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润”的判定指标,除了BMI还有TA!

健康   2024-11-02 06:01   上海  





“圆润”的判定指标

除了BMI还有TA!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医疗机构亦或是民间的常用检测方式,BMI 始终是众所周知的“圆润”判定标准。为了远离“超重”的“红线”,各年龄人群都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近年来,对于“BMI是否精准”的传闻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在体脂领域,已陆续引起了健身人士的“质疑”。至此,BRI指数作为“新起之秀”开始成为了新的潮流热点。那么BRI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否可以彻底取代BMI成为精准之选呢?

01

BMI的“失灵”

经典的BMI指数

即身体质量指数,又称体重指数,可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计算得出。因其直白、便于理解且极易操作,已逐步成为最常用的体重检测指标,也是大样本筛查人群肥胖的重要指标。

BMI相等,但健康状态不同

由于BMI指数的来源主要取决于身高和体重这两个数值,但被检测者的其余身体因素并未被纳入考量。至此,在实际情况中,即便2个人的BMI指数相同,其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可能相距甚远。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健身人士。因其肌肉含量较高,且肌肉的实际重量较高,导致其BMI极易出现“超重”甚至是“肥胖”的情况,但这与BMI指数所实际追求的情况截然相反。与此同时,对于部分人群而言,即使其体重偏轻,但仍然存在“大腹便便”的高体脂状态,也并不能符合正常的健康状况。

限制的年龄与性别

由于性别与年龄也会对BMI指数具有较高的局限性,故而在国民体质监测的过程中,为更精准地描述该年龄段体重健康状况,BMI 指数的划分标准会根据性别和年龄而波动。

02

新兴选择——BRI指数



BRI是什么?

即身体圆度指数,用于评估身体内脏脂肪含量是否超标,该指标根据身高和腰围计算得出,其数值越高,说明内脏脂肪堆积越明显,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率可能越高。

(图片转自《科普中国》)



BRI的优势

区别于BMI指数,BRI指数会直接测量腰围,进而可以有效屏蔽大肌肉健美者,并及时捕捉内脏脂肪超标者。基于此前提,BRI指数可以有效筛选出“瘦瘦的胖子”,并更精准地判定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为其给予更规范、科学的健康管理干预。



危险的“中心型肥胖”

作为冠心病、2 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内脏指标可谓是其重要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内脏脂肪超标者还被称为中心型肥胖,其特点是看似“正常”,实际脂肪分布在腹腔内脏的一种肥胖状态,其腰围往往会处于“超标”状态。

依据我国的标准,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即可诊断为中心型肥胖;或者利用 CT 或 MRI 等设备精准测量内脏脂肪面积,若≥80cm² 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因此,在这一情境下,BRI指数确为更优的选择。

当然,即使如此,作为较新的身体评估指标,BRI与 BMI 相比,其相关研究量少,且还处于不断积累阶段。同时,其测量方式较为复杂,多次测量间,或可存在偏差。除此之外,对于健身人士以及“梨形”人士而言,其BRI指数也可能会对其身体状况作出差异化的定位,大家仍然要理性面对数值,而不能过于焦虑。


智慧科普家族温馨提示


如何自测BRI?

1.穿着轻便的衣物,采取垂直站立姿势,双足自然分开 25 至 30cm,体重均匀分配到两腿,保持平稳呼吸,避免吸气时测量。

2.使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 1mm 的软尺,在髂嵴最高点和第 12 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进行测量。

3.测量时,被测者应保持腹部放松,不要收腹,同时测量精度应精确到1mm。

普遍而言,BRI  在 4.5~5.5 左右的人群相对较为健康,死亡风险相对较低;BRI 小于 3.4 的人群,可能存在营养不良、肌肉萎缩或缺少活动等情况,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 25%。而 BRI 在 6.9 及以上的人群,全因死亡率可能增加 49%,提示内脏脂肪堆积较为明显,患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其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用于中心信息传播、文化宣传、医疗信息服务、健康知识宣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