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日),有记者查询发现,前体操冠军吴柳芳抖音账号已解除禁止关注。其账号解禁后粉丝不断上涨,截至当前已达到290万。
此前的11月23日,吴柳芳的社交平台动态因被指发布“擦边”视频而引发热议。24日,其账号因违反社区规定被限制关注,视频作品也从57个骤降至7个。那些疑似“擦边”视频仿若见不得光的“丑事”,被一键封存、无法查阅。
而与之相映成“奇景”的,是其粉丝数如坐上火箭,短短一天内,从不到10万一路狂飙超200万,定格在258.6万之巨。这般冰火两重天的变化,看似是流量“狂欢”,实则是对网络生态、个人操守、社会价值的一次叩问与冲击,满是荒诞,也亟待我们反思。
吴柳芳,曾身着体操服,在赛场上翻腾跳跃,为国争光,那是一段用汗水与坚韧书写的青春,承载着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本应成为她在退役后,于社交平台传递正能量、延续体育情怀的“金字招牌”。
可现实却背道而驰,在遭遇几段不如意的工作后,她选择了低俗求流量的泥沼。虽然,她今天发视频解释投身网络的原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网络上,对她的解释大多是不认同的。许多网友支持一些体操队员的质疑,主要有二,一是这种行为玷污了对体操纯粹的热爱与坚守,二是这明显在流量诱惑下迷失了方向,错把“眼球”当“成就”,以为博出位就能博出未来?
很明显,吴柳芳事件背后,是个人价值认知的严重错位。在流量时代的喧嚣中,她没能护住身为国家体操队运动员的尊严与底线,盲目投身于“数据至上”的漩涡,以为粉丝量的飙升能填补退役后身份转变的“空虚”,却不知是以名声的崩塌为代价,筑起一座摇摇欲坠的“流量危楼”。
流量时代,“眼球经济”如洪水猛兽,吞噬着网络空间的公序良俗。平台算法像一只无形却有力的“推手”,在追求热度、活跃度的数据驱动下,有时对这类“擦边”内容暧昧不清。是初期识别不出,还是揣着“养蛊”心态,放任其发酵,等流量爆了再出手整治,以收获话题与曝光?
类似吴柳芳事件中,往往是巨大争议后会有迟来的封禁,暴露出的是平台监管的滞后与失职。本应是内容“把关人”,却在低俗内容蔓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不良风气有了滋生土壤,污染了网络生态,让正经创作者的努力被“擦边”闹剧抢了风头,破坏了创作环境的公平与健康。
社会层面,此事宛如一面“照妖镜”,照出大众猎奇心态下对低俗内容的“宽容”追捧。青少年本对运动员满怀憧憬,视之为榜样典范,吴柳芳此举却似“毒教材”,传递出错误信号:成名可以不走正道,流量能靠歪门邪道获取。长此以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会被悄然扭曲,以为在虚拟世界、人生赛道,只要够“博眼球”,不必凭真才实干、高尚品德。
而整个社会舆论场,若总是被这类低俗流量占据热搜、主导话题,正能量、有深度的声音便会被“淹没”,陷入“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文明、向上的风气更会被侵蚀得千疮百孔。
吴柳芳如今得到了她期待的流量,可然后呢?
她面临的是名声扫地、恶评如潮;平台面临的是信任危机、监管质疑;而大众则面临着道德自省、文明重建。
反思吴柳芳事件,不能只当作一个短暂的网络热点,而应成为我们深刻反思流量时代种种弊病的契机。
我们必须认识到,流量不应是无底线逐利的工具,而应是传播正能量、弘扬优秀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个人、平台还是社会大众,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流量浪潮中的角色和责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环境,否则,我们都将在这流量的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被其彻底吞噬。
推荐阅读
教科书级舆情处置:人民大学24小时处理被举报博士生导师|舆情
连续百日原创,带来七大收获……——基于《瑨君的自留地》公众号的实践与总结
——观察
——职场
27岁可以干啥?可以去白宫当新闻发言人
死不认错,为何容易被领导冷落?
——社会
扫描二维码
加作者好友
与瑨君一起
探讨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