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学团队“走进江村”活动进入第四日,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开弦弓村工作人员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江村发展状况的生动讲解,同学们对于江村的未来发展图景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晚上,同学们来到南京,为第二天访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做准备。
在南京的街头,我不禁回想起在江村的难忘经历。与苗老师、刘老师一同,我们探访了那个被岁月雕琢的打卡点——幸福凉茶馆。这座见证了百年风雨的建筑,曾是费孝通先生1936年深入江村调研时的重要交流场所。如今,它被巧妙地改造成了一家凉茶馆,依旧保留着那份厚重的历史感。江村的村民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收并精心整修了这座老屋。原房主谈奶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被聘为“大掌柜”,为这家茶馆注入了一份家的温暖。她的热情好客,如同江村的阳光,温暖而明媚。在与我们交谈时,谈奶奶脸上的笑容如同绽放的花朵,她细心地为我们加水,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当地的柿子和小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村人的热情与真诚。在幸福凉茶馆,我们更深刻体验了江村的传统文化和那份独特的人情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茶一食,都承载着江村的历史与文化,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费孝通先生一同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动。江村,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2级张培琳
今天是在江村的最后一天,恰逢华东理工大学社工站的活动,我们五六个人吃过早饭就去了活动现场。在我们到达之前,村里的阿姨和小朋友们都已经板板正正的坐好了,她们好像格外期待这个活动。在礼堂里我们看到了华理社工和小朋友们互动的视频还有阿姨们排练腰鼓的日常,互动十分的温馨。我们也参与到了他们的手指操中,感受到了社工的魅力。
——22级褚益含
今天我们很荣幸参加了江村驻村社会工作站“美好家园”总结会,了解到江村驻村社会工作站工作的一些细节。他们为江村链接了很多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偏向。在江村开展了以个案、小组为对象的特定人群服务和以协商体系建设、睦邻友好行动为重点的基层社区治理服务以及培育志愿者队伍和恢复江村腰鼓队为主抓手的社区组织培育服务还有体现当地特色传承的沉浸式熏豆体验宣传服务。这些服务都在江村落地生根并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收获了累累的硕果。
——22级赵统菊
今日早起重走费孝通馆、参与江村文化大礼堂活动,仿若穿梭于知识与传统交织的长廊。与退休书记的交谈,让我汲取到岁月沉淀的智慧。下午奔赴南京,旅程的转换中,我深感文化传承的力量和人与人交流的价值,它们如明灯照亮心灵。
——22级鲍丙甲
今天一早,我前往开弦弓村村委会边上的江村会客室,村委会在此汇总了江村研究的文献资料,也为前来江村考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便利。在老师的提醒下,我惊喜地发现了线上查找时没看过的、能提供更多信息的资料。九点半时,吴江区阿拉爱社会工作服务社在江村文化礼堂举办了一场活动,大家根据与各自研究方向选择性参加。会后,我前往文化礼堂对面的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社工站,在参观和与村委会成员和社工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了这两个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利用情况。
——23级黄晨烨
非常幸运在文化大礼堂,与其他高校、村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这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沉浸式参与七都镇开弦弓村“美好家园”总结会的过程中,我更深地了解到开弦弓村作为集多种文化、多园地、多元人口的集成社区,共融互融的邻里氛围更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助力开弦弓村成为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社会服务完善的美好家园。
——21级王子茹
在江村的最后一次访谈,我们有幸与一位老村委书记交谈,他曾经是当地棉纺织厂的领导者,见证了纺织厂壮大的历程。在他的领导下,棉纺织厂不仅成为了村里的经济支柱,更成为了当地人民自豪的象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关乎技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精神和信念的延续。正是有了像老书记这样的前辈,以及愿意接过重担的新一代,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一段关于责任、奉献与希望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学习。
——22级刘倩钰
在江村的最后一个早晨,刚起不久便与同学们一同前往村委会旁的阅览室。在那里,我找到了记录着开弦弓村80 年代人口状况的统计资料和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大都以开弦弓村本身或《江村经济》中的理论为研究对象,我深刻感受到“江村”这一人文社科地标的影响力。之后,我与同伴先后前往“幸福凉茶铺”汇合,我们希望在离开江村前在这里喝一次熏豆茶。路上,我与一位在路边磨斧头的老爷爷进行了交流,了解到更多关于两头婚的情况。吃完午饭,我们告别了江村,前往南京。
——23级覃继崟
今日,我参与了由阿拉爱社工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惠民活动总结大会。在活动中,我注意到村民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现场聚集了许多江村阿姨、江村姑娘和江村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与负责人及志愿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主要详细了解了他们组织的熏豆研学活动。我发现,这项活动与我之前所知的文旅公司项目属于不同的体系,它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文旅公司在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中农业元素不足的问题。
——23级谭晶文
今天是在江村的最后一天,朱老师带我们去隔壁村拜访老书记,老书记的爱人也是丝织厂的老工人。他们给了我们橘子、熏豆吃,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江村过去的细节。比如之前的工人工资是30元每个月,那时候河水还比较臭。后来,我去和随喜糕点铺的手艺传承人道了别,临走时她送了我一杯苏式传统绿豆汤,并告诉我常来。从学校的象牙塔进入到江村的社会现场中,一切都变得特别鲜活。勤劳耕作的人、流淌的河水、远离尘嚣的乡村生活,这一切都值得我去记录。
——23级杨茜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图文来源: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编 辑:田静雪 李彤 杨茜
初 审:董琳祖
复 审:刘 迟
终 审:潘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