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面对面|探索广电与AI的无限可能——“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部分推荐单位访谈

文摘   2024-12-20 19:14   北京  




 导 语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与快手联合主办的“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在京成功举办。活动汇聚全国广电行业精英力量,共同探索AI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无限可能。

  “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自10月17日启动以来,全国省级电视台和融媒体中心积极推荐,千余名广电从业人员踊跃报名参与。创作者围绕“向美而行”“国潮风尚”和“创意星河”三大主题,利用“可灵AI”创作出了精彩纷呈的视频作品。经过三轮严格评审,《小美满》《寻星·邂逅中国古代诗意里的浪漫宇宙》《纸团》等19部作品获评金像素一类、二类、三类作品,86部作品获评优秀作品。

  “视听中国”记者独家对话“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部分推荐单位代表面对面与他们交流本单位在AI创作应用领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图景,畅谈广电行业与AI技术融合创新的故事。




对话

























北京广播电视台

电视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

赵新生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北京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赵新生

  北京广播电视台AIGC的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得益于领导具有前瞻性,布局较早。今年3月,我们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广电总局广科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等15家机构成立“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二是得益于多年视频库的积累,有强大的数据支撑。近110万小时的视频、27.8万小时的音频,1.7万TB素材储备,涵盖新闻、纪录片、综艺、体育、电视剧、动画片等不同节目类型,在人工智能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中,提前卡好了数据站位。三是得益于一线生产部门、科室重视,参与人员多,规模大。从节目创意部门到技术生产部门,上千人的生产队伍从不同方向参与研发、创作、生产。四是深度介入方式多,产、学、研,多措并举。交流、培训、各种效果测试,几十种软件深度跟踪和研究。五是平台搭建扎实,实战成品多,精品产出数量多、门类全、落地快。今年5月20日,我们发布的“北京广播电视台AI智作平台”集成了图、文、音、影、数字人、PPT六大模块功能,供全台生产使用。不到一年时间,出品了《24节气》《长城》《中轴线》等数百部高质量的公益广告、情景再现、片中特技等AIGC作品,在不同的高新视频比赛中获得了多个大奖。春妮、悦悦、李杰、波波龙等数字人形象进一步完善,在线上线下应用广泛。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赵新生

  未来,我们将利用好AIGC的技术优势特点,加快平台建设,加大应用范围和深度。目前我们在两个赛道同步前进,一是超高清4K、8K向原生真实发展,完成数字资产的累积。二是AIGC向虚拟、科幻延展,丰富表现手段,助力影视的全面发展。

对话

























山西广播电视台

 5G实验室主任、首席网络工程师

刘 鹏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山西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刘 鹏

  首先感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和快手平台联合举办这次创作活动。山西广播电视台精心组织多个团队和个人参与创作活动,成绩突出,这是对我台技术创新、勇于实践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我台提升AI新质生产力建设的肯定和鼓励。

  根据台内制作人员对内容制作效率及质量提升的需求,我台通过项目改造或自主研发,在内容制作系统中引入了多种AI工具,诸如大语言模型、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一键成片、虚拟数字人合成、声音克隆及媒资智能检索等。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刘 鹏

  下一步,我们将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领导下,继续以5G实验室为抓手,开展AI前沿技术探索,对内深化自主研发,对外强化横向联合,与像快手这样的国产AI头部厂商携手,进一步推动AIGC在内容创作中全面开花、再结硕果。

对话

























上海广播电视台

 技术中心主任、SMT总经理

林云川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上海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林云川

  上海广播电视台于2024年成立了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用三个“一”来介绍:一是,一个工具集——Scube(智媒魔方)。AI的发展非常快,不是所有的模型都适配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把各种AI的能力以及我们自己创造或训练出来的相关AI能力都放在这些工具集里面,供我们调用。二是,用AI工具集赋能于数字底座。我们称之为AI重构整个媒体技术底座,覆盖到整个媒体以前的采、编、播、存、发以及数据的全流程管理,希望能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技术底座。目前我们在内容制作端、分发端、采集端以及存储的比如说媒资端等,都得到了相关应用。三是,一个场景。其中包含两大内容:大模型的建设。我们现在建设的新闻类大模型、第一财经“星翼大模型”以及一系列正在做的相关垂域模型。是概括了行业的垂域应用产品,比如,我们的体育产品——InnoMotion,是和商汤合作研制,已经应用于奥运会的乒乓球、射箭等转播,应用于巴黎奥运会的实况转播。同时InnoMotion也被奥组委评为奥运会的十大技术创新之一,我们也由于InnoMotion获得了和国际箭联官方合作的机会。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林云川

  我认为第一个趋势是会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的应用出现。此外,我们更多地会把AI用于创制之中。AI创作的未来趋势会有越来越多垂域的智能体或者是垂域训练的模型出来。结合大模型应用会更多、更好地应用于专属媒体创制的领域。

  第二个趋势是应用的人会越来越多。第一阶段都是在说AI用起来可能比较好玩,同时它的能力也不足以匹配媒体比较严苛的制作要求。但是随着垂域模型的不断的建设和训练,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和喜欢应用AI。

  第三个趋势是AI伦理的规范,以及我们所说的“AI向善”会被提到更重要的层面。比如个人隐私的保护(类似于诈骗或者不好的应用场景),相关的制度建设会加快推进。

对话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技术运维部主任

吴 昊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吴 昊

  “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这次活动举办的很成功,彰显了在内容创作领域应用AI技术的重要价值,带来了深远影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将AIGC技术应用于台内的创作生产。从《中国智慧中国行》的XR视觉盛宴,到《新质生产力在江苏》的全AI创作MV,从《且上书楼》让画中人栩栩如生动起来,到《穿越时空看巨变》的灵动呈现时代变迁,先进技术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目前,台内正在按照“平台化、场景化、流程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AI应用。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融媒应用中心,搭建了AI HUB人工智能应用平台,AI HUB平台集纳了多种大模型能力,在应用上各取所长,形成面向各种场景的应用和服务。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吴 昊

  我们可以看到:一是AI技术的快速迭代演进,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意与创新作品。可以预期,AI生成的视频从画质、分辨率、色彩还原等方面将不断提升,将来还有望实现实时的视频生成

  二是AI创作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AI的创作产品有更多领域的需求,给我们也带来更多的机遇。

  三是AI创作的内容安全与审核要求会更高。随着AI视频创作的广泛应用,面对虚假信息、深度伪造等内容,在安全方面有很多挑战。对于创作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一定会更加严格,AI创作的内容需要更加合规。

对话

























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

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孙春华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孙春华

  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并积极拥抱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三年前打造台(集团)移动主阵地——今视频客户端,自建研发团队开展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应用,自主研发智能推荐引擎和多模态内容智能标签分类。去年11月,我们成立了今视频人工智能实验室,加大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业务中的全链条、全场景的应用研究,并打造了AIGC内容创作中心,集纳了众多的自营和第三方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音乐等AIGC工具,面向台内提供了一站式的AI生产力工具平台。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台(集团)党委高度重视AI在内容创作中的应用,专门在全台进行动员部署。二是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定期举办AIGC创作培训分享会,提升了全台AIGC创作意识。三是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组织了主题性的创作训练赛,全台应用AI进行内容创作的氛围非常浓厚,创作的水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中国礼·陶瓷季》等一系列的新节目中,积极运用AI进行创作,在画面创意、视频剪辑色彩调整以及特效制作上都有AI的身影,使节目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孙春华

  展望未来,我认为AI创作将沿着以下几个趋势继续引进。第一,生产流程将会全面地重塑,从创意到脚本撰写、拍摄的指导到后期编辑,AI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第二,内容生态将会极度繁荣,用户面对内容的大爆发,选择可能更加的个性化和偏好化,精准生产和传播将显得更加重要。第三,内容的治理面临挑战,我们需要确保AI生成的内容能充分尊重原创者的权益,又能够有效地防止滥用行为的发生。总之,AI创作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AI工具,服务于社会大众,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和美好的用户体验。

对话

























河南广播电视台

民生频道总监

胡嘉迅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河南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胡嘉迅

  近几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道路,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方式,用科技来赋能传统文化。民生频道提前布局,年初邀请业内专家对频道全体员工进行培训,首先让大家了解AI,牵手AI,进一步拥抱AI。对AIGC的使用,也是从今年年初开始,慢慢渗透到了我们的电视节目以及短视频的制作当中。

  一是在台内重点项目“中国节气”“常识中国”的节目制作上,积极尝试运用AI技术,来达到视觉效果的最优化,让技术有思想,让视觉有灵魂。二是在日常节目生产中,要求各栏目活学活用。比如,用AI复原老照片,让这些照片动起来。三是在新媒体垂类账号的打造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用AI制作的短视频账号。比如,我们每天早上在朋友圈发的AI祝福日历,都是用AI来制作的。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胡嘉迅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高速迭代之中,可供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对媒体而言,我认为AI并不是取代我们的“洪水猛兽”,恰恰是对我们创作进行赋能加持的有力助手。比如,我们可以用AI来优化我们的制作流程;还可以用AI在大场景的描绘上、人物细节的刻画上、包括一些独特的创作上,优化我们的视听效果;还可以用来创作优质的剧本,用来制作电影和微短剧;甚至未来我们还可以用AI虚拟人表演剧集、主持节目等。

  河南广播电视台提出的口号是“用改变守住不变”,不变的是坚守广电人的初心,改变就是包括运用新技术和AI技术来探索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以优质的内容生产来打造品牌,以移动互联传播来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效应来带动产业发展。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探索出来一条适合广电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话

























云南广播电视台

技术制作中心副主任

高玉阳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云南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高玉阳


  近几年,云南广播电视台非常重视包括AI创作在内的新技术发展,积极整合资源投入相关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今年,我们成立了云南广播电视台新技术实验中心,其中一个实验室就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大数据、云计算这类技术的研究和转化,包括如何把AI创作整合到内容生产流程当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赋能与节目生产的协同等等。比如AI绘画中,为了克服通用大模型数据的局限,我们面向云南本土元素开发训练了“云南视听AI大模型”,补充了一些云南特有珍稀物种的元素,使AI创作内容能够真正达到节目生产的要求。

  基于这些技术,今年我们完成了10余部AI视频的制作,播出和传播效果都非常好。在本次“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中,我们共送评6部AI视频短片,其中《宝宝象的奇幻北征》获得了“创意星河”主题二类作品,《中老铁路》获得了“向美而行”主题优秀作品。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高玉阳

  我觉得AI创作在跨过一段充满新鲜感的尝试期和摸索期之后,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AI技术将会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落地,未来应该会逐渐以需求为导向,向着更专业,更精准,更细分的方向发展。比如,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基于云南特色的AIGC和大模型开发。

  云南省有着多民族的文化特色,有着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风光地貌,同时与东南亚多个国家接壤,这些都是宝贵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我们将利用新技术建立这些云南相关元素的资料数据平台,开展垂直大模型训练,充实数据库,提高AI创作的内容专业度,把技术真正赋能于内容生产。

对话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AI数字工作室负责人

吴光隆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在AI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目前AI制作在您单位的应用情况如何?

吴光隆

  今年以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已创作出包括微短剧、公益广告、微动画片、原创MV等多形态AIGC视频产品超过30部,累计总时长超过100分钟,并获得了2024广电AIGC应用创新大会 “数融新质”2023-2024AIGC创新单位和AIGC广播影视业创新影片、广东省2024年第二季度优秀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公益短片等多个奖项。

  目前,AIGC技术已深度融入台新媒体的日常生产流程,广泛应用于剧本撰写、图片生成、视频制作、音乐创作及IP孵化等多个媒体产品形态,并运营了“AI梦工坊”IP品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正在打造两部AIGC风格迁移动画片,超300分钟4K超高清的“百草仙踪”和超150分钟的“花果山大橘”。同时,我们正积极筹建“AIGC媒体创新实验室”,旨在从“构建创新生态”“培育专业人才”以及“打造综合平台”这三个核心维度出发,全方位地构建一个AIGC智能融媒体创作的生态系统。

视听中国

  请您谈谈“AI创作的未来趋势”如何?

吴光隆

  近半年来,视频AI模型在市场上的迭代速度惊人。这一趋势标志着AIGC为内容创作与节目制作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革新,也预示着AI创作将成为广电行业新兴的生产力。

  AI革新了内容创作方式,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AI能够自动生成文章、视频脚本、音频文本等,大幅提高内容创作的效率。AI技术推动节目制作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创作者借助AI工具就可以轻松完成剧本创作、短视频制作、智能语音生成等任务,颠覆了传统制作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创作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创作者将更专注于创意构思与策划,与AI紧密协作。

推荐阅读


视听面对面|向美而行:当广电遇见AI——“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优秀创作者谈

视听面对面|国潮风尚:当广电遇见AI——“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优秀创作者谈

视听面对面|创意星河:当广电遇见AI——“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优秀创作者谈

“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圆满落幕 推动AIGC技术赋能视听创作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视听中国

视听中国
“视听中国”紧紧围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工作,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展示行业发展成果亮点,反映事业产业发展动态,推介优秀剧目、节目、纪录片、动画片、公益广告等,助力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