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两难:完成指标与培养员工如何兼顾|管理

文摘   2024-11-11 23:52   北京  

作为团队的领航者,管理者肩负着“完成指标”与“培养员工”这两项至关重要的使命。然而,这两项任务虽看似相辅相成,却常常如同天平的两端,难以平衡。

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的实践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如何在高效完成工作的同时,有效提升团队成员的能力,成为了许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文导读:

全文导读


一、时间精力的局限

二、目标导向的冲突

三、管理风格的差异

四、员工个体的差异

五、沟通协调的障碍

六、企业文化的制约

七、寻找平衡的策略


时间精力的局限

时间是管理者最为稀缺且宝贵的资源,也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如同一位多面手,需要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任务,从战略规划、任务分配,到执行监督、问题解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与此同时,培养员工同样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从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到培训实施、评估反馈,每一步都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策划与全程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得不在完成指标和培养员工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虽说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指出:“重要的事情先做。”但时间与精力的有限性,会使得这两项任务难以同时兼顾。


目标导向的冲突

企业的核心目标往往聚焦于各项指标的完成,这些指标如同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管理者通常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任务的完成上,以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激烈的竞争压力。

然而,员工的培养与发展则是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种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之间的冲突,使得管理者在两者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

巴菲特曾说:“投资自己是最明智的投资。”但对于管理者来说,既要追求眼前的业绩,又要为企业的未来储备人才,这种双重压力确实令人倍感焦虑。


管理风格的差异

每位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和偏好,这些风格偏好如同他们的个人标签,影响着他们处理“完成指标”与“培养员工”两大任务的方式。

有的管理者如同铁血将军,更倾向于结果导向,他们更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指标的达成度,而对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可能关注较少。这种风格虽然能迅速见到成效,但也可能导致团队士气低落,如同《孙子兵法》所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另一些管理者,则如同园丁,更注重过程管理和人文关怀,他们希望通过培养员工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然而,这种风格在面对紧急任务时可能显得不够灵活,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


员工个体的差异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管理者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这些差异使得管理者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发展路径时,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加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复杂度。同时,员工的成长速度往往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如同鸿沟,使得管理者在评估员工表现时更加困难。

如何在满足不同员工需求的同时,确保企业整体指标的完成,是管理者时常面临的一大难题。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值得管理者认真思考。


沟通协调的障碍

在追求指标和培养员工的过程中,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至关重要。

一方面,管理者需要确保员工能够充分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管理者还需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支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偏差和沟通障碍而产生冲突和误解。

如何在沟通和协调中找到平衡点,使双方都能达成共识和满意,是管理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企业文化的制约

管理者在平衡“完成指标”和“培养员工”两大任务时,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注重短期业绩和结果导向的企业中,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追求指标的完成,而忽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而在一些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中,管理者则可能更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发展,而相对弱化对指标的刻板追求。

这种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冲突,使得管理者在平衡两者时,将不得不面临相当的挑战和困难。


寻找平衡的策略

面对“完成指标”和“培养员工”之间的难题,管理者并非束手无策。

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等方式来减轻压力;同时,他们还可以采用灵活的管理风格、注重员工个体差异、加强沟通与协调等策略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管理者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员工需求。正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说:“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具体实践中,管理者可以制定一套完善的员工培养体系,将员工的成长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定期的培训、评估和反馈机制来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同时,他们还可以建立一种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如此,管理者才能在“完成指标”与“培养员工”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跨越“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的人性陷阱|漫笔

男人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怎么就让杨笠和京东互删好友?|社会

隰县小西天舆情应对:用速度+真情化危机为机遇|舆情

自驾90万公里啦!谈谈这些年旅途和安全的那些事|旅途

我身边的几个炒股朋友|社会

我的态度:没有一种结果是意外|漫笔

“水博”泛滥:高校之殇,教育之痛|观察

因为宽容,所以才会有境界|漫笔

“大记者”如何养成?|漫笔

第十六次进藏归来,留下九大收获(二)|漫笔

慈不掌兵的背后,是这六个道理|管理

教科书级舆情处置:人民大学24小时处理被举报博士生导师|舆情

舌尖上的惊雷:十问中国食品安全!!|观察

连续百日原创,带来七大收获……——基于《瑨君的自留地》公众号的实践与总结


——漫笔

致敬长者的豁达:繁花尽处是淡然

不完满才是人生

健康无价:贫富贵贱皆平等


——观察

职场幸福感:从追求快乐工作开始|管理

最强战队:能力是基础,适合才是最重要|管理

领导力五大核心能力:打造合格领导者的基石|管理


——职场

死不认错,为何容易被领导冷落?

就业难的背后,是落后的就业观念

用人单位选应届生的“十怕”,你知道吗?(二)



扫描二维码

加作者好友

与瑨君一起

探讨人生百态

瑨君的自留地
自留地者,农村名词,是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少量土地,可自行规划,自行管理,生产的产品归自己所有和支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