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三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资料的分散性和不系统性成为三苏文化活化利用、研读解析、传承传播的主要障碍。如何将三苏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民间传说,以及散落于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学术机构甚至海外收藏等珍贵的文化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成为三苏祠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为此,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联合了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形成三苏文化主题、共建共享、数智相融大数据库。
系统架构图
项目历经六年,联络二十九家苏学机构,通过调研摸底、需求论证,制定《三苏主题文化大数据建设规划方案》,并启动项目分期建设。基于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三苏文化支撑的数据中台。通过对接藏品管理系统、各类知识仓储平台(如唐宋编年体地图、搜韵)等平台,汇聚馆内自有、互联网中的三苏文化知识,形成三苏主题文化的原始库、资源库、主题库、专题库和标准库,搭建三苏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一是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广泛搜集三苏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近现代及当代的研究论著等。二是构建数据中台体系,将汇聚到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清洗、去重、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质量。三是数据治理可视化,对数据建库、治理形成的成果,形成治理数据可视化的相关内容。四是构建三苏文化应用的算法仓库和通用算法能力,尤其是通用算法中包含的图像审核、文字OCR、物体识别、语音识别、语义技术等方面。通过物体识别技术对三苏文化相关的文物进行自动分类,如区分绘画、书法、陶瓷等不同类型,简化文物管理流程。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与三苏文化相关的音频资料转录为文字,便于整理和利用。基于语义技术,构建三苏文化知识图谱,展示不同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研究视角。
一是宋代美学理念设计,以宋代美学为核心理念进行设计,为用户呈现出一个立体、生动的三苏文化世界。
二是信息容量大。尽可能搜集涵盖文学作品、学术论文、数字图书、文物、遗址遗迹、活动等三苏相关数据,总数高达12.5万条。
三是科技含量高。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打破三苏文化在地理及空间层面上的数据壁垒,构建了一个无界的信息共享平台。
四是公益性。广大苏学研究者与爱好者现可通过网站、小程序、官微、官网轻松进入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让三苏文化大数据成为可以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是公益属性的传播交流平台,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汇聚三苏文化资源、解析三苏文化脉络、建立三苏关联融合体系、提供检索、查阅、赏析、探索、研究等服务平台。平台以宋代美学为设计蓝本,包含三苏文化管理平台、公众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展示平台,汇聚三苏作品11270首,学术论文90560条,数字图书14330册,不可移动文物6793条,遗址遗迹18处,研究力量571条。三苏文化大数据库自2024年6月7日上线以来,举办主题媒体发布会、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共吸引人民网、中国文物报、四川卫视、眉山日报等数十家权威媒体报道,平台数据资源累计阅读量超过2300000人次、用户累计停留时长超过250小时、最大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2000人。大数据库的建成不仅将促进三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还将为就业、社会服务、文化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三苏文化大数据库项目按照统一标准汇聚散落于全球三苏文化资源,梳理三苏文化内涵,建立关联融合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为广大苏学爱好者提供检索、查阅、赏析、研究等数据服务,从数据要素供给侧到需求侧建立了直通桥梁,促进了三苏文化的传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