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世界哲学》2025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学术   2025-01-23 18:35   北京  


《世界哲学》(双月刊)是国家级哲学专业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主要哲学流派的现状及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问题等研究论著和译文;介绍外国哲学界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哲学资料。

投稿网址:https://zxyc.cbpt.cnki.net


目录



内容提要




“文明形态”何以成为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

吴宏政 曲昊儒/


提要:“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包括三种情况:在以亨廷顿等为代表的对“文明形态”的文化实证研究中,不寻求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价值原则,只对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域历史文化作出彼此毫不相干的客观描述。即“文明形态”只是作为描述“特殊世界历史”的叙事方式。在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中,确立了世界历史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但由于其形而上学立场,世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由此,“文明形态”只是“绝对精神外化史”。在马克思的实践的历史哲学中,世界历史具有全新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世界历史统一于人类的生存实践。由此,“文明形态”成为世界历史的全新的叙事方式。

关键词:文明形态;世界历史;叙事方式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及世界意义

黄进/


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形态和发展形式基础上,强调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哲学的视角,聚焦文化主体性、文化共同体及文化自觉自信,运用世界性战略思维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虽然发轫于中国,解答的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世界文明之困,体现了鲜明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包容性与原则性的高度统一,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哲学意蕴;世界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数字化生存世界对人类精神的异化

及其本质澄明

薛俊强/


提要:数字化生存世界体现了人类精神把握世界的无限可能与自由追求,也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生存悖论,人类精神戴着自由的脚镣深陷新的异化困境。因此,人类精神呈现出认知形式化、生活感受力钝化、反思批判力弱化和思维创造力退化的状况。数字资本积累对人类精神劳动的无偿剥夺和占有构成数字化生存世界的内生动力,数字拜物教构织了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现实幻境,自我剥削则形塑了数字化生存世界的运作机理。只有消解资本统治人的社会关系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传统优秀文化驾驭资本的剥夺本性,人类精神历经数字化时代洗礼锻造后,才能开启自由解放之历史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世界;人类精神;异化;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批判

邹琨/


提要: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历史”在数字智能化时代连续性发展的历史性产物:从“资本逻辑”的维度看,是资本“具体生产方式”数字智能化转型的历史性产物;从“技术逻辑”的维度看,是技术与资本交互建构的历史性产物;从“权力逻辑”的维度看,是资本社会权力的连续性发展、技术化转向与全球扩张的历史性产物。在“资本”“技术”“权力”的交互建构及其深层逻辑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知当代西方数字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而批判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非连续性理论,而且可以更好地批判其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技术逻辑;权力逻辑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早期鲍德里亚符号批判的

逻辑建构及其理论旨趣

王海锋 陈浩迪/


提要:符号政治经济学既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以后的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早期鲍德里亚通过对物和符号的重新理解,结合对欧美后工业社会消费行为的考察,初步形成了其符号批判的逻辑建构,揭示了符号与社会权力关系的深刻关联。尽管鲍德里亚以符号为依托的文化逻辑批判无法超越和替代马克思以生产为核心的资本逻辑批判,但符号政治经济学在文化维度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构成一种广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社会批判理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卓承芳/


提要:本文试图通过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理论打开现代技术批判的新视域。梅洛-庞蒂的具身体现理论通过对具身存在与生存危机的追问,深化了技术批判理论的本体论视域,开启了现代性危机之追问。梅洛-庞蒂从具身体验、具身空间和具身认知视角阐述了其具身体现理论。这一具身体现理论为当代技术批判理论指明了新的方向。面对现代智能技术的全新统治,唯有摆脱具身感知的义肢化体验、具身空间的技术霸权、具身认知的技术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具身自由。

关键词:梅洛-庞蒂;技术批判理论;具身体验;具身空间;具身认知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认知—文化”资本逻辑下莱克维茨独异性

社会阐释及唯物史观反思

王洪波 郝思瑶/


提要:莱克维茨指认,在工业化现代和晚期现代之间已然发生了结构性断裂,晚期现代社会已不再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文化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资本主义社会下,“认知—文化”资本逻辑实现了对工业资本逻辑的超越和替代。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发达阶段,“认知—文化”资本已展现出超越经济领域的极强扩张性,逐渐呈现为以“独异性”为典型特征的社会模式。在独异性社会下,商品、市场、劳动力,甚至科技与文化都展现出新的结构特征及内在矛盾。辩证分析这些重要论断为考察晚期现代社会新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莱克维茨的分析视域仍局限于狭窄的表象层面,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身内部机制,未能提升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视域。从唯物史观角度考察,莱克维茨的文化资本逻辑仍属于资本逻辑,“独异性社会”依旧表现为物的依赖关系,人的独异性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遮蔽。

关键词:莱克维茨;独异性社会;工业资本;文化资本;唯物史观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明何以形态变化:

一种源自“力”的本体论的拓扑学构建

黄罡 赵中源/


提要:从“人类文明何以发生建构性的形态变化”这一基础性问题出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命题论证得以进行拓扑学探究,并在“时空维度”与“历史现实”、“几何构型”与“权力关系”的重叠中,将“人类文明形态变化”展现为不断重复、持续再生的拓扑变化过程。文明形态的拓扑变化不仅呈现为话语形态的历史性演变,而且以“思之构建”“欲之反叛”与“历史(再)生产”三个向度之间“力”的交缠、角逐与制衡,在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中,进行开放有序的持续建构。在解析式的拓扑逻辑规制下,此过程与点状线性的空间构型以及多(双)方具体的装置部署、阵式构建紧密相关,并试图以差异性之间增补式的交互来消解中心化的宰制。由此致力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命题研究的新路向。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态变化;“力”的本体论;拓扑学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F.法农去殖民化革命理论的关键概念 

孟飞 詹蕊齐/


提要:F. 法农一生主要致力于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对殖民主义进行持续批判。法农围绕去殖民化的社会理想,将自由、异化、革命作为核心概念加以分析,他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力量将囚禁在心理、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异化中的非白人解放出来,建立一种自由的国有化社会,持续保证人的自由。法农的去殖民化革命理论基于非洲殖民地被压迫的残酷现实,对于反资产阶级民主、受压迫民族—国家觉醒、被殖民者的解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是,法农的主要洞见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其思想在现实性上也无法还原。

关键词:法农;马克思主义;去殖民化;革命

作者单位:孟飞,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蕊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谁来书写哲学的历史?

——弗雷德与威廉斯论哲学的历史书写

吴天岳/


提要:本文细致分析弗雷德的历史化的哲学史理想和威廉斯有关哲学史首先是哲学的主张,着重考察各自的理论动机及其实际的理论后果,从而揭示这两种激进立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弗雷德为了捍卫哲学史的事实基础接受了一种素朴的实在论历史哲学,未能意识到历史学家的理性重构对于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一切历史的重要性;威廉斯延续科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将建构性的重演视为哲学史的根基,但并未能严肃对待其可能产生的相对主义危险:一切重演都享有同样的合法性。

关键词:历史书写;学说志;建构性的重演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结构与生成之间

——以语言为视角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系

蔡祥元/


提要:倪梁康以历史问题为线索,从胡塞尔与狄尔泰的思想互动出发,对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思想关系做了全新考察,并以结构主义和发生主义来整体界定他们各自的思想特征。在相关考察中,倪梁康提及却没有展开语言问题,而如何应对意识体验的语言表达困境恰是海德格尔思想方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语言问题对于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各自的思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都是一个重要视角。以语言为切入点,我们发现海氏现象学立场具有一个处于结构与生成之间的维度,后者正是解构的思想立足点。由此可知,海氏现象学并不只是简单融合现象学与解释学,它内在地包含了解构之维。这是海德格尔最“超出”于胡塞尔和狄尔泰之处。

关键词:结构;生成;解构;语言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德里达与中国文字学及中国哲学

邓晓芒/


提要:德里达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其文字是“非哲学的”,正好可以用来批判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霸权。他从中文中分析出来的主导因素是象形或“痕迹”,它超越语音特权而集中展示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即不断地“替补”和“延异”,由此而保持了语言的创造性活力而不被“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所固化和僵化。但德里达未料到,中文这种非本体论的文字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即“伦理学之后”。这种无知导致德里达堵塞了打通中西形而上学而进入到更高的形而上学即“语言学之后”的通道。

关键词:语音特权;痕迹;替补;原始文字;本体论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消失的中介”及其哲学史探微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考察

孔明安 谢宇星/


提要:“消失的中介”是美国后现代哲学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可以追溯至康德哲学。在康德的理智直观中,先验主体被“能思考之物”所填充,它在知性领域的推理能力无法帮助它实现统摄物自体的目的,最终变成了“消失的中介”。黑格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体即主体”的辩证法命题,指出由于主体被“理性的狡计”所欺骗,致使实体和主体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主体最终成为了“消失的中介”。马克思在继承“实体即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和国家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而消失,从而构成了“消失的中介”。

关键词:“消失的中介”;先验主体;“实体即主体”;唯物史观;阶级国家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俄罗斯文化安全问题及其启示

张熙/


提要:冷战结束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试图以“休克疗法”进行激进改革,导致其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文化出现重重危机。那么,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面临哪些文化安全问题?俄罗斯如何管控各种文化安全风险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问题事关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分析俄罗斯文化安全的现实困境,深入剖析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探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担负的具体任务,旨在探索其对于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文化安全;文化危机;俄罗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电车难题为何不是一个可解的“题”

——“故事—阅读”模式伦理学的阐释

李长松 姚城/


提要:电车难题以及类似的伦理学两难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并有大量学者试图给出相应的解法。但这些解法从根本上误解了伦理问题的本质,普特南和麦金太尔的相关理论表明,伦理问题不应该以自然科学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处理,因而电车难题并不是一个可解的“题”,伦理学研究应该以阅读文学和理解故事的方式进行。跟随着这种思路,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不是寻求某种确定、抽象的伦理算法,而是理解伦理生活的故事性、连续性和具体性。

关键词:电车难题;伦理两难;伦理算法;故事—阅读模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积极权利的困境及可能解法

王惠民/


提要:“积极权利”意指从他人或政府手中获得福利或服务的权利,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获得广泛承认。积极权利可以在自由放任主义的反驳中得到辩护,但是它的分配方式有待论证。国家契约主义对积极权利的建构是不成功的,这意味着积极权利必须是普遍权利。然而,无条件的普遍主义积极权利会遭遇资源稀缺导致的正义悖论,这说明积极权利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根据权利与义务均衡原则,劳动义务即是积极权利的条件,难点在于如何与自由相兼容。相比于平等主义的道德约束,“预付人权”理论提供了更切实际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积极权利;福利国家;预付人权;义务;劳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时间的实践逻辑

——线性时间观反思与情境性时间观建构

曹德军/


提要:西方哲学围绕线性时间与周期时间二分法框架进行了长期争论。实践视角下的时间观,致力于弥合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并尝试提出第三种时间观点。实践活动始终是一种时间化的行为。基于实践的时间观表明,行动者通过日常实践来体验时间。实践视角既关注行动者的能动性,也尊重社会结构的塑造约束,为时间提供新的洞见。“时间之箭”隐喻将时间的不可逆特征突出,建构了基于欧洲中心的单一秩序观。但不同文化的时间体验源自实践差异。时间结构与日常实践关联,链接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时间计算和日期框架都具有主观情境性。基于实践的时间感知对静态的结构性分析带来挑战,将时间性理解为偶然的、复杂的、事件性的和异质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线性时间;实践逻辑;日常习惯;时间感知;社会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后非经典:B. C. 斯焦宾对世界哲学的独特贡献

万长松 耿海天/


提要:В.С.斯焦宾(19342018)院士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苏联)著名哲学家。在对历次全球科学革命考察的基础上,斯焦宾提出了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演化的科学进步模型。后非经典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后非经典(理性),后非经典阐明了科学认识不仅与客体、主体和认知手段有关,而且与社会价值目标和文化共相有关,后非经典要求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文化基础问题。后非经典是理解斯焦宾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的枢纽。以后非经典为核心,斯焦宾实现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创新,以后非经典为哲学方法论,斯焦宾转向了文化学研究,重新定义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以及二者关系,为世界哲学和未来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В.С. 斯焦宾;后非经典;后非经典科学;文化共相;文明发展类型

作者单位:万长松,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耿海天,河北北方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