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间 | 天冷了,咱们来聊聊“隐形杀手”那些事

政务   2024-12-16 15:04   上海  

注意防寒安全

平安温暖过冬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科普


冬天里,围着炭火火锅,享受着炭火烧烤、围炉煮茶,简直是暖意融融的标配活动!但是,小心哦,这里面有个隐形杀手——一氧化碳!这个家伙可是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有毒气体,悄悄地就能让人窒息。一旦室内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那可就危险了,一氧化碳中毒可不是闹着玩的!



01

一氧化碳的中毒机制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主要是由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形成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被称之为“隐形杀手”。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00~300倍,吸入CO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不仅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且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从而引起人体组织及细胞缺氧,产生全身中毒症状,威胁生命安全,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02

哪些行为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燃烧炭火

烧炭取暖、烧炭火锅、围炉煮茶,容易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如果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气温降低怎能少了舒服的热水澡呢,很多家庭将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洗浴间里,而燃气不能完全燃烧,以及使用时间过长,加上天冷紧闭门窗,一氧化碳容易蓄积,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在车里开空调睡觉

冬天室内温暖舒适,容易让人打瞌睡,同样在车内也不例外。但汽车发动机怠速空转时,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含有一氧化碳的尾气,尾气通过汽车的空调进风口进入车内,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03

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呢?


轻度中毒


出现头晕、头痛、眼花、全身乏力等症状。


中度中毒


中毒者会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等症状。


重度中毒


中毒者会陷入深度昏迷的状态,反射消失,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和口唇呈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极度危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也可出现40℃高热甚至死亡。即使侥幸获救,也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04

发现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

闻到有类似臭鸡蛋味等刺激性味道后,不开灯,不按门铃,不点明火,防止发生爆炸。

2

进入现场后,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关闭燃气灶具、热水器阀门等设备。迅速将患者带离中毒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

3

嘱咐患者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有条件的尽快让患者吸氧。

4

解开中毒者的领扣和裤带,确保呼吸道通畅,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发生。

5

伴有昏迷或抽搐症状,可在头部放置冰袋,可减轻脑水肿。

6

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紧急救援。


05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使用煤炉或炭火取暖时,要注意开窗通风,让炭火烧尽,不要闷盖。正确安装烟囱,烟囱要加防风帽,出烟口低于屋檐。

2)在室内吃炭火火锅时,要保持通风,吃完及时将燃烧的木炭灭掉,不要将炭盆放在密闭的室内。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时,要到室外拨打手机报警。

3)使用燃气时,要避免淋熄炉火,造成泄漏。要经常检查燃气管道,加装燃气泄漏报警仪。

4)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要确保专业安装并定期进行检测与保养。浴室窗户要保持通风,洗澡时间不要过长。

5)不要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开内循环,定期开窗通风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身体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6)有条件的,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每年入冬之后,

由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意外事件屡见不鲜。

轻则救治及时,虚惊一场;

重则危及生命,追悔莫及。

一氧化碳安全要重视,平安过冬生活好!


参考文献

[1]叶珊珊;黄伟;黄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蛇志,2023,35(1):124-127.

[2]加吉.冬季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J].生命与灾害,2023(12):22-23.

[3]王欢.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原因及初步预防策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07):134-137.

[4]陈非儿,潘梅竹,许茕慧等.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2.39(8):878-882.889.

[5]麦伟流;冯文浩;周星求.1990-2019年中国一氧化碳中毒疾病负担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24(10):836-842.




编辑:孔楚超  高韵仪

审核:盛峰松  蒋元强 

松江疾控
提供公共卫生便民信息,介绍传染病、慢性病、食品/营养/放射/职业卫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和生活常识,开展公众调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