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飞总聊IT,了解IT行业的方方面面。
前段时间院士孙凝晖公开表示,华为在技术发展上采取了一种封闭,垄断的方式。
具体可以看这篇文章:院士孙凝晖说:华为封闭垄断,打不赢外国!!!
具体来讲,就是把利益和技术集中到一个企业内部,从而实现端到端的控制。
中国经济周刊写了一篇文章:“孙院士指责华为搞垄断,没有道理。”
这篇文对对孙凝晖院士的指责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反驳。
文章说,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表企业,在面对国际制裁压力时,自主研发了鸿蒙系统等关键技术。
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也彰显了华为在逆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决心与能力。
文章还表示,华为虽然申请了不少专利,但是和国际大公司比起来,其专利数量以及靠专利获得的收入,还有差距。
华为不仅仅没有靠专利躺赢,而且还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
指责华为搞垄断,不公开技术,这不公平,忽略了企业在技术积累和研发过程中的付出。
文章还揭露,孙院士所在的机构,与一家华为存在竞争关系的上市公司之间有关联。所以不能不让人怀疑,孙院士指责华为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毕竟,我们科技圈里面的争议应该基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到利益的驱动,盲目指责。
所以这个事情有意思了,孙院士在指责华为,而中国经济周刊则发现,原来孙院士和华为的竞争对手有关联。
这种瓜田李下的,难免让人联想。毕竟,谁知道孙院士指责华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经济周刊还指出,华为实际上并没有想搞全产业链的开发和制造。
但是外部制裁导致了技术和市场的封锁,那么华为就没选择了,只能不得不采取自力更生的策略。
这显然是华为在极端环境下为了求生存而做出来的必然选择,如果这样就简单的归结为垄断的话,那么还有什么不是垄断的呢?
看来,中国经济周刊的看法,和孙院士的看法南辕北辙,两者互相完全不一样。
那么到底谁说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是指责华为封闭垄断的孙院士,还是说华为搞全产业链是无可奈何下的结果的中国经济周刊呢?
这个问题要问我的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毕竟这个社会是屁股决定脑袋,屁股在哪里,脑袋也在哪里。院士的屁股和中国经济周刊的屁股,肯定不在一起。
大家怎么觉得的呢?
欢迎订阅飞总知识星球,在这里可以咨询飞总,和600多其他成员一起,接触更多更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