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庆祝淮北师范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淮师史学》出版(附后记)

学术   2024-09-10 20:47   安徽  
后记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前身是创设于1990年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2008年改名为历史与社会学院,2019年更名为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现设历史学系和旅游学系,有历史学(师范类)、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本科专业,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从物理楼到教学主楼,从相山校区到滨湖校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逐渐养成谨严质朴的教风与学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卓有成效。

编纂《淮师史学》之议,始于学院建立30周年之际。2022年下半年,学校启动校庆50周年工作,旧议重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认为编纂《淮师史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遂组织编委会,发出征稿函。《淮师史学》的编纂目的在征稿函中言之甚明:为迎接校庆50周年,学院拟编辑出版《淮师史学》,分上、下两编,分别收入各位老师与校友近年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历史教育教学等研究领域,从特定角度呈现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术旨趣与样貌。《淮师史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入22位教师公开发表的22篇学术论文。有的老师虽著述颇丰,但对本书每人只收入一篇代表性论文的编纂思路表示充分理解。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书编纂工作,用心选文,认真校稿,呈显沉潜向学之风。限于体例和篇幅,退休教师和调离学校教师的大作,未能收入《淮师史学》,期待将来能够有续编、三编,弥补这一缺憾。张善林先生、张子侠先生、叶文郁先生是淮师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希望通过本书出版,对他们的贡献表达特殊的敬意。

下编收入33位校友公开发表的33篇学术论文。校友的热情参与,不仅是对学院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亦是对母校情感的深沉表达,我们更期待近年毕业的校友取得卓越成绩。尤其要说明的是,由于特殊原因,有的校友已经提交论文但却未能收入本书,还有校友因为知悉较迟未能及时提交论文,他们都表达了善意的理解。30余年来,历史学专业已经有2 500余名优秀校友,有的是学界知名学者,著书立说;有的潜心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正是优秀校友的关心与关注,为专业发展及学院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淮师史学》共收论文55篇,内容涉及考古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与历史教育教学等不同领域。上、下两编当中,分以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与历史教育教学四类,再以论文主题所及时代为序加以编排。希望该著能够从特定角度呈现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术旨趣与样貌,亦可为考察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科发展与变迁提供一个具体案例。

《淮师史学》所收诸作,原分别发表于《考古》《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农史》《史学月刊》《安徽史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学术期刊。编入本书时,编者进行了体例与格式的统一,各篇论文首页以加注形式标注作者简介,文末附注原刊出处,部分论文由作者对原作进行了增补删节。

谢谢余敏辉教授和高玉兰教授。在本书编辑与出版过程中,副校长余敏辉教授一直关注工作进度,多次询问有无问题和困难。副校长高玉兰教授允准由中国史特色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本书出版。

谢谢魏雷和周侨杰两位老师,他们承担了论文接收、信息传达、文稿打印与校对等项工作。谢谢孟启明和许俊文两位研究生,他们在书稿编辑初期完成文档转换、目录编制、文字输入等具体工作。

谢谢史立丽和关春巧两位编辑老师。史立丽老师在前期选题与体例确定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责任编辑关春巧老师提出本书编者甚至论文作者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体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

相山校区到滨湖校区途中,由车窗向外看去,已是柳色正新、春意盎然!

刘佰合

2024年3月16日于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文源楼

目录

上编

商周家族墓地所见族徽文字与族氏关系 雒有仓

定量考古学研究述略——兼谈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中的应用 叶舒然

《史记》“迭见法”考论 王振红

关于《氾胜之书》“积穰于沟间”的释读 熊帝兵

知识进化视域下辑录体提要的嬗变 曹金发

欧阳修论考史 余敏辉

论宋明以来集录碑传的史学传统 吴航

闻本《旧唐书》初印本与后印本的差异 原康

清代官员子弟科举的制度设计 刘佰合

汪志伊《荒政辑要》所见之荒政思想 刘亚中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孤本《新安女行录》 赵敏

转型与重构:论近代图书馆对方志学的影响 陈郑云

胡适年谱思想略论 盛菊

实地考察与顾颉刚的学术研究 牛继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正规化建设——以新四军第五师为例 杜强

汤志钧与台湾学术界的交往及其影响 武晓兵

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 李云、徐有威

日本文化视野中的“中国” 王智汪

《圣伯丁年代记》浅探:兼论加洛林年代记的特点 陈素娟

地缘政治研究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王存胜

“弗劳德病”:科学主义史学的理性缺失 李勇

析“二战”欧洲中立国之“中立” 陈安全

下编

简帛文献与中国早期史学史研究 靳宝

《大学》篇“格物”本义新思 凌俊峰

论秦汉相权之变迁 李新城

因地而生:历史时期的佛教与徽州社会 王开队

唐代颁赐铁券的对象及其特征 洪海安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唐修正史探析 张峰

论北宋西北熟户的发展与国家认同——以党项小胡部族为例 王道鹏

“太虚无形”与“太虚即气”的语言分析 路传颂

苏轼《观自在菩萨如意轮陀罗尼经》抄考 吴海萍

劝募与捐献:宋代南方桥梁建设中民间资金筹措方式述论 祁琛云

明唐顺之《左氏始末》刍议 李德锋

乞留:明代舆论的清官期盼与官员调留 展龙

“考索之功”与史学批评 刘开军

论王闿运兵事议论中的史学观 李赫亚

“从地理谈起”:晚清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书写模式 姚正平

吕思勉通史撰述对其断代史著作的影响 康桂英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与晚清海军法制化实践及其当代启示 赵勇

论胡适苏俄观的演变 冯夏根

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对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影响 任虎

战争、地貌改造与社会动员——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挖道沟运动研究 程森

日伪经济统制与上海郊县手工业的变迁(1937~1945) 桂强

“二战”后国民政府对德侨的管理 钟荣帆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鲁木齐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考察 陈芸

现代文明的生发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建构 张永刚

从藤原京到平城京:日本古代都城形制的演进过程研究 张伟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研究述评 郭昌文

历史经验的可靠性——休谟历史哲学探微 段艳

古为今用——论美国革命中罗马史的发掘和利用 赵辛阳

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建构与彷徨——以新谣运动与七月歌台为例 彭慧

当前中东政局新发展中的部落文化因素分析 刘锦前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要抓手——以《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为讨论中心 张禄佳、郑流爱

“图像释史”的美学向度与文化视野 马维林

引领学生入史的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探微 岳季

来源:《淮师史学》

本期编辑:豆豆本豆

史學雜貨鋪
有趣的阅读,快乐的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