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Christoph Horn教授应邀作客东北师范大学伦理学国际化工作坊,以“Moral Constitutivism”为主题与哲学院师生进行研讨。本次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办,由哲学院陈荑馨老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研究员贺腾和哲学院刘静副教授评论,哲学院罗兴刚副教授、李守利副教授、刘金山副教授参与研讨。
在主旨发言阶段,Horn教授展现了当代道德构成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对克里斯蒂娜·科斯嘉德的道德构成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最后得出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幸福价值论。首先,Horn教授对道德构成主义进行了简要介绍,聚焦于科斯嘉德的道德构成主义版本。Horn教授认为尽管科斯嘉德的模型在描述个人身份方面具有吸引力,但它过分强调了自我同一性,忽略了理性行动者幸福结构的构成性特征;其次,Horn教授基于古典目的论行动理论对构成主义进行修正,强调行动者总是必须从善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实际选择,并认为实践目的必须始终具有内在价值;最后,Horn教授通过探讨道德善的优先性问题指出了科斯嘉德道德构成主义的不充分性。
在研讨环节,贺腾副研究员首先从理性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构成主义的古代思想来源,以及对科斯嘉德的道德构成主义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总结了Horn教授的发言。随后,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与康德自主性的关系及实在论与建构论的关系展开提问。刘静副教授基于当代道德构成主义的前沿理论,分别从道德构成主义的概念和思想脉络,科斯嘉德道德构成主义论证的问题以及道德构成主义面临的客观性诘难三方面进行了评议。罗兴刚副教授从形而上学与目的论的调和,语言和文化差异对道德的影响等问题展开提问。李守利副教授从柏拉图的灵魂论出发,对如何知道自我是所有价值的来源进行了提问。刘金山副教授立足于目的论,对如何确定行动的最终目的进行了提问。哲学院学生对Horn教授基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道德构成主义如何克服大卫·以诺的批评等问题进行了提问。随后,Horn教授对所提问题进行了解答,引用经典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和热烈的掌声。
此次座谈会增进了与会师生对康德哲学前沿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拓宽了与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推进了我校哲学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部
编 辑:颜菀甄
初 审:王 煜
复 审:王 娜
终 审:潘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