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
陈飞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突出真正的正义是生产正义而不是分配正义或权利正义,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实质正义。马克思正义理论具有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的鲜明立场,为透视和解决当代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研究马克思正义理论,有助于澄清当代自由主义者和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误识,从而作出积极回应;有助于在与古典自由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比较视域中彰显马克思正义理论的革命性与超越性,确定马克思正义理论在政治哲学史中的位置;有助于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史出发,在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揭示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思想境遇和基本特质;有助于从现实关怀的角度探讨马克思正义理论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法学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与管理学的多维解析
[瑞士]弗洛里安·维特斯坦(Florian Wettstein) 著
张伟 李卓伦 等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与管理学的多维解析》是工商业与人权领域首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教材。本书作者从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多重视角绘制了工商业与人权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联结整合了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议题、核心规范、前沿动态,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教师和学者提供基础性知识,以引导和推动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与人权理论和实践;还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启发性问题、深入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需求。
民事诉讼客观合并研究
李静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民事诉讼客观合并是诉的客观要素之合并,具有彻底解决相同当事人之间纠纷、防止冲突裁判的价值,因此各国均有诉讼客观合并的立法及实践,唯在内涵和类型上存在差别。构建本国的诉讼客观合并体系需深入探讨诉的客观要素之内涵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立法、理论和实践明确区分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的情况下,诉讼客观合并包括诉讼标的之合并以及某些诉讼请求之合并,这既符合客观合并之价值,也尊重本土司法经验和理论,由此可确立包括单纯合并、重叠合并、选择合并、预备合并和竞合合并在内的一套完整、精简又具有实效的民事诉讼客观合并制度体系。
中国法律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王洁 主编
崔玉珍 赵晓敏 执行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法律、语言、法律人”为主线,探讨了法律和语言的方方面面。既有法律实务工作者从实务的角度,对法律和语言的关系、法律语言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也有学者从理论角度,对法律语言的本原性、规范化、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本书旨在为法律语言研究提供开窗造门的机会,一方面为法律语言研究殿堂开扇窗,让研究法律语言的学者看到法律实践中语言运用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为法律语言研究殿堂开道门,吸引法律人走进来,有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并形成完善的话语体系,助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历史学
择利而从:明代泉州盐场人群的户籍策略
叶锦花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国家制度与民众应对,是传统中国研究的经典话题。明王朝推行配户当差户籍制,人户“以籍为定”,“役因籍异”,人们因赋役风险而对各类役户产生不同的偏好,并且在国家禁止民众改籍的制度下设法改变户籍身份,以实现对赋役风险的管控。本书考察明初、明中后期泉州盐场人群管控赋役风险更改户籍种类的行为、策略及其逻辑,阐述民众的户籍策略如何推动户籍制度的演变、盐场社会变迁及国家管理地方模式的调整,回应明代户籍赋役制度的基本问题,尝试推动经济学的“用脚投票”理论研究。
信息之争:《京报》的英译、传播与影响(1802—1911)
赵莹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19世纪,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十分重视《京报》所刊消息,并围绕《京报》展开了近百年的译介活动。本书通过研究西人围绕《京报》进行的翻译、介绍、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中国本土的信息传播载体与近代报刊这种外来的新式信息载体产生联系、建立对接,并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由此考察处于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的状况,阐释中国近代信息空间的构建过程及其时代特征,进而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意义及其影响。
私而不立:变动时代中的光华大学
韩戍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光华大学(1925—1951)为研究对象, 在顾及光华大学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教学与学术发展情况的同时, 重点讨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之下,光华大学与国家、政府以及政党之间的互动, 展现这样一所私立大学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并为近代中国私立大学为何失败这一问题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西夏文《三菩怛经典明灯》整理对勘研究
孙昌盛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藏文佛典《吉祥三菩怛经典明灯》的西夏文译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解喜解疏》和《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之广义文》进行整理和对勘研究,共分为专题研究和译注对勘两部分。其中专题研究是对西夏文译本进行历史学、文献学研究,主要涉及西夏文本的著者和传者、藏文底本,以及文本的整理与校勘、内容结构,西夏字词释义,文本中印度大成就者事迹等专题;译注对勘则是对这两部西夏文文本进行详细译注并与藏文本进行对勘。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为学术界研究藏传佛教俄派噶举在西夏的传播提供可靠的文献材料,而且可深化人们对西夏语译藏传佛教文献中独具特色的藏式译词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学术界对藏传佛教文献西夏文译本研究的不足。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2024年第1辑(总第9辑)
李国强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9辑。
中国历史文摘2023年卷
(总第4卷)
李军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摘》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创办的学术文摘,每年一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卷主要从2023年出版的相关史学期刊、高校学报以及综合类期刊中,精选对中国史各时段、各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创新见解的精品力作,从整体上反映一年来中国史研究在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上取得的新突破,呈现中国史研究的走向与前沿趋势,旨为推动当前中国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考古学集刊
(第31集)
陈时龙 主编
洪石 副主编
洪石 特约编辑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固定栏目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与科技,变动栏目有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国外考古,学术动态。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已有很大影响。本集共收录9篇文章,内容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简报、专题研究、城市考古等板块,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探索。
南开史学2024年第2期(总第38期)
江沛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南开史学》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创办于1980年,在学界颇有声望。后停刊,本次复刊,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前沿性论文为主,兼以书评和读史札记。本集刊强调以“南开史学”为主要特色,突出“实学”的研究风格,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研究领域及题目的变革,具有鲜明的南开特点。
《民国研究》2022年秋季号 总第42辑
朱庆葆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创办二十余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下,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与社会影响,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刊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力争成为海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窗口与园地。在求实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是本刊的一贯旨趣;文风朴实、论从史出、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引文准确、注释规范是本刊对来稿的基本要求。
西夏灾害史
史金波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西夏因元代未修西夏史,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缺乏。本书利用历史文献和近代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和文物,就西夏灾害史做了系统的探讨。全书分四章,一是西夏历史沿革与自然人文状况;二是西夏的灾情和特点,包括灾情综述、主要灾害及其时空分布和灾害特点;三是灾害的危害与影响,包括生命财产损失,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波及一些城市消亡;四是救灾防灾措施与应灾的经验教训。在结语中提出综合国力是防灾减灾的基础,西夏综合国力偏弱,遇自然灾害力不从心,因此维护全国的统一对防灾减灾非常必要,并应加强实质性防灾抗灾措施力度。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书中收入130多幅图版,以便于读者图文对照阅读。
融融和应: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
王海燕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过往,阐释汉藏佛教界的内在动力与行动思考,感悟汉藏佛教界寻求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懈与不舍,洞悉汉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视与守望,解读民国时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适应与困境。
社会学
202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李培林 陈光金 王春光 主编
李炜 邹宇春 朱迪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25年度分析报告(社会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机构专家、高校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撰写。
本报告以“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跨入新阶段”为主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增,社会领域发展稳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继续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取得新的成效。中国社会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新的进展。
2025年,中国将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双重加速的趋势,致力化解就业压力和青年就业困难,加快改革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加有效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速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壮大成长,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网络社会排斥对网络攻击的影响机制
金童林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网络社会排斥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攻击的根本原因,构建了解释网络攻击生成的“刺激- 催化”模型,并采用实验法和纵向设计,系统地揭示了网络社会排斥、道德推脱与大学生网络攻击间的因果关系及变化规律。本书不仅丰富了网络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为预防和干预个体网络攻击行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对于进一步构建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以善终: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
王杰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癌症患者罹患“恶疾”,恐怕难以“善终”。然而,所谓“恶疾”是主观建构的结果,“善终”亦无客观标准。本书将“善终”看作一种主观建构的叙事,在此基础上,以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为中心,探究患者如何建构“难以善终”的叙事,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叙事重构”助力晚期癌症患者实现“善终”的愿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测评
柯燕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村留守老人为研究对象,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为核心,从物质生活、健康、社会参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七个维度全面评价农村留守老人的主客观生活质量现状,同时分性别、年龄和地域,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群体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全面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深化,同时也可为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第16辑
范明林 杨锃 陈佳 主编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是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主办的CSSCI来源集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在社会工作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本辑为第16辑,收录了AI与社会工作研究、医务和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究、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禁毒社会工作研究等方面的文章。本辑涉及的研究主题一部分与正在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有关,另一部分则是对传统社会工作研究内容的深入发掘。本辑所收录文章的学术价值较高,实用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工作研究的领域,对国内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探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金融与社会 第五辑
李国武 主编
艾云 方舒 执行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辑分四个专题展示了金融与社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是呈现了中国慈善金融发展现状,探讨了如何加强慈善金融制度建设,并挖掘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金融元素;二是基于对地方小额贷款、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等重要领域的实证研究,探讨了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并分析了中国家庭的风险金融参与、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等金融行为;三是探讨了金融社会服务如何成为全球社会发展新策略和中国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建构路径;四是从金融与社会嵌入关系视角对《债——5000年债务史》一书进行了述评。
区域国别学
英美日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海洋观研究
胡德坤 等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英国、美国和日本是人类海洋文明演进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海洋强国,其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海洋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各自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英美日仍是大国海洋博弈中的重要“玩家”,依旧在深刻影响着国际海洋政治和海洋秩序的走向。有鉴于此,系统探究英美日海洋战略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海洋观,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洞察世界海洋文明史演进的规律,加深对人类探索海洋、利用海洋、治理海洋等相关问题的认知,而且也能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启示。
本书主要由三编和综论共四个部分构成。前三编分别梳理了英国、美国、日本海洋战略的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并分析了三国海洋观的内涵及其变迁。在此基础上,综论部分对英美日的海洋战略与海洋观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三种不同海洋发展模式的各自特点,探讨了这三种模式在世界海洋文明史演进中的地位及其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3~2024)
左志刚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印度尼西亚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3~2024)》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编撰,全面剖析2023~2024年印度尼西亚各方面的发展态势和对外合作情况,从宏观经济、国家治理和社会人文三个维度总结了印度尼西亚的发展成就和挑战,并对公共卫生合作、产业政策、清真政策、外商投资、华商贡献和华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也介绍了青山工业园、巴塘工业园等企业案例。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十二辑)
吴小安 张禹东 庄国土 主编
[美]Jeff Ferrier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是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会刊,由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俄亥俄大学邵友保博士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该集刊是以华侨华人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学术性专题集刊,旨在为国际华侨华人研究学界提供有关华侨华人文献研究、华侨华人社会研究学术成果、华侨华人文献机构工作动态的发布平台,推动国际学界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所收录文章涵盖华侨华人文献研究论文,立足于第一手华侨华人文献基础上的华侨华人社会研究论文,以及华侨华人文献评介,新近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书籍的书评,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文献典藏机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介绍,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动态等内容。
经济管理
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张宇燕 主编
孙杰 副主编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经历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等多重冲击后,世界经济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全球贸易逐步复苏,国际投资下行趋势有望缓解。随着通胀率下降,主要央行纷纷开启降息周期,财政政策仍保持相对宽松,全球经济有望继续缓慢复苏。然而,世界经济运行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交织叠加,经济增长动能明显不足,下行风险不容忽视。展望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路径的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全球劳动力市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贸易组织作用边际弱化、美西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等因素值得关注。综合考虑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各种迹象并审慎评估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报告预计,202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曲折运行,增速在3.0%左右。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地缘政治剧烈动荡或贸易摩擦加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王昌林 主编
李海舰 冯明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展望2025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化,世界经济总体稳定但增长动能不足,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国内看,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企稳有助于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同时经济运行结构性挑战仍然较大,宏观调控要创新思路、转变方式、调整方向:一是调控思路要从“供给侧为主”向“供需双侧并重”转变;二是把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到消费上来;三是扩大投资要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物与人并重”转变;四是要更多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经济活力,释放发展动力。
建议实施“三积极”的宏观政策,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积极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积极的社会政策要更有温度,增强获得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任务:一是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三是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动力,四是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显效,六是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4)
卢永 曹义恒 王鸿春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健康人群六大领域,从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社区蓝绿空间分布、女性生育健康、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森林疗养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进展、经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书特别设置“案例篇”和“国际借鉴篇”两个篇章,发掘和研究杭州、武汉、成都、深圳等历年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的先进经验,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领域的优势和异同,以期为“十四五”中后期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城投行业发展报告(2024)
李红良 郑国良 丁伯康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23年中国城市建设投融资行业重大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聚焦城投行业重点领域,结合行业发展特点,运用大量数据和案例,对城投公司在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资产资源整合重组与运营、产融结合、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探索乡村产业路径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以期为城投行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参考,为学术研究和商业运用提供行业全景展示。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
殷克东 主编
李雪梅 黄冲 金雪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海洋经济蓝皮书”是由“中国海洋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课题组联合国内外10余家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而成。以全球定位、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和独到视野,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系统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分产业篇、区域篇、专题篇、国际篇等部分,分别对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海洋数字经济、全球海洋贸易通道安全与风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本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海洋资源利用率与产出效率不高、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需要提升等突出问题。建议充分抓住海洋强国、陆海统筹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在相关规划与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重点提高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加强海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示范效应,重点提升海洋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大力促进海洋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和海洋数字经济发展,深入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增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健全、规范海洋经济、资源统计核算体系,提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共享性和开放度、透明度,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4)
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 组织编写
董克用 姚余栋 魏晨阳 主编
孙博 执行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国人口发展正经历着从数量压力到结构性挑战的历史性转变,发展养老金融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养老金融不仅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被提出,也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
我国养老金融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产品丰富化、服务专业化、形式多元化”成为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在需求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下,养老金融市场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本报告从我国养老金融的行业动态、产品谱系、热点专题及国际经验等维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2023~2024年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本报告旨在为养老金融领域的政策监管者、专业研究人员、机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推动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道路。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
王昌林 陈振林 主编
陈迎 巢清尘 胡国权 庄贵阳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很可能再创新高,1月至9月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各级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公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强调,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各国亟待加强合作,当前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落实《巴黎协定》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以“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初见成效。中国仍需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4)
上海研究院项目组 组织编写
张中元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地区和国别报告以及实践报告五个部分,展示了2023年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新进展,系统总结了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未来,上海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任务,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培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优势新动能,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上海力量”。
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2024)
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管委会 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研究院 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数字未来呼唤时代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数字经济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而人才短缺已成为当前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2024)》在对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最新态势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数字经济人才生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对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研判。
本书对数字经济人才与数字经济融通发展方面进行全方位探析,从数字经济人才引育转留用到全球政策重点与中国政策节点,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到图谱绘制,从数字经济人才生态到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瞄准数字经济与数字人才的当下与未来,以期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参考。
重庆经济年鉴·202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主管
刘嗣方 主编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重庆经济年鉴》是一部全面介绍重庆经济发展状况的大型工具书,极具史存性、实用性和工具性,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管,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编。本卷年鉴主要收录了市人民代表大会上的部分文献,其他文稿、数据、图表等主要来自市级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部分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围绕重庆经济社会热点难点开展的专题研究成果。
《重庆经济年鉴》自2019年在我社出版以来,2024年卷是我社出版的第6卷。本书总体结构由“特载、经济运行与部门管理、产业发展、开发区与园区建设、区县经济、附录”共六编组成。第一编特载主要包括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计划草案的报告、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第二编部门经济运行与管理;第三编产业发展;第四编开发区与园区建设;第五编区县经济。
技能与政治:集体主义技能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德]马略斯·R.布塞梅耶(Marius R. Busemeyer) [德]克里斯汀·特兰普施(Christine Trampusch) 主编
杨钋 姜琳丽 译
陈洁 校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该书致力于研究集体技能形成系统 ,它们出现在一些常被描述为“协调型市场经济 ”的国家中。集体技能形成系统解释了青年低失业率与高质量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升了经济体的竞争力,所以这些系统倍受国际观察家和学者的青睐 。依据归纳法的典型案例选择策略 ,我们选择了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和丹麦作为本书的案例,因为它们是集体技能形成系统的典范。由于典型案例“可以发挥探索性作用” ,该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集体技能形成系统的历史和政治根源,并分析当前挑战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变化。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本书第一个部分是国家案例,包括了德国 、荷兰 、瑞士案例 、奥地利 和丹麦 ,这些案例讨论了各国集体技能形成系统的历史来源和当前变化。在国家案例之前,Cathie Jo Martin 的章节回顾了职业培训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基于对丹麦、美国和德国的深入分析,Martin提出党派竞争和国家结构的政治特征影响了雇主协会的组织形态,以及它们在培训政策方面的策略。该书第二个部分是对贯穿各个国家的议题和当前挑战,它更加聚焦于目前在比较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分析的首要问题。它致力于讨论去工业化、职业培训和集体工资谈判之间的互动对培训体系的分层作用的影响 、职业培训对教育系统的嵌入 、与性别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分层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 、欧洲化过程的影响 。
文化传媒
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2024)
林小勇 主编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第7本未来媒体蓝皮书,以“智能视听:驱动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2023~2024年我国视听产业在智能新时代下所面临的创新与挑战。总报告全面展现了智能技术如何成为驱动视听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产业生态篇从内容生产、技术服务、平台运营、教育培训和终端产品制造五个产业构成模块分析智能视听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变革趋势;行业探索篇立足于广电、游戏动漫、数字出版、影视、广告等行业,分析了智能视听技术如何为产业赋能;调查数据篇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智能视听内容消费现状,提出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环球动向篇梳理了美国、英国、韩国的智能视听产业发展现状,对国际智能视听产业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未来媒体蓝皮书自2018年发布以来,曾4次荣获“优秀皮书报告奖”。
黄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以《人民日报》黄河报道为例
张一真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本书从《人民日报》的黄河报道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黄河相关报道的分析与对比,考察《人民日报》从1949年成为党的机关报到2023年近80年来所建构的黄河形象的变化与发展,探究黄河形象变化的根源,以及对国家建设、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意义。
北京白云观历史钩沉
张兴发 编著
李信军 主审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北京白云观为道教全真龙门祖庭、中国道教第一丛林。观中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元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本书以建筑、文物、人物、文化等为线索,对北京白云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文学
内敛心态与唐末诗风
谷维佳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比中唐、晚唐前期、唐末三个时期诗人内敛心态的表现和差异,梳理了唐末四十七年,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间主要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旨在从诗人心态内敛这一角度入手,描述唐末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及独特风貌,力求揭翥内敛心态对唐末诗歌整体风貌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并探讨诗人内敛心态在唐宋诗歌转型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唐诗文献整理方法例释
陈铁民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陈铁民先生乃唐诗学大家、学界耆宿,作者论述唐诗文献整理、考证的方法和门径,即从作者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体会和他人的有关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门径,还有若干应注意的问题,再找出众多具体、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唐诗为主,间及唐文),予以论证和说明。本书以作者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为高年级学生(七七级、七八级)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的《唐诗整理》选修课讲稿为基础,后又作了大的增补、修订后撰成。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与诗歌编年,第二章唐诗的辑佚和辨伪,第三章唐诗的校勘,第四章唐诗的注释。第一章对生平事迹考证的方法和门径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的意义。第二、三、四章所谈内容,虽每见于他人的著述中,但本书所论,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本书专就唐诗文而论,在这一领域,追求专精、深细。而学界已有的同类著作,在一些很具体的古籍整理问题上,往往流于表面。第二,本书作者有五六十年的唐诗文献整理的直接经验,故所论多切合实际,简明准确;又,本书不着力于有关理论的探求与概念的辨析,实践性、实用性都强,学生学了就能用,效果很明显。
本书虽专述唐诗文献的整理、考证,但对于魏晋以后直至清代诗歌文献的整理、考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韵文化研究
张宏敏 编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宋韵文化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宋韵文化以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表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自信自强的创造力。南宋以杭州为都城,历史和现实交汇出独特韵味。千年来,浙江的经济、文化、艺术、生活、城市建设等都烙上了宋韵的印记,并影响至今。本书对宋韵文化研究的起源以及过程进行了综述考察,同时对宋韵文化的研究现状、传播规律予以宏观概论。今天的浙江提倡宋韵文化的研究传承,与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呈现出来的“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有密切关联。充分挖掘宋韵文化这一登峰造极的两宋文明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将浙江建设成新时代文化高地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明高地,借此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语言学
数智时代湖北方言语义演化研究
曾妮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类型学和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语义地图模型和时间地理学理论,集中探讨斯瓦迪士核心词表中前五个躯体动作动词。书中对语义地图中基元间的蕴涵关系算法进行了优化,辅助构建经典的语义地图,并将蕴涵关系进行地理转置,结合词义的活跃程度,推测词义未来可能的地理走向。本成果引进时间地理学中的相关概念探讨分析方言演变问题,将生命线概念、基本事件类型、制约因素匹配到语言研究中,预测词义未来的演变,寻找各种事件类型在方言演变上的体现,说明不同制约下移民个体方言演变的特点。
敦煌佛经写卷语音研究
李华斌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敦煌佛经音写卷有迻录玄应、可洪音义上的注音,有征引传世文献上的注音,也有抄经人自己所作的注音。总的来看,敦煌佛经写卷上的注音不如传世文献规范,受通语的束缚相对较少,更能反映语音的实际变化。本书全面描述敦煌写卷佛经音的状况,分析其注音形式、功能等,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对它作了续校勘,并考证了它的来源,在考证的基础上,将它分为三类,并一一对其进行语音分析,发现佛经音的主体仍是沿袭汉唐以来的读书音系,但反映时音、方音、古音、民族语音、文化语音的现象较多,其中的方音现象与今西北方言关系密切。总之,它们在中古音、方言史等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民族学
依法治藏:理论与实践
高大洪 著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章论述,融合法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藏学等学科理论,采用多学科、多领域联合攻关的形式开展研究,描摹了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梳理了西藏实施法律制度的变迁以及依法治藏历史进程,总结了依法治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西藏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民族学的转型发展
中国民族学学会 编
王延中 主编
张继焦 祁进玉 副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传统文化、凝练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思想领域的“中国化”,构建人文社科领域的中国话语等,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国人文社科学者的使命。本书以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收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学者关于民族学转型发展方面的文章共计20篇,以期从学术角度助力民族学学科发展。
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
谢霄男 唐元松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问题,剖析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开拓进程的根基意义与作用机理,进而指引我们在现实实践中更加主动自觉地挖掘优秀传统价值观资源,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明代心学研究:白沙学、甘泉学与阳明学
黄明同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开篇明确提出了“心学非理学”,否定学界一直以来所称的“宋明理学”的说法,阐述了宋代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同明代心学在学理取向与社会效应上二者截然不同;并以明代社会改革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为背景,系统地梳理了明代心学流派中颇具影响的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以及三学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明代心学的历史地位,揭示了明代心学作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社会功能,及其理论创新对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与弘扬。总而言之,本书给明代思想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值得学界重视。
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功夫诠释
彭战果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儒家内在超越概念,提出了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
国家与心性:牟宗三政治哲学批判
陈迎年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薄”,卑之无甚高论,却是“实说”。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厚”,却是“虚说”。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自下而上”的牟宗三从经济问题开始。“经济组织是其他方面的托命线”,由此“托命线”,牟宗三强调“私有财产是人格尊严的一道防线”,而能够沟通康德、黑格尔的法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自由实践,让共和国的强制力成为绝对命令,同时避免那种道德悲剧,也即崇高的道德以其神圣尊严的外衣替代了法律的位置,掩藏了对民生的冷漠。本书强调,心性是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够缓慢而坚定地朝向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文明行进的文化基石,牟宗三政治哲学有再奠基之功,以现代国家为传统心性奠立理性根基。
哲学指津
仲辉 著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人文主义的视野下探讨如下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教育与哲学学习的境遇及本质,为什么哲学要使用概念和命题的方式来开展论证,人的知识的界限在哪里,哲学探索精神主题的要义是什么,如何达到智慧,以及爱是什么。本书主要篇章分为三讲,分别是:第一讲,哲学的教与学;第二讲,关于智慧;第三讲,爱是什么。系根据哲学(philosophy)之本义“爱-智慧”的内涵拆分而来。
作者根据多年研究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经验,把理性、精神与智慧的要义逐层分解出来,举重若轻地、言简意赅地让读者明白哲学中的这些事情与主体追求的能力密不可分。托马斯·曼曾论证歌德与托尔斯泰是人类文明史上杰出的人文主义的引领者。本书作者也在歌德与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名著小说中解析出了关于智慧与爱的主题性见解,有机地融入到写作中。
哲学与文学的互证是作者写作的特色,在本书中,关于哲学教与学的问题还融合性地引证了我国古代典籍《学记》、《论语》、《乐育堂语录》等核心思想。总之,贯通多年之所学和教学经验,旨在为读者通往哲学之路奠定较为原初和基础性的学习意识。本书内容分作三讲,但每一讲每一小节之间都是一气贯通的,会让人有阅读的呼吸之感,也会有聆听大学课堂的临场感。
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
王振存 等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该书提出,中国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性、中国风格的教育学,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学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样态包含自身的学科定位、价值取向、基本内涵、关键特征等。中国教育学面临着学科自觉性、自主性、原创性不足,基本理论研究薄弱、学科成果转化乏力、世界话语权有待提升等事关学科性、中国性、世界性的问题。为此,要加强中国教育学构建策略研究,以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中国教育学发展方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品性,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优化中国教育学基本架构,以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中国教育学理论创生,以数字技术助推中国教育学范式创新,最终使中国教育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贡献人类文明的智慧力量。
劳动教育评论
(第12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主编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主办的教育类学术集刊《劳动教育评论》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弘扬劳动精神,繁荣劳动教育科学研究,构建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劳动教育评论》以劳动教育政策解读、劳动教育理论前沿、劳动教育思想研究、劳动教育案例分析、国际劳动教育比较、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以及劳动教育相关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
甲骨文
塑造宋代历史
[美]蔡涵墨(Charles Hartman) 著
刘云军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书残存至今的主要史料,这些史料构成了我们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国的基础。通过分析其中作为宋朝政治话语产物的叙事,蔡涵墨全面介绍了这些文本以及围绕其编纂的政治环境。他从这些史料中提炼出“宋代历史的宏寓”,并认为这些史料里嵌入的叙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国理念与宋朝廷偏向于技术官僚治国模式之间的张力。这种对历史编纂和知识生产过程的描述,阐明了官方历史书写与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意义深远。
古埃及史(第一卷):从最早的农夫到大金字塔
[英]约翰·罗默(John Romer) 著
付强 译
2024年11月出版
内容简介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一卷大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法尤姆湖边农夫聚落的出现,以精美陶器闻名的涅伽达文化形成,到尼罗河谷农耕文化的稳定发展,再到法老以及法老王国的诞生,及至古埃及王国日益繁荣,社会和政治制度走向成熟,最终大金字塔的建造得以实现等内容。罗默基于考古发掘的海量证据,摆脱偏重于经济或进化论视角的叙述,还原了古埃及先民们最终是如何打造出法老王国、创造出古埃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建造出宏伟壮观的金字塔的,为我们展现了公元前5000年至前2550年古埃及生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图景。他向我们证明,古埃及既是一个建立在物资供给体系上的国家,也是一个囊括生者与死者的国家。
两个世界的英雄:革命年代的拉法耶特
[美]麦克·邓肯(Mike Duncan) 著
黎英亮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革命的历史舞台上,拉法耶特侯爵从来不是配角。身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拉法耶特在50多年间辗转于大西洋两岸,为自由、权利和平等而战。从满腔热血的青年到从容谨慎的老人,虽几经沉浮,但他一直是新大陆和旧大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既如此,一部多么厚重的作品才能说尽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生?
在此前绝大多数相关传记中,拉法耶特侯爵的一生被自然而然地分割成青年和老年、新大陆和旧大陆革命等阶段,而每部作品只局限于其中某个时期。美国历史学家、著名播客主持人麦克·邓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览拉法耶特本人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书信集、传记和回忆录等,力求还原拉法耶特革命事业的始末,决心为读者完整呈现出这位“两个世界的英雄”追求理想与荣耀的一生。
《源氏物语》的美学世界
[美]梅丽莎・麦考密克(Melissa McCormick)著
顾姗姗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集不仅反映了中世日本统治阶层(包括贵族和武士)对《源氏物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也体现了以土佐光信为代表的中世绘画艺术家对传统宫廷艺术的继承与绘画技法的创新。
钻研日本美术文化的哈佛大学教授梅丽莎·麦考密克充分研究了现藏于哈佛艺术博物馆的这部书画集,首次将其全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并结合《源氏物语》的文本和中世日本美术传统,为每帖书画作品配上精辟分析,让读者能够进入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源氏物语》美学世界。
心灵的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不安的一生
[英]克莱尔·卡莱尔(Clare Carlisle) 著
马睿 译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富有激情,也最难以理解的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丹麦黄金时代,一生笔耕不辍,用极为流畅的文字撰写了大量反思基督教精神,分析爱与苦难、勇气与忧惧的作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思考生命本身,强调“单个的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在性”。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在追问那个关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世上做一个人。
英国哲学家和传记作家克莱尔·卡莱尔这部充满新意、令人感动的传记,尽可能地从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视角描绘了他非凡的一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基督教世界的苏格拉底”的生活——如他所说,在这向前活的生命中,我们却只能向后去理解它。
索·恩
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美]奥斯丁·迪恩(Austin Dean) 著
葛宇亮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则是使用白银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银锭均可流通,每一笔交易都成了一次“智慧的较量”。中国应如何改革其货币体系?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提出了各种方案。
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其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都为了各自利益,企图主导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对此,作者有力地指出,世界历史上白银时代的终结是列强在东亚的利益竞逐和中国不同时期国家构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寸
猫走过的近现代:从妖怪到家人
[日]真边将之 著
袁甲幸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从传说的猫妖,到身负重任的“驱鼠大将”,再到家庭中的“喵星人”,猫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是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
猫的近现代,是猫终于成为猫的时代。人们不再心怀畏惧,将猫视为妖怪或神明,也不再用忠义等道德准则去评判它们。然而近代化又让人们以“是否有用”去衡量它们,大肆饲养与大肆捕杀反复上演。直到20世纪中后期,猫终于开始以自身的形象成为人们刻画、消费的对象,“猫热潮”到来。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的空洞化,凸显了猫在陪伴方面的无可取代,猫成为家庭一员。
猫的近现代,是近现代社会的延伸。猫的幸福只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也同样如此。
思想会
文明的追求:现代英国的礼仪与文化探源
[英]基思·托马斯(Keith Thomas)著
戴雷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探究现代英国的礼仪与文化起源,向我们展示近代早期人们特别是英国人如何通过言语和举止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展自己特有的礼仪与文明,指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早期起源,并追溯新的文明形式的发展过程。
作者对文明有独到的见解,用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轶事引证自己的观点。该书有助于我们改变以往对礼仪与文明的刻板印象。
九色鹿
松漠跋涉:辽金史学步
邱靖嘉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靖嘉的论文集,选录作者自北大求学以来从事辽金史研究的若干篇论文、札记、书评以及追忆刘浦江教授的纪念文章共计24篇,分为四编。各编主题为:辽金皇位继承研究,辽金政治、制度与军事探研,纪念刘浦江老师,札记书评。
启微
开瓶过去:探寻葡萄酒、啤酒和其他酒的旅程
[美]帕特里克·E.麦戈文(Patrick E. McGovern) 著
宿凯 译
2025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一次环游世界的数千年之旅中,本书讲述了人类对饮料的独创性。随着考古、化学、艺术和文本的线索,美国考古学家帕特里克·E. 麦戈文(Patrick E. McGovern)是古代酒精饮料研究的专家,他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类如何跨文化创造和享用发酵饮料的最新情况。一路上,他探索了一个关于这种酒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整体作用的挑衅性假设。例如,我们发现,现代世界的谷类主食很可能是驯化的,因为它们具有制造大量酒精饮料的潜力。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的美味米酒,美洲的玉米啤酒,以及非洲的小米和高粱饮料。人类还学会了如何从蜂蜜和葡萄酒中,从各种外来水果中,甚至从新世界的可可(巧克力)水果的甜果肉中,制作蜂蜜酒。事实证明,无论是精神改变、医学、宗教象征、社会润滑剂还是艺术灵感,饮料不仅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可能是人类状况本身的基础。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孙青 著
2024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微信公众号“社科文献”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