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周报】10月26日—11月1日

文摘   2024-11-02 07:01   安徽  

业务咨询、信息交流、转载授权,请联系

服务微信号:泓创智胜(hczs2048)


1

 要闻速览



// 01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

11月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发言人记者会,会上通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

此次常委会将审议学前教育法草案、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能源法草案、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修正草案;

二是健全企业孵化体系。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和技术转移市场由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升实现转变。出台新版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推动孵化器梯次培育和升级发展,支持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卓越孵化器,加快孵化培育硬科技企业。
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议案;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仲裁法修订草案、海商法修订草案、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的议案,关于延长授权国务院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暂时调整适用计量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央视新闻客户端)



// 02



我国拟2035年全面建成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

10月30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通过“材料+数据”助力新材料原始创新,服务新材料企业发展。《建设方案》提出,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1个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建设方案》从搭建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建立数据流通应用技术体系、优化新材料大数据技术应用生态三方面提出8项具体举措。
其中,《建设方案》提出,将建立中心主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分类分级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无偿共享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数据管理共享机制;牵头遴选一批算力中心,支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稳定运行。
聚焦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材料等6个材料领域,以及1个材料综合应用领域,分科技、产业和计算三类,支持建设数据资源节点。(北京商报)

2

 国内样本



// 01



长三角国创中心推出支持科研人员创业新模式

10月29日下午,上海先进超声技术研究所增资入股签约仪式在张江举行。经过增资,张江集团持有这家新型研发机构17.5%股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持有17.5%股份,核心团队持有65%股份。“与传统研究所不一样,超声技术研究所是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团队拥有控股权、成果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让我们充满了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超声技术研究所所长周红生说。

去年,周红生辞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职务,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了28年,之所以辞职创办超声技术研究所,是因为长三角国创中心设计了一种支持科研人员创业的模式,其特点是“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营”。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介绍,创办这类研究所的做法是:长三角国创中心遴选人才团队,由人才团队、地方国资平台和长三角国创中心共同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运营公司来负责研究所的建设和运营;由地方政府和园区提供研发场地和设备,研究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归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持有和管理;建设期内,长三角国创中心和地方政府提供研究所运营和研发经费。

按照这一模式,长三角国创中心、张江集团、周红生团队三方去年8月签约,共同组建超声技术研究所,并成立长三角国创超声有限公司,负责研究所的建设和运营。研究所公司落户张江科学城,获得研发楼三年租金补贴,为张江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服务。(解放日报)



// 02



东北三省一区共建高价值专利转移生态

10月24日,东北三省一区专利转化运用对接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记者在会上获悉,东北三省一区将携手共建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生态,充分运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成果,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跨省跨区域对接,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助力东北三省一区高质量发展。

会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相关单位联合发布《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工作报告》。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群介绍,东北三省一区均已完成2023年底前授权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全面盘点工作,截至今年10月11日,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的存量专利基础库中共拥有131307件专利。

为将专利“盘点”转向专利“盘活”,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牵头建立东北三省一区专利转化资源库。该资源库不仅是专利盘点成果的展示平台,还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实现线上专利与企业精准匹配,提高专利技术转化效率。平台目前已收购近8万项来自三省一区的专利成果,推动区域内专利成果与企业间的对接转化。(科技日报)


3

 河南实践



// 01



我省发布顶层规划竞逐AI新赛道

10月29日记者了解到,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将一体推进研发攻关、应用迭代和生态培育,加速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赋能增势。

前瞻谋划“人工智能+”新未来,我省制定了发展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到2026年年底,力争2—3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3个先进可用的基础大模型、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一批面向细分场景的应用模型、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案例,涌现一批制度创新典型做法和服务行业应用的标准规范。

“人工智能+”,强调的是与行业、场景的融合。《计划》以重大应用需求为牵引,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提出重点实施医疗、教育、科研、工业、农业、文旅、城市管理、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9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能源、金融、人力资源、消费等行业多元化应用,统筹推进应用场景梳理、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垂直模型应用开发等,探索“人工智能+”有效路径,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新生态。(河南日报)



// 02



河南拟建17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11月1日,河南省科技厅官网发布《关于拟建设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公示》,拟依托中原科技城等17家科技园区建设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期3年。

其中,中原科技城以数字经济、生命科学为主导产业领域,拟命名为河南省(中原科技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洛阳经开区以光电、大数据为主导产业领域,拟命名为河南省(洛阳经开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许昌智慧岛以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领域,拟命名为河南省(许昌智慧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据悉,《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5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方案还提到,在政策支撑上,将充分发挥中央引导资金等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支持示范区积极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支持示范区内创新主体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示范区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示范项目。省级中试基地、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或机构优先在示范区布局建设。支持示范区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引导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不断融合。(大河财立方)

4

 智库观点



// 01



吴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四对关系

10月28日,由微博、新浪新闻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支持的“新浪新闻·2024探索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致新·质变”为主题,汇聚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创新,但创新并不等同于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要求技术、理论等方面实现大幅跃升,从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吴萨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四对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传统与新兴的关系,三是创新与风险的关系,四是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机遇。然而,机遇并不等于成功,需要我们把握好这些关系。”吴萨认为,只有用更好的发展理念、制度和更大的投入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绩。(金羊网)



// 02



徐康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1月1日,经济日报刊发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康宁的文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文章认为,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或推动既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带动手机产业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催生了移动支付、网约车、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促进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的创新发展呼唤更多技术要素投入,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方面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发挥技术创新协同效应,一些科技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尤其是基础性制度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把带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二是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五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信息来源  |  新华社、证券时报、深圳商报、解放日报、封面新闻、河南日报等

专项债券信息网 (https://www.zhuanxiangzhaiquan.com)



THE  END

泓创智胜
地方政府债券研究与服务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