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

学术   2025-01-15 19:59   北京  

点击封面,订购期刊


目录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施爱东(5)

在主体性、原创性追求中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知识体系

谭好哲(1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捷克的传播与接受

——以布拉格汉学派为中心

刘 云(26)

“背德主义”:当代英美文艺伦理价值观中的“异质性”立场及其批判

韩存远(37)


图谱之学与文学批评

吴承学(46)

论唐人常朝诗中的入朝礼制及朝班情怀

傅绍良(58)

东亚汉籍抄物与古代文学研究

——苏轼诗日本古注本《翰苑遗芳》的文献文化史考察

卞东波(67)

王九思“易习”、谪官及其与李东阳之关系

——“前七子复古派”原发性问题再考察

孙学堂(78)


不堪纪念的追怀

——重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

王培元(88)

沈从文《长河》中“湘西世界”建构的云南路径

李直飞(98)

梁启超的情感取向与传记实践的互动

——兼论对鲁迅文体选择的影响

孙士棋(107)

勃洛克的《十二个》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诗歌

吴丹鸿(118)

爱以成人

——穆旦《诗八首》与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对话

汪云霞(128)


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及其文化价值

李伟昉(138)

“美学”译名释

李庆本(149)

观看,亦是盲目

——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视觉观念的考察

胡 敏(161)

组合与生成:文学机器的谱系及其诗学意义

聂春华(171)


赵树理的文类选择:从新文学到民间文艺

张 霖(182)

新时代“革命史诗”小说话语新建构

——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吴 昊(194)

“超越境界”的发现与建构:21世纪新诗对“境界”传统的当代转化

罗小凤(205)

“听—讲故事”叙述与“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孙桂荣(215)


编后记   224


摘要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施爱东


内容提要 “讲好中国故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会议反复提及的文化命题,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必然是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基础,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的。故事讲得好不好,不仅要看它是否具有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更要看它是否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认识。好故事必须传递正能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色,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文学艺术天然地具有民族性,民族化的语言表达和民间文艺是民族性最重要的标志,民族性滋养着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反过来又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民族性。讲好中国故事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打破语言壁垒,消释文化隔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 文艺导向;文艺价值观;文艺时代性;文艺民族性;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在主体性、原创性追求中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知识体系

谭好哲

内容提要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关键在于实现体系构建的主体性、原创性。主体性的显在形态为个人主体性,而更为重要的是隐匿其后的社会主体性、对象主体性。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的社会主体性从根本上体现为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性观念的理论确认,对象主体性则体现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客观社会内容与时代需求在话语建构中的自我显现。由对象主体性的确立事实上也就决定了原创性不仅要求研究者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主体性立场,更根本的是实现对中国原创性实践与经验的理论表达。“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是构建中国自主文艺理论知识体系应该遵循的思路。

关键词 文艺理论;知识体系;中国自主;主体性;原创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捷克的传播与接受

——以布拉格汉学派为中心

刘 云


内容提要 以普实克为代表的布拉格汉学派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率先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翻译和阐释。普实克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坚持历史实证主义和“中国本位”立场,从《讲话》及延安文艺诞生的社会现实语境出发,分析并肯定了《讲话》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实践品格的强调。普实克与米列娜还强调了延安文艺对中国古代民间通俗文艺传统的批判性传承,包括文学语言、文学结构与现实主义倾向等方面,体现了布拉格汉学派的结构主义功能观、整体观,文艺的人民性、大众化立场,以及现实主义审美倾向。尽管不乏误判,但布拉格汉学派对《讲话》的阐释、对延安文艺作品的发掘和分析仍具有先导性和深刻性,对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布拉格汉学派;人民文艺;民间传统;现实主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背德主义”:当代英美文艺伦理价值观中的“异质性”立场及其批判

韩存远

内容提要 作为当代英美文艺伦理价值观中的“异质性”立场,“背德主义”宣称艺术品可因道德缺陷而获致审美赞誉。相关论证的进路有二,或考量认知扩张和情感突破等艺术效果,或基于审美优长与道德缺陷在艺术品中共生共荣的本体规律。“反理论”立场则以让步的姿态校正了“背德主义”的核心构造,既为其规避了独断论的风险,又强化了其理论边界。“背德主义”固然不乏创见和潜质,却未及完善。它错置了审美价值生成的因果性,夸大了伦理价值的可靠性,在“背德艺术”的衡量标准上流于含混。这些理论症结无不干扰了它在伦理批评中的现实效力。


关键词 “背德主义”;审美价值;伦理价值;文艺伦理;伦理批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图谱之学与文学批评

吴承学


内容提要 图谱是中国古代认识事物、记录历史、表达思想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图的应用是知识的视觉化,谱的应用是知识的要素化,二者构成古人撰作图谱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演化出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图谱之学”。图谱之学具有普适性,它不仅广泛体现在古人的撰述中,也深刻影响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深植在古人理解世界、表达思想与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古代文学批评与图谱之学存在多维度的关联,图谱之学的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形态与批评观念。它们以谱系性、视觉性、简约性的特殊方式,建构中国文章的谱系及源流,辨识艺术之正变、高下,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学批评的特色。

关键词 图谱之学;法式规则;思维方式;文学批评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论唐人常朝诗中的入朝礼制及朝班情怀

傅绍良


内容提要 与《通典》等政书中的规定性文字不同,唐诗中的常朝书写在记载朝官入朝礼制规范的同时,还形象地再现了朝官们早朝中的政治情怀。这种情怀与常朝礼制中的“通籍”和“班序”这两个核心环节有对应关系。“通籍”是进入宫殿的第一步,在这一礼制中,朝官有仕宦的优崇感;“班序”是文武官员朝谒时以官职大小为序的排列,在这一礼制中,朝官会生发多种仕宦联想,并形成特有的朝班情怀。朝班情怀在朝官离开京城后会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唤起和呈现,相较而言,杜甫、白居易、韩偓的朝班情怀抒写最细腻,最具有时代特征。

关键词 唐代常朝;入朝礼制;通籍;朝班;朝班情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亚汉籍抄物与古代文学研究

——苏轼诗日本古注本《翰苑遗芳》的文献文化史考察

卞东波

内容提要 日本中世时期产生了大量解说、注释汉籍的“抄物”,尤以中国诗文类的抄物为多。这些抄物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东亚流传、阐释与接受的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文化史价值。大岳周崇的《翰苑遗芳》是现存最早的苏轼诗抄物,不但可以辑补宋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而且也保存了一些宋代佚籍。大岳对东坡诗的补注、辨正和阐释展现了五山禅林对苏轼研究的成果。大岳援引新传入日本的宋元理学家著作注释东坡诗,体现出五山禅林的知识转向。大岳引用很多宋元时代的韵书、类书、笔记、诗文集、诗话类文献注释东坡诗,多是刚传入日本不久的文献,呈现了当时东亚书籍交流的实景和五山禅僧的阅读世界。

关键词 苏轼;抄物;《翰苑遗芳》;知识转向;书籍交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王九思“易习”、谪官及其与李东阳之关系

——“前七子复古派”原发性问题再考察

孙学堂

内容提要 按照文学史的普遍认识,王九思早年追随李东阳的诗文风格,后来受康海、李梦阳影响而投身复古派,引起了李东阳的不满。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考察王九思的仕宦升沉可知,他贬谪寿州并不冤枉,李开先提出“王九思易习—李东阳蓄怒”之说,是为了掩盖王九思曾受惠于刘瑾党羽的事实。导致王九思命运改变的“易习”,实质是他与李东阳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这一变化发生在正德初,以“康长公行述事件”为集中表现。王九思把这一事件与弘治后期的诗唱和叠合在一起叙述,夸大了康海、李梦阳与李东阳之间的文学矛盾,在“前七子复古派”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刘瑾乱政;王九思;康海;李开先;层累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不堪纪念的追怀

——重读《在酒楼上》和《孤独者》

王培元

内容提要 在鲁迅的小说里,《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具有独特的艺术调性和深邃复杂的精神内涵,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及叙事方式皆卓异不群;实际上其中蕴藏着鲁迅一段鲜为人知的心灵秘史,是他对于范爱农等辛亥革命时期亡友的一次不堪纪念的追怀之旅。在主人公的悲剧性形象及其人格的不同寻常的创造中,鲁迅寄托了自己内心深处长期郁积的最深沉、最复杂与最浓烈的愧疚之感和悲怆之情。

关键词 鲁迅;范爱农;《在酒楼上》;《孤独者》;心灵秘史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沈从文《长河》中“湘西世界”建构的云南路径

李直飞

内容提要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基石。长期以来,“湘西世界”的建构被视为是沈从文从湘西出发,在与北平、上海、青岛等“向东看”的都市体验中对比形成的,但“湘西世界”并非一成不变的,沈从文在抗战时期到达云南,有了“向西看”再次审视“湘西世界”的机会,在其深刻体验云南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富足的云南形象、融入云南方言、人物塑造中存在云南因子等途径将云南元素融入《长河》中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的云南体验确认并强化了“湘西世界”,让“湘西世界”变得广阔而复杂,为确立本质意义上乡土的“常”与“变”提供了一种独属于云南边地的地方路径。

关键词 沈从文;《长河》;“湘西世界”;云南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梁启超的情感取向与传记实践的互动

——兼论对鲁迅文体选择的影响

孙士棋

内容提要 传记的文体特征、生命的呈现方式、历史的感性结构,都与情感及其深层价值观念有关。梁启超丰富的情感及其言说,对于现代传记文体具有深远影响。他所高举的情感主义,既是目睹战后欧洲的直接产物,也是为回应负面评价的自我表白。借由柏格森的生命学说,他得以重新厘定“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情感为他的新民想象提供了内在的支持与动力,并发明为昂扬的抒情传统。从政治到文学、从政治家到文学家,变化的是其书写对象与自我定位,不变的是他利用传记文体介入人生与历史的抒情倾向;受卡莱尔英雄崇拜思潮和梁启超等创作实绩的影响,现代传记呈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不同于梁启超对于“真诚”的追求,鲁迅则偏向“真实”,他们的情感取向及其价值观念,在文体选择上有其对应。

关键词 梁启超;情感;传记;价值观念;鲁迅;文体选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勃洛克的《十二个》与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诗歌

吴丹鸿

内容提要 勃洛克写于十月革命后的长诗《十二个》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中国,无论从翻译还是仿写来看,都出现了富于症候性的“错位”。鲁迅提炼出勃洛克“突进而受伤”的写作伦理,并据此比照《十二个》的效仿者的差距。王独清的《ll DEC·》和钱杏邨的《暴风雨的前夜》代表了早期革命长诗借鉴《十二个》的两种方向,前者开创性地使用了图像拼贴的手法,体现了左翼诗歌形式探索的先锋性;后者强调革命诗歌及时反映政治动向的纪实性。这两类仿作都没有传达出俄语原诗中讽刺的语调,对行动的失败和工人武装的描写失于模糊,呈现了中国早期工农军形象在外来文学典范的影响下隐约萌生的状态。

关键词 勃洛克;《十二个》;革命诗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爱以成人

——穆旦《诗八首》与奥古斯丁《忏悔录》的对话

汪云霞

内容提要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的翘楚,《诗八首》诉说了现代人的爱欲挣扎与生存悖论。奥古斯丁是古代圣徒,《忏悔录》书写了爱的升阶之歌与成人之道。《诗八首》与《忏悔录》中的人性之思与爱欲言说,相互映照,构成一种互文性的共生关系。《诗八首》在自然与文明之间揭示人的残缺性与未完成性,《忏悔录》则从神人关系上确立人的受造性与超越性;《诗八首》确立了爱的身体性、关系性与选择性等现代原则,《忏悔录》则在圣爱与欲爱之间揭示爱的可能性与神圣性。在穆旦那里,爱以成人,爱成为一种信仰;而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爱以成人就是信以成人,信仰就是爱。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奠定了爱之于人的根本性地位。

关键词 穆旦;奥古斯丁;《诗八首》;《忏悔录》;爱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及其文化价值

李伟昉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比较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外文学比较史上一个颇为典型的文化现象。选择性比较与褒贬性评判是比较中常常表现出来的两大共性问题,体现出不同学者之间学术立场及其价值旨趣的差异。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构成了认知自我与他者过程的不同侧面,从一个角度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学者在西方文学参照下,从文学文化层面不断深入认识自己、理性矫正自己,并由崇拜西方到追求平等对话、彰显文化自觉自信的心路历程。它不仅促进了对比较文学之“比较”的学术反思,而且昭示了守德弘道和文化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极富当代价值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剧;莎剧;中西比较;守德弘道;文化互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



“美学”译名释

李庆本

内容提要 汉语“美学”译名的确立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无法表述源自西方的“美学”概念,“美学”一词也不能被视为对“Aesthetics”的误译。“美学”这一译名基本反映了鲍姆加登所赋予它的基本含义。一个学科术语的确立,除了概念表达的正确性之外,还要满足许多条件。“美学”汉语译名的最终确立同时也是历史选择、约定俗成的结果,是和中国美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驱动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美学;翻译;跨文化阐释;学科术语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文艺批评研究院



观看,亦是盲目

——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视觉观念的考察

胡 敏

内容提要 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视觉作为通达真理的理性载体和认知工具而占据理论的中心地位。作为一种视觉缺陷,盲目因此被冠以无知之名,并被驱逐出真理之域。不仅如此,传统理性视觉模型以认知的先验结构抹除了身体视点的局限和盲目,视觉被迫让渡出感知、情感和想象而陷入一种贫乏的境地。梅洛-庞蒂以“超反思”方法确证了作为视觉核心的盲点的重要性,并着力探究以身体为纽带的可见性。德里达接续这一思想,着眼于作为“缺失”的盲目及其不可见性,后者正是凭借素描“事件”从“准—先验”进入经验维度。两者极具互补性的论述将理性视觉恢复为在世界中感知(发生)的经验性视觉。阐明这一视觉认识,有利于理解现象学与解构主义的隐秘联系,也为重思观看经验指明方向。

关键词 视觉;盲目;不可见性;梅洛-庞蒂;德里达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组合与生成:文学机器的谱系及其诗学意义

聂春华

内容提要 文学机器是指辅助或自动生成文学作品的装置或设备。文学机器在西方诗学中有悠长而隐秘的历史,从中世纪拉蒙·卢尔发明组合机器开始,到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兴盛与最终遭遇作者观的兴起而被边缘化,再到20世纪中期法国文学实验小组乌力波复兴卢尔主义,以及卡尔维诺深入阐释机器与作者的矛盾,最后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文学机器的媒介物质性的强烈关注。文学机器的生产机制是机器层面的媒介操作驱动符号组合与语义生成,与普通印刷文学根据语义编排符号和选择媒介的建构过程不同。这种由机器驱动的生产机制决定了文学机器的观念通常是一种边缘性话语,但它本身亦是西方以作者为中心的主流诗学在确立自身的过程中滋生出来的自然产物,因此文学机器的观念深植于西方诗学的话语深处。

关键词 文学机器;组合;生成;诗学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赵树理的文类选择:从新文学到民间文艺

张 霖

内容提要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罕见的、能运用多种文类写作的作家,但研究者很少从文类学角度对其作品的价值进行有效解释。回溯赵树理学生时代的阅读经历、早期诗歌和小说创作,以及成名之初批评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可以发现赵树理的文类意识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文类选择,与郑振铎的世界文学观、民间文学研究方法和朱湘的叙事诗理论有着密切关联。他发现新文学和民间文艺分属不同的文类和交际系统,并借助从新文学到民间文艺的跨文类写作方式实现知识分子与农民读者的沟通。赵树理的文类选择,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种发展路径,也展现了中国文学在本土传统和西洋“正典”之间的艰苦突围。

关键词 赵树理;文类;新文学;民间文艺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时代“革命史诗”小说话语新建构

——以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为例

吴 昊

内容提要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史诗性文学的变体,在“历史事实表现”和“历史话语建构”方面作了诸多创新性探索。小说继承史诗性写作的宏大叙事视野与总体性诉求,又积极地运用互现、回叙等方法,一方面丰富了历史事实,展现了历史复杂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历史话语建构的勇气,借鉴悬疑、谍战等类型小说经验,塑造了新时代背景下“可信、可敬、可爱”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小说对“十七年”革命叙事传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历史叙事传统与先锋性创作经验进行转化、融通与创新,形成了新的讲述方式,为新时代革命历史小说的话语新建构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孙甘露;《千里江山图》;革命史诗;历史话语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超越境界”的发现与建构:21世纪新诗对“境界”传统的当代转化

罗小凤

内容提要 作为中国诗学传统的重要一脉,“境界说”对中国诗歌的持续影响已近两千年,其内涵在不断的再阐释中得以拓展和转化。21世纪以来,一批诗人和学者在重释“境界”时跳脱出既有阐释对“境界”的认知,发现了“超越性”对于“境界”的重要性,并提出“超越境界”的概念,由此开拓出“境界”的新内涵。诗人们还从诗人素养、诗歌内容、诗歌形式等方面阐述和建构“超越境界”,构成对“境界”传统的当代转化,这有利于纠偏当下诗歌发展的各种弊病,对当下及未来诗歌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与镜鉴价值。

关键词 超越境界;新诗;境界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听—讲故事”叙述与“十七年”短篇小说的形式意蕴

孙桂荣

内容提要 “听—讲故事”叙述是指文本中出现“听—讲故事”情节的“叙中叙”分层(套层)叙述,其在“十七年”短篇小说中近乎模式化地发展,在真实、方便、顺应民众、文体免责四个层面上体现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并以多级叙述人的叠加呼应、叙述语言的简单明晰、文本内外“一体化”氛围的营构等呈现了叙述声音的单一与笃定。“十七年”时期文学公共性、社会性的增强在“听—讲故事”叙述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其大量出现也彰显了“十七年”作家以写实性文体技法直接烛照现实世界的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古代小说的文体传统,与现代“元叙述”技法有着复杂的联系纠结。考察“听—讲故事”叙述模式可以深化对“十七年”短篇小说文体形态的理解,并以此透视叙述分层的古今传承嬗变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 “听—讲故事”叙述;叙述分层;“十七年”;短篇小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后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全会强调,通过文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期特别刊发了施爱东《以人民为中心,讲好中国故事》和谭好哲《在主体性、原创性追求中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理论知识体系》两篇文章。

施爱东聚焦“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文学艺术应反映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求。他主张,文学创作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展现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与深刻变革。这一理念突出了民间文学作为创作源泉的独特价值,提出通过中国化叙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强调文化自信的实现离不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作者认为,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动力。谭好哲则以文艺理论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为切入点,探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他指出,文艺理论研究必须扎根中国实践,以回应现实需求为宗旨,在研究方法和学科建构中强化中国性。他提出人民主体性与研究对象主体性的统一性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的关键,呼吁通过知识体系的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述有助于明确理论建构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吴承学的《图谱之学与文学批评》探讨了图谱之学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独特价值。他指出,图谱结合“图”的直观性与“谱”的条理性,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认知范式,推动了诗律图谱、作家名录、句图等批评形态的形成。图谱之学在建构文学价值序列与传承谱系中展现了实践性与独创性。这一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学术底蕴,表明图谱之学作为理论工具,具有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深远启示,为新时代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思路。

王培元在《不堪纪念的追怀》中细致解读了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和《孤独者》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价值,认为这两篇小说可视为鲁迅追怀亡友范爱农的“姊妹篇”。文章分析了鲁迅对亡友之死的叙述,揭示了内心的矛盾与负疚。作者指出,鲁迅通过文学表达对人生困境和理想破灭的思考,其负疚感转化为对知识分子命运与社会压迫的深刻批判。通过双重叙述视角、象征性意象以及对荒诞场景的描写,鲁迅的小说成为其个人心灵史与社会历史的交汇点,展现出对人性困境的深刻反思。

李伟昉的《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及其文化价值》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与西方戏剧比较研究的历程,探讨其学术意义与文化价值。他指出,这一比较贯穿了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的百年对话,从五四时期对传统戏剧的批判到当代平行研究,展现了中国学者从模仿西方到追求平等对话的文化自觉历程。文章强调,应超越简单的高低优劣评判,重视文化差异的互补性,通过比较研究推动文化互鉴。

张霖的《赵树理的文类选择:从新文学到民间文艺》聚焦赵树理创作中的文类意识,分析其通过跨文类写作融合新文学与民间文艺的独特贡献。作者认为,赵树理突破了精英与大众、地方与世界的界限,促进了文学的通俗化创新。他的文类选择不仅打破了“新”与“旧”的对立,为中国文学在本土传统与西方“正典”之间的突破提供了新路径,还通过平易的风格和鲜活的叙事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农民读者的沟通,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本期文章从文化自信的构建到知识体系的创新,再到实践路径的探索,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着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持。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学评论”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