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我住在八宝山地铁附近的一个小区。每次聚会,不免有朋友关心相询,住哪儿呀?
这种场景,如果有外地朋友在场,我一般说,住西四环外,长安街一直向西。如果在座都是常驻北京的,一般就直接说,住八宝山那边。偶尔也有爱开玩笑的朋友调侃一句:你这规格够高啊!大家哈哈一乐,不足为意。
八宝山,对于外地朋友,了解不一定全面,总会感觉有那么点特殊色彩。而常驻北京的,八宝山,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地名,如同西直门、牛街、公主坟、菜市口一般,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含义。
中国人的忌讳和避讳,古之有之,今日亦不绝。
从“避圣讳”到“避家讳”,每一个字眼的斟酌,都透露出中国人对和谐、尊重的刻意追求。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避其名讳,“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如“三世”称为“三代”。同样是唐朝,因是李姓王朝,对老子尤为尊崇,甚至规定不得食鲤鱼,因为“鲤”和“李”同音。
尽管在今日社会,避讳早已不再如古时那般严苛,但很多时候,其精神内核,依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
一般来说,后辈不会直接批评长辈的过失,而是用“建议”代替“指责”,用“关心”包裹“不满”。
尤其在传统家庭,孩子们一般不会在父母面前谈论成绩的不如意,而是选择默默努力,待成功之时,再以喜悦之情分享。
这种避讳,可以理解为爱的另一种表达,尽量保护彼此的自尊心,让家成为最温暖的港湾,让亲情在理解与包容中更加深厚。
在相对保守的企业文化中,下属一般不会公开质疑上司的决策,而是习惯于私下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同事间,则避免谈及薪资、隐私等敏感话题,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以让工作关系更加平和或和谐。
日常的会议上,人们会用“我认为”代替“你错了”,用“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开启对话,这样的表达,是尽量让团队合作更加顺畅,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
正常的交往,人们不会在人前揭露他人的短处,而是用赞美和鼓励营造积极的氛围。
面对初次见面的朋友,则是尽量避免问及年龄、婚姻等私人问题,以示尊重与礼貌。而在聚会中,会不谈或很少会涉及政治、宗教等可能引起争议的话题,以让聚会更加轻松愉快。
这种主动避讳,是为了让社交充满温馨与和谐,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和为贵”的传统美德。
热恋之中,恋人不会直接将不满挂在嘴边,而是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传递情绪,让爱在理解与包容中升华。
朋友间,即使心中有不满,也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以平和的态度表达,维护友谊的纯洁与长久。
这样的避讳,会让情感世界充满了含蓄与美感,让关系在细腻中更加坚韧,让情谊在珍惜中得到升华。
我们需要用善良、尊重、理解和爱来雕琢我们的话语。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礼物,而不是冲动之下的伤害。当我们张嘴表达时,要想一想,这句话是会给对方带来温暖,还是会让对方心寒。
说话的艺术,很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我们说完一句话后,若感觉到对方的情绪有了微妙的变化,或者自己内心有一丝不安,那或许就是我们的话语触碰到了忌讳的边缘。我们要及时调整,向对方道歉,或者用更合适的话语来弥补。
忌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自我,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忌讳,还会让我们学会倾听与理解,学会在言语间传递爱与温暖,让相处更加和谐,让人心更加贴近。
推荐阅读
教科书级舆情处置:人民大学24小时处理被举报博士生导师|舆情
连续百日原创,带来七大收获……——基于《瑨君的自留地》公众号的实践与总结
——漫笔
——观察
——职场
扫描二维码
加作者好友
与瑨君一起
探讨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