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回复“投稿”进入投稿群↓↓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研究之路
——汪介之教授访谈录
王祖友 汪介之
【摘要】在本篇访谈中,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国际知名学者汪介之教授结合自身40余年学术道路,纵论高尔基、帕斯捷尔纳克、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关系、俄国文学史、俄国批评史,以及中俄文学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等重要议题。作为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执牛耳者,汪教授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传递出“夯实基础,熟读经史,发现问题,立志创新”的治学理念。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学研究;中俄文学关系
在人生旅行中研究旅行文学
——田俊武教授访谈录
刘抒悦 田俊武
【摘要】在本篇访谈中,田俊武教授分享了经典文学研究经验,回忆了作为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到美国访学的经历如何引领他走向美国旅行文学探索,并解释了他当前为何将学术聚焦延展到英国旅行文学史。田俊武教授不仅详细论述了旅行与文学在发生学上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旅行文学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研究现状,还对美国旅行文学与英国旅行文学展开比较阐释与关系梳理,进而介绍了他主持的“英国旅行文学史”项目进展。访谈最后,田俊武教授谈到了他在英语文学研究中对中国形象和跨学科思维的关注,特别针对如何让人生之旅与研究之旅相辅相成这一话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生旅行;美国旅行文学;英国旅行文学史
钱锺书对休谟哲学的译介与评价
龚刚
【摘要】钱锺书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进行了颇为系统的研读。经验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作如培根的《新工具》、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贝克莱的《阿尔西伏龙》、休谟的《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在钱氏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及思想札记中屡屡被引用或化用。综观钱锺书与休谟哲学的关系可以看到,他虽然借助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批评休谟将时间碎片化、空间化,又借助老庄、黑格尔的理论破解了休谟的自我不可知论、因果虚无论但著名的休谟问题,即“实然与应然问题”(is-ought problem),却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他对治学模式的选择,而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如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又对他的人生观及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钱锺书;《谈艺录》;《围城》;休谟问题;怀疑主义
中外诗歌五译中的音韵美问题
张冰
【摘要】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今天,翻译从业者颇有一种危机感。即使一般的翻译工作即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也未必很快能为人工智能让渡自己的领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翻译或诗歌翻译是一种创作,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难度的创作。诗歌翻译最难的是传达原语诗歌的音韵美,而音韵美则是构成诗歌美感的关键。因此,对于译者而言,诗歌翻译便成为一个严峻考验。迄今为止,中外诗歌翻译领域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译作,它们既传达了原诗的意境,同时在音韵美方面也多有独到之处,从而使译作与原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双璧同辉。本文试图对一些优秀译作进行粗浅点评,借以说明一首译诗与原作比其音韵美何以毫不逊色的缘故。由此可见,在文化交流和文学翻译领域里,所谓的“异化”和“归化”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和可变的。一定时期的“异化”经由交流过程的累积而可以渐变为“归化”,而文学发展过程即充满了“异化”和“归化”的相互转换。
【关键词】中外诗歌;音韵美;翻译
新罗诗人崔致远汉诗用典考论
陈彦辉
【摘要】朝鲜半岛汉诗是域外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罗时期杰出文人崔致远在唐朝求学为官期间以及归国后创作了大量汉诗。崔致远汉诗运用了大量典故,这其中包括引事之典和引言之典。崔致远善用典故,能够做到旁征博引,无论是儒道经典、史实传说、诗文名句等都能为我所用。其用典艺术手法灵活、技巧多元,善于利用融化剪裁手段、以人们常见的典故入诗,做到古典和今典结合,使其汉诗语言典雅、简洁精炼、内涵丰富,表达更加生动。他的诗歌丰富了朝鲜汉诗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其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增添了朝鲜半岛的汉文学遗产,为中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崔致远;汉诗;用典;新罗
约瑟夫·奥康纳《幽灵之光》中的
反缪斯叙事
李元 宋可欣
【摘要】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的小说《幽灵之光》聚焦爱尔兰女演员莫莉·奥尔古德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其叙事分两条彼此交叠的时间线,一是再现莫莉年轻时在阿贝剧院的事业及其与戏剧大师约翰·辛格的爱情纠葛;二是关于老年莫莉对过往的回忆和反思。《幽灵之光》通过近年来流行的女性传记小说写作对这位在历史叙事中被标记为“缪斯”的女性进行再想象和塑造,并以她为叙事中心来观照爱尔兰20世纪女性个体的生活处境和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卷。“缪斯”这一概念在西方源远流长,经历从女神到普通女性的范式转换,但对女性主体性的影响多为负面。奥康纳的小说展示莫莉终其一生受困于“缪斯”标签的处境,对此有迎合也有抗争,体现出“被缪斯化”女性复杂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缪斯;反缪斯叙事;主体性;女性传记小说
社会同化与酷儿种族歧视:
评《一个怪圈》中的福音戏剧
李云霄 金衡山
【摘要】《一个怪圈》是非裔美国剧作家迈克尔·R. 杰克逊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一经问世便斩获了2020年普利策戏剧奖和2022年托尼奖最佳剧本奖,成为激发人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黑人戏剧作品。杰克逊通过改写福音戏剧以皈依基督的方式来解决戏剧冲突的设计,将性取向和宗教信仰的冲突置于福音戏剧的焦点,以此折射出在社会同化的影响下黑人酷儿在黑人社区内部被再次边缘化的现实,进一步勾勒出同性恋压迫和种族主义的内在关联。《一个怪圈》不仅标志着福音戏剧在现代艺术中的突破与创新,挑战了传统福音戏剧的宗教教化功能,凸显出福音戏剧的世俗性特质,还引发了读者对黑人酷儿群体困境的历史和现实层面的思考。通过揭露同性恋抑制与种族歧视造成的交叉压迫现象,《一个怪圈》体现了对当今批判种族理论的回应,阐明了酷儿种族歧视的根源在于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同化思想。
【关键词】《一个怪圈》;迈克尔·R. 杰克逊;福音戏剧;酷儿种族主义;社会同化
威廉·华兹华斯的不列颠书写与
英国国家身份建构
崔丹
【摘要】“英国性”是英国国家身份建构的核心概念,其内涵为“英格兰性”与“不列颠性”,前者强调英伦三岛中英格兰的核心地位,而后者侧重英国在面对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他者”时,所体现出的不列颠整体性“自我”。对此,文学发挥了独特功能。作为英国浪漫主义之父,华兹华斯以卓越的诗学主张与诗歌造诣促进了不列颠性的构建。诗人肯定代表英国大众化语言的英语入诗,回溯了英语民谣体诗歌传统,书写了不列颠历史遗址,宣扬了不列颠民族英雄精神,最终以诗歌创作推动英国国家身份建构的进程。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不列颠性;国家身份建构;民谣;遗址
文学特征的全景-聚焦分析:
宝莱特·拉姆西的诗歌
侯涛
【摘要】本文研究牙买加作家宝莱特·拉姆西及其作品,发现其主旨及艺术特色。拉姆西的文学艺术特色与其所处的民族文化历史及其对当代世界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关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诗歌围绕种族、身份、社会认知、心理成长、人际关系、人类环境及平等发展等主题,展现出深刻的国家民族情怀和智者母性主义的关心。作品富有哲理、观察深刻、内容和感情丰富、诗艺娴熟,发人深省、可读性强。笔者采纳文学认知多学科路径的全景-聚焦分析系统性解析品读拉姆西诗歌文学及其与文学历史、国别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提升语言文学认知的高度和效果。本研究对引进和丰添加勒比文学的种类及扩容文学-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路径等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加勒比文学;牙买加诗歌;全景-聚焦分析
《乌托邦》与《北京折叠》中的空间
区隔、阶层政治与流动性期待
赵思源 付满
【摘要】埃及作家陶菲格的《乌托邦》和中国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以空间区隔表征阶层结构,对社会权力进行空间化阐释,引发对阶层流动和群体身份建构的思考,二者具有较高的文学可比性。本文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福柯的异托邦空间理论,从空间区隔、阶层政治与流动性期待三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部作品在批判阶层分化带来问题的同时,对不同阶层生存境遇表达了伦理关怀,为那些想要冲破阶层篱羁绊的迷茫者、期盼者、奋斗者们提供了阶层流动与阶层跨越的希望。
【关键词】《乌托邦》;《北京折叠》;空间区隔;阶层政治;流动性期待
重塑安娜:列夫·托尔斯泰与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伦理选择
张婷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该书问世近一个世纪后,法国文坛天才女性作家杜拉斯再写“安娜”,用充满实验性、先锋性的笔触,使其成为《劳儿之劫》《副领事》《情人》等作品的点睛之笔。安娜的命运跨越时空,吸引了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不同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作家。对这样一位女性人物的书写与重塑既是悲剧事件的解谜,也是对女性境遇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索。本文以伦理为主线,依托互文性阅读与比较研究法,从伦理标尺、伦理困境、伦理关怀三个层面剖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两位主人公在不同时空中遥相呼应,展现出自由意志与伦理标尺的剧烈冲突;她们的悲剧性存在揭示了“罪与罚”的悖论,体现了两位作家对女性困境的悲悯、同情;同时,她们的反抗精神共同挑战着伦理规训,呼唤关怀伦理的到来。
【关键词】安娜;列夫·托尔斯泰;玛格丽特·杜拉斯;伦理选择
身体视域下尤多拉·韦尔蒂
作品中的种族嬗变
赵辉辉
【摘要】作为美国社会痼疾的种族问题,是美国南方作家的创作源泉和重要主题之一,尤多拉·韦尔蒂对种族冲突、种族歧视、种族隔离与种族融合的叙写入木三分。基于此,以《三角洲婚礼》《绿帘》《金苹果》等作品为参照,从身体理论视角切入,撷取相关身体叙述事件,置于美国南方种族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美国早期殖民时代、蓄奴时期及民权运动时期印第安土著、黑人奴隶及少数族裔的种族生态图景,探讨白人至上、南方荣誉、畸形秀、家长制等特定文化与种族灭绝、种族压迫、种族歧视之间的交锋,揭露美国种族主义制度的根源及其嬗变特征,同时展望种族融合的美好远景,为解决种族问题寻求出路。
【关键词】尤多拉·韦尔蒂;身体;种族嬗变;美国南方文化
评《简·皮特曼小姐自传》
哥特空间叙事特色
王苑苑
【摘要】欧内斯特·盖恩斯的《简·皮特曼小姐自传》叙述了黑人妇女简·皮特曼从奴隶制到民权运动的百年人生经历,呈现了种族主义思想统治下黑人与白人遭受的种种恐怖磨难。小说一方面运用哥特叙事策略,构建出不同的恐怖空间场景,另一方面利用空间叙事,突显特点迥异的恐怖事件。禁言与言说之张力以及“掘墓祖辈罪恶”的哥特叙事构成了白人奴隶主书房,任何违背种族主义运行法则者在这一空间皆遭遇无情折磨。诅咒与哥特省略法叙事构建了替罪羊空间,讽刺为种族主义卖命而走向疯癫之徒的可怜结局。暗恐叙事与文内外互文形成了不公空间,批判种族主义制造的恐怖悲剧,同时歌颂黑人不屈的反抗精神。哥特叙事与空间叙事巧妙互构是这部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恐惧中孕育着希望是小说哥特空间叙事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对非裔美国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简·皮特曼小姐自传》;哥特空间叙事;白人奴隶主书房;替罪羊空间;不公空间
后现代荒诞式戏剧建构:
评彼得·汉德克《暴风雨依旧》
刘敏杰
【摘要】《暴风雨依旧》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本综合使用含混、时空穿梭和阴阳越界等叙事策略,展现出剧情设计方面的后现代荒诞性,具有独特的戏剧艺术魅力。汉德克所采用的所指含混、意图含混和矛盾式含混打破了观众与舞台之间的界限,促使读者的能动思维成为剧本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叙述人“我”在时空穿梭中所经历的年龄悖论和不同时空的“我”的身份窘境展现了时空穿梭的荒诞性;阴阳越界的叙事手法有助于剧本表达弘扬家族亲情的主题。
【关键词】彼得·汉德克;《暴风雨依旧》;后现代荒诞;戏剧建构
从现代主义释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
杨巧南 卜变变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尼克的叙述,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浮华与幻灭,同时映射了现代人在追寻爱情和幸福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本文旨在揭示现代主义如何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来反映和批判20世纪初期美国的社会变迁及个人心理状态;借助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围绕盖茨比、黛西和汤姆的三角关系,对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对话深入解读,并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如异化、内心独白、象征主义等,剖析了小说中的爱情表现形式。通过对小说中爱情的多重面向的探讨,本文揭示了小说所蕴含的现代主义爱情观,如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情被视为一种理想化且超越现实的追求,这种企盼体现了现代主义对个人主观体验的重视。同时,小说中的爱情关系也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立与异化,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笔者将现代主义理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文章不仅关注小说中的爱情关系,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关系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通过对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分析,我们为读者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情提供了新鲜洞见,同时也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增添了新颖内容。
【关键词】现代主义;《了不起的盖茨比》;爱情观
外国文学专业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创刊于1990年,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从2019年第4期开始,本刊由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改版转型为外国文学(文化)类专业性期刊。投稿请参考”投稿指南”进行。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