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年货

2025-01-31 06:35   河北  

液晶屏里的主持人还在说着吉利话,茶几上的砂糖橘已经剥去了大半。我望着手机里不断跳动的红包雨倒计时,忽然发现全家竟无人提醒我调大电视音量——八岁的女儿在角落看着哪吒传奇,老公在床上刷着手机短视频,只有我和婆婆守着热闹的电视。我看着满屏金黄和大红发呆,婆婆对着小品演员的脸皱眉:"这姑娘眼生,是网红还是明星?"


如今的明星和网红都是一种脸型,记不住,根本记不住。


记忆里的除夕总带着欢声笑语。二十年前的显像管电视机前,全家要抢着塑料凳占个好位置。赵丽蓉老师那口唐山味的"司马缸砸光"能让很多人笑得喘不上气,宋丹丹那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至今仍是家族群斗图必备。如今8K画质清晰得能数清舞蹈演员的睫毛,可那些鲜活的褶皱与笑纹,倒像是被修图软件抹平了。


零点钟声响起时,我数了数记住的节目:穿着花棉袄的机器人在旋转手帕,带着年代感的许仙和白素贞在相依相偎,熟悉的中年四美女星在温柔的唱歌,声音带着穿透力的美女王菲依旧特立独行。其他皆是流量小生蹦来跳去唱些我记不住的旋律,让人昏昏欲睡没有太多内涵的小品和相声,还有AI带来的各种场景和图案变化。科技把舞台撑得金碧辉煌,可总觉得少了些粗粝的生气。想起陈佩斯吃面时额头沁出的汗珠,赵本山拐杖戳地扬起的灰尘,宋丹丹顺口就来的东北口语,赵丽蓉胆怯迈出右脚的喜感,那些笨拙的、带烟火气的真实场景和由内而外的放松,如今都成了精密编程里的意外误差。


如今,屏幕里的小品演员在吃代餐粉,包装上明晃晃打着广告,主持人不断插播流行APP的抽奖规则,台下那时时响起程序式、虚假的叫好声。我不免苦笑,忽然明白那些挠着时代脚心的讽刺,早已换成羽毛掸子般的轻抚。当创作的手腕拴着流量密码与招商协议,搔痒都成了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


反而那些出状况的瞬间有时候倒能变成一年的笑点。


总能想起《千手观音》里那些生动的面孔,21个聋哑演员的金色指甲仍在流光溢彩。当年这个节目教会我们"千手"不是神话,是二十一双手臂在0.1秒误差内的共震。而今面对满屏的无人机矩阵与全息投影,却再难寻得那种令人头皮发麻的震颤——科技能复制千手,却难再塑观音低垂的眉目。


午夜十二点,窗外想起不屈服的鞭炮声,我关掉了强行制造热闹的电视。或许变的从来不是那台晚会,而是围坐在客厅里的人们,正在把期待分装进无数个六英寸的发光屏幕。


当"难忘今宵"变成手机里的背景音乐,我们终于把年味熬成了格式化的文化罐头,保质期刚够撑到正月破五。


时代进步了,文化年货的形式越来越多,但内容却像极了饭店里的口味,貌似很高级,品完才知道很单一。


这应不止是我感觉到的话题,也许成了很多人面对的一个难题。


如何突破?是所有人需要破的一个局。

生活故事慧
生活充满故事,故事充满智慧,一边听故事,一边生活,这样才好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