谣,说计划经济时代,就没有腐败。
仅仅从理论上,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资源掌握在行政官员之手,所有的资源分配,全部由大大小小的官员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分配 ,怎么会没有腐败呢?一定是一个腐败最多的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仅以城市来说,进工厂,涨工资、分房子、安排子女进厂顶班、升职位,哪一个不要找人?不要送礼。
只不过那个时代,大家都穷,送不了今天这么多东西。但腐败是无所不在的。
农民们要做点突破管制的事情,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关系的多少,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现在这样的问题,依然部分存在,但这依然是计划经济的遗留产物。
今天的特权医疗,难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普遍现象吗?今天不少的国企岗位、公务员岗位,还是有少数三代同堂的现象,难道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普遍现象吗?
阶层固化、身份社会,农民与工人存在永恒的天堑,工人与干部又存在一生的天堑,这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吗?
市场经济时代,显然比计划经济时代要公平得多。
即使没有一个好父母,一个人依然可以在市场当中成功,一样有无数的人最后成为了中国城市中的中产,他们或许是中小企业主,或许是大厂高管,他们大多不是靠父母,而是靠自己的奋斗,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生子,买车,成为了放眼全球都算高质量生活的中产。
计划经济时代,有这个机会吗?从来没有。
很显然,邓公主导的改革开放,不仅仅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的财富积累,还给中国普通人带来了一条靠自身奋斗可以实现梦想的通路。
现在的各种腐败现象,市场乱象,特权不公,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残留的表现,是改革开放不彻底导致的结果。
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 ,真正让市场成为资源配制的决定性机制,那么,市场只会越来越规范,腐败也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只能根据为消费者的贡献来获取收入,特权社会也将逐步走向历史。
邓公之伟大,五千年来第一人也!
关于邓公纪念文章,分布在两个号上,建议都关注:

古老板
用逻辑解构世界,用文字透析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