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银行的实践中,看见企业助力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文摘   2025-01-07 08:00   马来西亚  

文章来源于南方周末

https://mp.weixin.qq.com/s/w-HOyPButPDDyzsOU9GPVw

文 | ‍‍‍‍‍侯明辉

导读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者,发展向“绿”是底色,关怀“微小”是温度。乡村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因“农”而生、因“农”而长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背负着更多期待,也担当着更大责任。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众多企业,正在以各自的方式,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健康发展,贡献着金融方案。面向可持续发展未来,能做的还有很多。

从市场驱动,到监管和市场双驱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正进入新阶段。
2024年4月,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这被认为是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规则转变的关键一步。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良好的信息披露内核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实践以及成效等全要素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信披监管的逐步强化,也就意味着政策和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然而,困难也正在于此:如何将“可持续”这一宏阔的理念有效融入企业运营日常?如何平衡企业发展与多元相关方诉求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如何以商业力量持续创造超越商业之上的价值?
面对这些疑问,困惑观望者有之,先行探索者有之。

#1

再启新章

2023年10月,国际指数编制公司明晟(MSCI)将农业银行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评级从“A”提升到了“AA”,达到目前境内银行业的最高级别。2024年10月,农业银行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授予“ESG榜样示范基地”称号。
荣誉代表了国内外机构对农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认可,荣誉背后则是农业银行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不懈努力。
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要求突破以往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社会各方的利益共同纳入发展目标之中。
商业时代,企业被寄予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厚望——在追求组织利润的同时,更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对国有企业而言,与其说这是外界的期望,毋宁说是内在的使命。
2020年,农业银行将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更名为“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委员会职责中新增“制定本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定期评估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及战略执行情况”。在高管层,设置了绿色金融委员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和三农及普惠金融事业部管理委员会等,负责落实可持续发展重点议题。
一套自上而下、上下贯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短、中、长期规划和工作方案相继出台。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考量。
治理架构的更新对应到业务运营之中。早在2018年,农业银行就制定了信贷业务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办法,将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随着治理的深入,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不断提升。
为响应最新的可持续信披要求,2024年,农业银行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统筹推进落实可持续发展相关监管要求,推动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管理体系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完善跟踪反馈、定期会议和报告等工作机制。从2025年起,将发布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更全面、更透明地与公众进行沟通。
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在风险管理中加入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前瞻性考量;在实现商业目标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社会目标达成的贡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融入,让这家已经成立七十多年的银行焕发出新活力。


#2

向“绿”而行

绿色转型浪潮下,“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金融机构布局绿色金融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
从产业需求看,绿色产业和转型产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从金融机构看,要清晰识别企业转型的“成色”,避免漂绿、洗绿等现象,依然存在困难。
农业银行持续完善企业转型“画像”,更精准地推动信贷资源向绿色企业倾斜。
“A企业,碳效等级1级,绿色程度中绿,评分65分。”
“B企业,碳效等级3级,绿色程度浅绿,评分43分。”
这份像体检报告一样的诊断,来自农行浙江分行的“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平台”,它收集了企业ESG领域的数据,通过评价打分,给企业贴上红、黄、深绿、中绿、浅绿等标签,区分企业的绿色发展程度和ESG风险管理水平,依次向企业有效匹配绿色金融产品,助力企业低碳转型。
根据评分,B企业想获得绿色金融扶持,还要在减碳表现和ESG绩效上加油。
让绿色金融走深走实,需要更加精细的方案设计,也需要走到产业一线寻找更多可能性。
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养羊。
这是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的景象。作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塔拉滩光伏电站的建成运行,不但增加了绿色电力供给,还让原本的沙丘变成了绿洲——光伏板下长出了郁郁葱葱的青草,这里的植被覆盖度恢复了八成。
但是草长太高会影响光伏发电,秋冬季还会有火灾隐患。考虑到传统除草方法可能对生态造成破坏,有人提出“让附近的羊来吃草”。“光伏羊”的称呼就此产生。

▲ 农行青海分行支持塔拉滩光伏电站建设。

光伏板上产生着绿色能源,光伏板下青草生长;羊群吃草,节省了牧民的饲料成本,也减少了人工除草的成本;羊粪滋养了土地,健康成长的羊群也增加着牧民的收入。绿色产业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在这一刻更加具象。
农行青海分行开辟绿色融资通道,累计为该地区风电、光伏和畜牧产业投放贷款超百亿元,成了塔拉滩光伏园区这条独特绿色生态链形成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这是农业银行探索个性化绿色金融创新之路的又一个缩影——发挥服务“三农”的优势,寻求服务绿色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交汇处和双赢点。截至目前,农行已经创新推出乡村人居环境贷、绿水青山贷、生态共富贷、美丽乡村贷等多款“三农”绿色金融产品。
向“绿”而行,向绿色深处行,从顶层设计的不断细化,到发掘一线的鲜活实践,农业银行尝试为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元、更精准的绿色金融方案,这也更加擦亮着农业银行的绿色底色。

#3

看见“微小”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古老的经典揭示着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重要原则。
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边远地区人群的金融需求越来越被看见并被重视。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数字科技的加持,让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得以大幅提升。
在过去未被看见的“隐藏角落”,正萌发着新的生机。
2023年3月,农行西藏曲当支行开业,填补了曲当乡长期以来没有金融网点的空白,满足了当地20个行政村的7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金融业务的现实需要。
同年9月,农行西藏墨脱格当支行挂牌营业,为周边15个行政村的3000多位边民提供金融服务,格当乡村民再也不需要往返百公里才能办理金融业务了。
▲ 农行西藏墨脱格当支行开业仪式。(益西卓玛/摄)
在巍峨的珠峰脚下,在人迹罕至的墨脱秘境,在开放的贸易口岸,或遥远的边境线上,像这样设立在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的农行网点还有很多。截至2024年6月末,农行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的网点有500余个,边境线2公里以内的网点有48个。
为了给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农行有了“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背包银行”“汽车银行”。金融如水,提供金融服务的农行人也像水一样流布四方。
关切“微小”的目光既投向金融服务之中,也投向金融服务之外。
爱心助盲,农业银行坚持了十年。2013年,农业银行成立爱心助盲志愿团队,通过志愿者讲述,帮助盲人“看得见看得懂”电影。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为了让盲人朋友听懂一部电影,农行志愿者们需要提前将影片观看几遍甚至十几遍,将情节、对白、镜头烂熟于心,再重新撰写适合讲解的电影脚本,在经过多轮试讲、试听之后,才能呈现在盲人朋友们面前。不足两小时的电影,志愿者需要付出近30个小时的时间。
但十年坚持,从未间断。截至目前,农行志愿团队累计讲述电影115部,直接受益盲人超11000人次。
提供志愿服务,也共享设施便利。2022年,农业银行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打造“农情暖域·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开放营业网点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休息、喝水、充电等服务。2023年,农业银行12个网点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走到人少的地方去,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开放金融设施资源,让普通劳动者享受更便利的服务。如果只考虑商业利益,这些显然都不是划算的生意。但立足社会需求,“金融为民”便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4

“农”之大者


农之大者,国之大。
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农业安全事关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说发展向“绿”是底色,关怀“微小”是温度,那么服务“三农”就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大者”。
自成立之日起,农业银行即以服务“三农”为使命。从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者,农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一道,以金融之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弥补着城乡发展差距。
为了适配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农业银行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既有针对特色农业的茶叶贷、苹果贷,也有针对区域特点的特色小镇贷、乡村旅游贷;有支持农机装备更新的农机贷,也有支持返乡创业的创业贷。截至2024年9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9.73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保持40%以上。
▲ 农行广西分行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农业生产种植,助力粮食丰收。(覃重雅/摄)
从细分产品,到特色区域;从硬件设施,到就业技能,农业银行细致入微地洞察着“三农”领域的金融需求。
除了资金供给外,农业银行也助力改善着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
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改善,如社会信用体系缺失、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差、农户金融知识匮乏等,这无疑会影响农民参与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凭借对乡土社会的深耕,农业银行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通过给所评定的信用户,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增强农户履约的积极性,营造诚信借贷的良好氛围。2023年,共评定信用村1.4万个,服务村民20万人。
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业银行构建了涵盖人工网点、自助网点、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线上渠道和流动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渠道体系,尽可能让服务下沉,满足农户在各类场景下的金融需求。
截至2024年9月末,县域网点达1.27万个,农业银行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在全部县域设有网点的大型金融机构。
创新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深入具体场景,才能持续找到农村金融服务的更优解。在2024年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农业银行“金融村主任”模式获得“全球最佳减贫案例”。通过与县党委政府合作,挑选熟悉村情民情的“村两委”成员担任金融村主任,由他们向村民开展金融宣传、贷款推荐和相关风险把控,这不仅破解了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效发挥了农村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作用,完善了乡村信用体系。
从“农”出发,方能读懂中国。
当前,乡村仍然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因农而生、因农而长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背负更多期待,也担当更大责任。

#5

结语

追求可持续发展没有终点,但从农业银行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助力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将企业追求永续发展的目标与增进社会整体的福祉相结合。农业银行不仅落实了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践行了作为商业银行服务城乡发展的社会责任;不仅致力提升自身市场价值,给予投资者回报,也致力成就员工,满足相关方诉求。有了企业与社会共生共融的发展理念,也就有了价值共创成果共享的实践。
主动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发展的“洼地”。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具有双重性,即对企业相关方负责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配置金融资本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农业银行主动将金融资本和服务投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让资本有更多耐心和善意,为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内生化进程和机制保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企业运营日常,需要意愿,更需要能力和机制保障。农业银行天然具有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专门机构、工作程序、沟通机制,就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有了具体的路径。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众多企业,正在以各自的方式,为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生态安全贡献着金融方案。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公众号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往期精彩回顾:

1.活动6天倒计时 | 可持续采购圆桌论坛,名额仅剩两位

2.商业绿引擎|做“好事”也能赚钱,充气太阳能灯公司点亮无电地区,实现近500万美金营收

3.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正式启动

4.EcoVadis 2025年方法论变更:更精确的评分,更透明的责任

5.证监会修订信息披露规定及年报半年报准则,涉及ESG

推荐阅读(点击即可进入阅读合集):

活动与论坛

书籍与讲座回顾

ESG洞见

可持续供应链

碳中和


如果您想加入ESG管理与可持续供应链付费社群,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供应链伙伴进行互动交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企业微信,工作人员会联系您并沟通入群事宜。




如需咨询服务,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我们会及时为您提供相应规划与帮助。


长三角ESG与零碳研究院
本研究院致力于开展企业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等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的研究与咨询等工作;通过智库研究,举办论坛会议,提供咨询服务,协助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产学研协同合作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