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前身是创设于1990年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2008年改名为历史与社会学院,2019年更名为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现设历史学系和旅游学系,有历史学(师范类)、文化遗产、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本科专业,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从物理楼到教学主楼,从相山校区到滨湖校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逐渐养成谨严质朴的教风与学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卓有成效。
编纂《淮师史学》之议,始于学院建立30周年之际。2022年下半年,学校启动校庆50周年工作,旧议重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认为编纂《淮师史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遂组织编委会,发出征稿函。《淮师史学》的编纂目的在征稿函中言之甚明:为迎接校庆50周年,学院拟编辑出版《淮师史学》,分上、下两编,分别收入各位老师与校友近年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历史教育教学等研究领域,从特定角度呈现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术旨趣与样貌。《淮师史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入22位教师公开发表的22篇学术论文。有的老师虽著述颇丰,但对本书每人只收入一篇代表性论文的编纂思路表示充分理解。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书编纂工作,用心选文,认真校稿,呈显沉潜向学之风。限于体例和篇幅,退休教师和调离学校教师的大作,未能收入《淮师史学》,期待将来能够有续编、三编,弥补这一缺憾。张善林先生、张子侠先生、叶文郁先生是淮师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希望通过本书出版,对他们的贡献表达特殊的敬意。
下编收入33位校友公开发表的33篇学术论文。校友的热情参与,不仅是对学院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亦是对母校情感的深沉表达,我们更期待近年毕业的校友取得卓越成绩。尤其要说明的是,由于特殊原因,有的校友已经提交论文但却未能收入本书,还有校友因为知悉较迟未能及时提交论文,他们都表达了善意的理解。30余年来,历史学专业已经有2 500余名优秀校友,有的是学界知名学者,著书立说;有的潜心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正是优秀校友的关心与关注,为专业发展及学院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淮师史学》共收论文55篇,内容涉及考古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与历史教育教学等不同领域。上、下两编当中,分以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与历史教育教学四类,再以论文主题所及时代为序加以编排。希望该著能够从特定角度呈现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术旨趣与样貌,亦可为考察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科发展与变迁提供一个具体案例。
《淮师史学》所收诸作,原分别发表于《考古》《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农史》《史学月刊》《安徽史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学术期刊。编入本书时,编者进行了体例与格式的统一,各篇论文首页以加注形式标注作者简介,文末附注原刊出处,部分论文由作者对原作进行了增补删节。
谢谢余敏辉教授和高玉兰教授。在本书编辑与出版过程中,副校长余敏辉教授一直关注工作进度,多次询问有无问题和困难。副校长高玉兰教授允准由中国史特色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本书出版。
谢谢魏雷和周侨杰两位老师,他们承担了论文接收、信息传达、文稿打印与校对等项工作。谢谢孟启明和许俊文两位研究生,他们在书稿编辑初期完成文档转换、目录编制、文字输入等具体工作。
谢谢史立丽和关春巧两位编辑老师。史立丽老师在前期选题与体例确定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责任编辑关春巧老师提出本书编者甚至论文作者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体现了很高的职业素养。
相山校区到滨湖校区途中,由车窗向外看去,已是柳色正新、春意盎然!
刘佰合
本期编辑:豆豆本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