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婆媳关系,也有小冲突,我家的冲突节点主要是我的女儿。
在婆婆那里,女儿比较乖巧的,就是偶尔不乖巧,婆婆也不当回事的,她舍不得训斥小宝。
在我这里,小宝比较活泼,很爱哭,我也不惯她,一般是等她哭完了再说。
可就是这哭声,婆婆受不了。
有一次,我回家后,小宝和我提了一个要求,我没同意,小宝就使劲儿哭。婆婆从房间里走出来,直接责问我:你怎么老让她哭?
听到这句话,小宝哭得更厉害了,我看了婆婆一眼没吭声。
要是我妈说我,我早就顶嘴了。
婆婆可能感觉到我的不满,说完就回屋了,没理小宝。
小宝才慢慢消停,后来我们和解,愉快玩耍起来。
我是她妈,知道怎么管孩子,我不希望我管孩子的时候别人来干涉,有意见可以私下大人之间沟通,当着孩子面指责我,我不能接受。
读于永正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时,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我在山东老家读小学的时候,六年来没有任何家庭作业,更没有寒暑假作业。到徐州读初中和师范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家庭作业,没有寒暑假作业。真的感谢那‘远古’的时代,不然,我哪有时间上山捡柴、拾草、干农活儿?哪有时间看书、习字、画画、拉京胡、唱京戏?哪有时间爬树、游泳、摸鱼?如今,还会有爬树的孩子吗?”
于老师还会带领孩子们开张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钓鱼、钓虾、爬山、观察苹果、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和坦克、划船等。
我不羡慕于老师的小时候,因为我也是那样过来的。羡慕于老师的应是今天的孩子们。
我是羡慕那时候的家校关系。
那时候,学生在学校怎么学习、写不写作业,怎么玩,学校和老师可以做主,有绝对发言权。从不见家长去学校闹,去教育局告。
孩子回家后,在家里怎么表现,干不干活,懂不懂事,家长也不会期待老师的管教。
老师领着孩子们去做什么,家长主打一个配合。
那时候,各司其职,各自管理,都知道自己份内的事是什么。
如今的教育现状是,学校和老师如何教育学生,有家长会干涉,学校动不动就会接到投诉电话;老师留作业,有的学生嫌多,家长告。不留作业,家长说这个老师管的不紧,不负责。
如今要是领着孩子们出门搞活动,得先经过上级一层层批准,因为出了事没人能负责得起,哪位老师会给自己找麻烦?
有家长说,老师,你管管我孩子,他在家老玩手机,我说什么都不听。
我——
学生在学校的事,本应学校和老师说了算,家长非要干涉;学生在家的时候,本应家长好好管,可是出了事还要追责到学校。
家校关系就像那难处的婆媳关系。学校就是那受气的小媳妇,该做主的时候做不了一点主。
婆媳关系搞不好,最终伤害的是谁?
孩子。
在家里,婆媳不和,孩子就会察言观色,谁弱就会欺负谁,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难管;家校之间,关系不协调,学生就会不再对学校和老师敬畏。
婆媳之间,彼此的做法和理念也不一定全对,最好的方法是不当孩子面,诚恳沟通。比如我和婆婆就会在孩子不在的时候,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校之间,也应如此。老师处理方式不当,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进行沟通;家长行为不妥,老师也可以和家长交流。
孩子是全家的,谁不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呢?
于老师说:教育不是圈养,而是放牧。
作为教师,我也不喜欢留作业,尤其是寒暑假作业。我若不在群里点名或者检查,家长就会对比其他学校,暗自吐槽老师的管理不好,会影响学校名誉;我若点名、催促,有家长也会不开心,因为他可能会给孩子有其他安排。
作为家长,我更不喜欢学校留作业。我想让她在假期体验到更多的成长方式。
但不留作业行吗?不写作业行吗?
我也被困在一个难解的局里苦恼不已。
在这一场关乎孩子未来的“战役”中,家长和学校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只有双方摒弃成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就像婆媳之间,只有通过坦诚的沟通和相互的包容,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
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让家校关系不再像那难以调和的婆媳矛盾,而是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期待家校关系回归平静和谐,家庭美好幸福。
更希望我们的孩子眼里不只有书本和作业,更有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好奇。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从日常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成长为内心充盈、灵魂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