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村”
2024年11月15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21级、22级、23级部分本科生同学在学院院长刘迟教授、党支部书记朱兴涛副教授、苗延义老师、23级本科生辅导员宋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素有中国社会学研学“圣地”之称的江苏省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即费孝通先生笔下的“江村”)进行调研与交流活动,晨起从长春出发,下午抵达“江村”,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第二届“走进江村”研学活动由此正式开启。
1、启程
清晨4点半,闹钟的铃声划破了宁静,我小心翼翼地从床上爬起,生怕惊扰了仍在梦乡中的室友。快速地完成了早晨的洗漱,我们便在群里开始了接龙,确保每个人都能按时起床,无人遗漏。携带着前一晚打包好的行李,我轻声下楼,与同学们汇合。尽管天色尚暗,我们却已整装待发,准备前往马部与老师们会合。
宋老师在车上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次研学之旅的第一张照片,随后我们的大巴车便启程前往龙嘉机场。由于出发时间过早,大家都未来得及吃早餐,于是同学们开始分享各自携带的小零食,不久后,伴随着车辆的行驶声,大家渐渐进入了梦乡。
——23级谭晶文
车行驶得平稳,遥遥滑进徐浦大桥,突然见到窗外阴沉沉的天地里擎起鲜黄色的吊塔,而且江面阔得像小段的海,所以恍惚间以为这是在家乡高中跨海的上学路上。于是向窗外张望,确认这不是什么像家乡的集装箱港,江对面没有什么家乡剧院一样的白色扁圆建筑。但是天刚下过雨,太昏暗,鲜黄色迅速地消失在视线里,只能隐约看到绿地、平直的河岸、江面上扁片一样暗红的船。再看地图:原来路过的是船厂,更远的是渡口……很多江河湖海的水一样的记忆,和我一起来到了数月未及、湿气迷蒙的长江以南。
一根高耸的柱子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吴江区地界,紧随着的是一些连绵的厂房,最后又是一段闭目养神的时光。路上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江南的水网密布。嘉陵江与太湖之间的这段高速路横跨纵横的水路,不时看见水面上栖息的鸟、行过的船。
——23级黄晨烨
2、抵达
中午一点半才到民宿,我们简单休整了一下,然后民宿的主人小芳阿姨给我们做了午餐。吃午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间民宿叫做足迹民宿,民俗和小芳阿姨都与费老渊源颇深,阿姨招待了费老四次,费老也在这间房子里住过一段时间。“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也是民宿名称的来源。这句话也很令我动容,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江村的精神和故事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和传承。在这里,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凝视着岁月的沉淀,每一心都感受着文化的脉动。
——22级张培琳
江村的文化美,江村整体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漫步期间随处可见有各种援引自书籍中的良好家训家风话语还有费孝通先生著作中的至理名言,江村还建设有众多的文化公共空间供村民集会学习借鉴,江村在整个治理的理念中非常注重文化建设也利用文化建设来获取外部的资源。江村的人美,江村的人都非常的热爱和善,在下午自由走访期间我和小伙伴被热情的婆婆邀请到其家中闲聊,婆婆为我们讲她嫁到当地的一些事情还请我们吃了自家刚出锅的红薯;还有一户小妹妹家,他们家是从外地来当地打工的也很善良和善,和我们谈他们现在的工作以及江村纺织厂等工厂外迁对他们带来的影响和房租水电等日常开销很健谈。
——22级赵统菊
3、走访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们沿着河道一路向前,在河道上游的时候两边时不时可以看到居民浣洗衣物的场景,河道两边零零散散停放着几艘小船,而这几艘小船有的样式各异,除去政府相关机构的船只外可能还有周围居民的船只,而这些船只可能是用来打捞河中的杂草异物。越往下走,河边的杂草河中的落叶更加频繁可见,走过江村桥来到一栋房屋旁我们遇到了今天的第一位访问对象——一位带着浓厚乡音的腿脚不太方便的老爷爷。老爷爷的描述和我们想象中的江村存在较大的出入,在他的回答中,江村的河道整治并不彻底,许多村民仍然存在着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向河道中倾倒垃圾也是常有之事。除此之外,在他看来,政府的许多工作也只是面子工程并没有对他的生活产生什么改变。访谈结束后,我发现旁边的告示栏中赫然张贴着这样一张考核办法:其中向河道中倾倒垃圾被列入了居民的日常考核中。这时我想起朱兴涛老师在机场给我们调研提出的一条建议:寻找真相。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要求的社会利益不同,这些种种因素导致了我们在看待社会事务的角度不同,观点的差异也接踵而来。在调研中,需要以自己的所看所想为主,再结合调查过程中的访谈所得出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许才能更加地接近真相。
——22级刘倩钰
在河边看到一家幸福凉茶铺,屋里昏暗,坐着一位爷爷。见到我和杨茜同学进来,爷爷边说着方言边撑起窗户,昏暗的屋里稍有些光亮。未等我们反应过来,爷爷的身影已经消失了,等待片刻,幸福凉茶铺的“荣誉大掌柜”谈玉珍奶奶走进门,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在我们点的特色熏豆茶之外,奶奶还端上了瓜子、蚕豆、胡萝卜干、柿子、橘子、华夫饼,在桌上摆开,丰盛异常,我们于是惊喜地和奶奶深入交流。奶奶介绍道,这间老房建于1936年,政府向她租下开发。奶奶和我们分享了她的子辈孙辈多数从事医疗教育行业的情况,奶奶也为此自豪。老屋保留了历经时代磨洗的风貌,屋内昏黄的灯光伴随亲切的谈话使我们陶醉江村的总体氛围,谈奶奶的盛情款待也使我希望江村的建设开发真切惠及了村民本身。
——23级黄晨烨
“我不是在创造艺术,艺术本就存在,我只是进行了一种表达,将它呈现给世人。”江村驻地文化中心定期会举行驻地展览,也会邀请驻村艺术家。今天为了找本期的这位艺术家费了很大功夫,到处打听,请咖啡店老板帮忙盯。傍晚咖啡店老板说小裴来了,你们快来!到达的时候,我们却面面相觑。没想到一开始在后厨遇见的那位和保安小哥做饭、穿着随性,问我们想去哪要不要吃点啥的姐姐就是本期艺术家!裴姐这次展览以江村特色的羊毛衫为出发点,邀请当地村民用剩余的边角料进行钩织,做马扎等,最后以集市的形式进行交易。“集市”在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的“贸易”有过详细描述。但当下的江村已经不再有“集市”的社会存在,也不再有“赶集”这样的社会活动。裴姐想要通过在公共空间,以村民全过程参与的形式,重现集市。
——23级杨茜
晚饭过后,我们与姚富坤爷爷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姚富坤爷爷精神很好,谈吐富于感情内容翔实,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他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江村的历史与各方面的现状、还谈到了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的种种思想理论在现今社会的应用。我研究的课题是江村的特色婚姻模式“两头婚”,通过姚爷爷的叙述我对两头婚的特殊背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大概掌握了村里的基本状况:“现在我们整个整个村庄一共185家,185家已经占了25%的,(也就是说)1/4的家庭都成了这种模式,都是两头婚。”
——23级覃继蓥
感悟
“江村后来怎么样了,现在又是怎么发展的?”姚富坤老师提出的问题紧紧牵动着我们一行人的心。姚老师从纯粹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的划分入手,向我们讲述,如今的江村更像是一个“符号”,它可以是开弦弓村,也可以是吴江的村,也可以是江南的村,甚至是长江流域的村。话里行间窥见江村“志在富民”的号角早已吹响,共富的理念与振动波,以开弦弓村为圆心,一圈圈地向周边的村镇漾去。
——21级王子茹
第一天的调研就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收获。进入江村,感受江村的空气,用脚去丈量这片土地,听江村的村民和乡贤讲述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收获汇入大脑,是书上到现实的转换,是历史到现今的更替,也是对一座村落越变越好的开心。
——22级褚益含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部
编 辑:王 煜
初 审:王 煜
复 审:刘 迟
终 审:潘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