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划的人生可能更好玩

2024-11-26 01:00   河北  

周末听了《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里面有些观点刷新了我的认知。


前面关于智能那一块听的懵懵懂懂,但涉及到人生规划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内容时,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关于人生规划的例子是:有一个名叫哈兰德·大卫·桑德斯的人(可能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名字),这个孩子很可怜,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妈妈还要工作,所以他6岁就开始替全家做饭。他这一辈子做过驾驶员,务过农,卖过保险,直到中年的时候,他开了加油站。在他开加油站的时候,有些司机需要吃东西,他就给这些司机做炸鸡。这时候,他这一辈子练成的厨艺终于得到了发挥,于是他开了一家连锁店叫作KFC,他就是肯德基的发明人。


听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爱看书,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总是一不小心就沉浸在书的世界不能自拔,结果上班以后就自己开始写字,从文字中获得了知识和人生的成长。


上高中的时候,临近毕业,不知道自己出于什么心理买了一个铅笔盒。结果考上大学以后,第一年因为有固定的放笔的地方,方便了很多人,加上自己成绩也不错,总评很高,获得了一等奖学金。


中国古人有一个词叫功不唐捐,就是你经历的所有的事情,都可能是为了实现你最终的人生意义,是为了实现你的目标而出现的。


一个人一生中所积累的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白做的。


在教育理念方面,书中说到,你的孩子未来会发生什么事,都是未知的,你的计划往往会成为阻碍。短期的目标是可以计划的,比如考试考得好,这种目标还几乎可以计划,但是你未来真的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没法计划的,甚至计划会成为你的阻碍。


我想,要是我们规划孩子升入什么名校、长大做什么工作作为人生最终计划,就有点目光短浅。若孩子一旦达到目标,可能就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去走了。


所以,如果我们把引导孩子一生去做什么样的人作为最终目标,把具体的工作或者成绩或者名校当成眼下一个小目标,也许更有意义。


还有,作为教育者,叶圣陶提出“教无定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表现。课堂上,怎么教?如何教?怎么教更好?也许教师更有发言权。


书中提到,教育这件事上,有一个非目标思维的教育说法。非目标思维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教师和学校的多样性。学校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尝试更多不同的想法,相信有人会成为教育家,这才是一个非目标思维的教育方式。芬兰的教育在全世界公认是最出色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芬兰教师的地位高,教师的独立决策权很大,他可以跟别的教师不一样,他可以跟校长的想法不一样,每一个教师为自己的班负责,这时候,教育的多样性就出来了。


现在很多学校在提教学模式,这个模式那个模式,这样搞的益处是省心,但是多样性没了,有了学校的特色,但没了教师的特色。


樊登提到,西南联大在战乱的时候,出了很多大师,因为教他们的也是大师。这些大师没有指标,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你去看那些大师的教学方法,就会觉得很奇怪,比如著名的地理学大师侯仁之先生,要考试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很紧张,不知道地理考试考什么。侯仁之先生一进来,说写一下你们来自哪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产,就这么一个考试,学生们都觉得莫名其妙,但是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喜好。


这些大师,如果放在我们今天,你会觉得这些大师都不合格,这些人的教育方法全部不行,这都没法当老师,但是它符合多样性、随机性,符合热情、有趣性的算法。


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和想法禁锢在一个盒子里或者框架里,而是要成为一个寻宝者,抱着寻宝者心态,随时对有趣性、有激情的东西敏感。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生活是好玩的,有趣的。


听完这本书,我想我不会再给孩子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了。我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设计,尤其是重新思考我们对于孩子的人生设计。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学会放松,不焦虑,学会享受生活和探索的乐趣,对于生活中所出现的新奇的、有趣的事情,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够为我们将来未知的成功埋上一块又一块垫脚石。

生活故事慧
生活充满故事,故事充满智慧,一边听故事,一边生活,这样才好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