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网址:zzxyj.ajcass.com
1985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唯一的政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是第一批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期刊。该刊栏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哲学、行政管理学和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西方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研究重要成果推介等栏目。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政治学研究的历史视角
孙 晓 春
内容提要:历史研究的专门化是历史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向,政治学领域的历史研究,是在政治学基本理论的规范下进行的,通过历史研究,人们对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有了深刻的理解。政治学领域的历史研究在本质上属于事实的判断,以历史为视角的政治学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的政治生活所以如此的原因。历史研究的天然局限是不具有理论发现和理论建构的功能。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不应该回归历史,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不能回归历史。
关键词:政治学 历史研究 回归历史 历史政治学
作者:孙晓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25)
中西方文明观的差异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
高程 董青青
内容提要:中美博弈加剧和由此引发的中西方文明碰撞使得文明的国际话语权竞争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关切焦点。本文从中美博弈的视角探析文明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及更深层次的中西方文明观的差异,并对如何通过推广全球文明倡议扩展中华文明影响力进行探索性研究。中国主张以交流互鉴方式在文明间寻求交集,通过融合文明差异性的路径,实现国家间互利共赢和不同文明共同发展。这与基督教“一元中心论”和二元对立逻辑下以排他性、强迫性方式扩张所谓“普世价值”,致使大国间负和博弈和文明冲突的西方文明观在哲学基础、推行路径和效用导向上具有明显差异。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与实践是中国对外提升文明的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点,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自立大国,承载着为世界文明多元性博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责任,可以通过差异化扩展文明影响力的路径,使全球文明倡议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处理文明间关系的国际规范,以实现世界多元文明的共生共荣与平等对话。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 全球文明倡议 中西方文明差异 世界文明互鉴 大国竞争
作者:高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北京市,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北京市,100007);董青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北京市,102488)
“王朝周期率”的现代审视
彭 新 武
内容提要:“王朝周期率”这一历史问题的真正症结,不仅在于如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在于破解“王道恒常”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如何得以持续传递。现时代,冲决传统专制体制罗网的关键,在于走出视“民”为工具的传统“固本”思维,确立“人民主体”的价值定位,真正把人的解放和权利保障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进而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施政模式。当然,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有正确的作为。只有通过民主政治推动社会系统的变革,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持续提升社会的开放度和自组织能力,才是走出“历史周期率”的根本所在。进一步讲,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不能对人类的智识和行为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我们还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断探索进入未来的方式。
关键词:王道恒常 人民主体 自我革命 自组织能力
作者:彭新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市,100872)
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分配之道:
基于共同体意识和政道思维的新解读
陈 慧 荣
内容提要: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之道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源问题”:第一,分配在怎样的共同体内发生和讨论;第二,在界定的共同体内,分配如何服务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围绕这两个“基源问题”,本文从共同体意识和政道思维两个视角重新解读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分配观。“共同体意识”关系到建设一个怎样的政治共同体,界定了分配共同体的边界以及各个共同体的主次关系。“政道思维”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治国理政的目标和方式,塑造了分配的方向和策略。儒家、法家和道家分别秉持“均平分配观”“强国分配观”和“无为分配观”。儒家笃信共同体多元化,倡导“等差有序、仁和中让”的礼治秩序,因而主张国家汲取有度,不与民争利,财富按照身份等级分配,贫富差距要适度。法家秉持大共同体本位和王权主导的强国论,青睐强力汲取与控制的治国模式,因此主张强国弱民,君主掌控分配权,抑制兼并,打击权臣豪强。道家坚守小共同体本位和无为而治,所以认为财富分配要遵从天道,任自然,不干预。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分配观既有交锋,也有融合。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 政道思维 财富分配 儒家 法家 道家
作者:陈慧荣,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市,200030)
“两个结合”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
文化领导权的原创性建构
黄罡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由此促成了对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全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的根本保证与显著特征在于党的领导,这一逻辑关联将“两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落实到了新时代何以不断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构的理路中。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建构,一方面遵循唯物史观,通过“第一个结合”在历史实践中创新发展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经典建构范式;另一方面则在“第二个结合”指引下,从文化治理的新向度出发,彰显出新时代党的文化领导权立足当下、继承过去、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建构,以及基于主导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可持续再生机能。
关键词:“两个结合” 党的文化领导权 原创性建构
作者:黄罡,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006)
中国特色党政合署办公的历史演进、
属性定位及运作机理
王立峰 孙文飞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特色党政机构组织形态,党政合署办公具有内生性,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的党政体制。中国党政合署办公改革的实践探索已经从纪检监察领域拓展至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信访工作等领域,从而完成时代赋予的特定任务。不同时期党政合署办公都承担着特定的时代任务。新时代以来,党政合署办公进入全面深化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的常量,其属性特征具有明显的党政复合性,主要表现在组织、权力和角色三个方面。超越机构改革工具论是深化党政合署办公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从机构运作层面来看,党政合署机构融合了党政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机理。随着各地积极推进和落实党政合署办公改革,中国特色党政合署办公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党政合署办公 党的领导 党政关系 双向赋能
作者:王立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12);孙文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207)
国家能力研究的学术谱系
——秩序主义与繁荣主义传统及其延展
吕普生 贾宸
内容提要:国家能力强弱事关公民权利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如何准确理解国家能力的深层内涵、推动国家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国家理论研究和国家治理实践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提供了观察国家能力的多维视角,但未能超越国家能力理论建构中的片面化、离散化局限。本文通过追踪国家能力研究进展,旨在呈现一个涵盖秩序主义和繁荣主义两种研究脉络的国家能力学术谱系。两种研究脉络围绕国家能力的构成要素、塑造国家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及国家能力的现实影响等国家能力研究的基本问题做出了差异化解释。立足中国语境推进国家能力建设,需要从学理层面超越“离散化”和“事后评估”的国家能力观,发掘塑造国家能力的中观和微观因素;在实践层面准确定位国家能力的发展阶段,揭示国家能力的塑造机制。对国家能力研究谱系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推动国家能力研究走出理论化困境,为我国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石。
关键词:国家能力 秩序主义 繁荣主义 中国经验
作者:吕普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市,100871);贾宸,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
危机情境中公共服务供需正义转换研究
史军
内容提要:危机情境中公共服务供需适配是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基于人的不同需求层次,现代国家建构起生命安全、生存资料、生活资源、发展机会叠加累积的公共服务层级结构,形成了总体供给与分散自取的散点式公共服务运作体制,进而塑造出秩序、正义、自由层级递进的公共价值位阶体系。陷入危机情境中,人的境况突变导致即时性需求迅速下沉集中到生命安全和生存资料层面并达到峰值,造成公共服务资源严重挤兑,诱发生存竞争和价值下跌。为此,应当确立“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让渡于“紧迫急需优先”(危机遭受者的最紧迫需求优先)的正义观,力促紧迫急需得到优先回应,缓解基础性公共服务供需矛盾,避免公共伦理道德急速恶化引发系统性危机。因此,亟待构建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组成的协同联动供给网络,合力将紧迫性公共服务快速精准送达具体的需求点位,提升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关键词:危机情境 需求下沉 正义转换 公共服务 公共价值位阶
作者:史军,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省贵阳市,550025)
一体化治理:过程管理视角下的基层形式主义
——基于乡村振兴地方实践偏差的分析
桂华
内容提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形式主义除了源于乡村“制度—组织”变化之外,还与“三农”工作实质内容变化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构成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基于乡村振兴所展开的基层治理活动,具有强规划性、强规范性和强考核性特征。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家不断强化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重塑政府层级关系和乡村组织运转逻辑,进而推动乡村治理走向一体化。自上而下的高强度“过程管理”,解决了政策实施中的“一放就乱”问题,在促进乡村治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也诱发了形式主义问题。以乡村振兴实践偏差为表征的基层形式主义,反映出乡村一体化治理的不足之处。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应当兼顾自下而上的维度,推进乡村振兴并破解基层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构建国家自上而下管理与基层动员相融合局面,实现乡村工作内容与乡村工作方式的有机匹配。
关键词:一体化治理 过程管理 乡村振兴地方实践 基层形式主义
作者:桂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2)
“寓治理于科层”:基层迎检的一个解释框架
崔晶
内容提要:基层迎检是中国国家治理中一种独特而有趣的现象,迎检行为的变迁能够为理解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U村17年迎检历程的纵向案例分析,揭示了基层迎检如何从对督察的被动应对环节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化的主动治理形式。基层迎检在“代表市县形象”“效仿科层组织”“主动吸引检查”“配合迎检展演”四种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督察-迎检与基层治理的兼容与互构,并在“代入日常”和“为村发展”机制的最终作用下促成基层迎检行为制度化。在这一过程中,治理逻辑与科层逻辑实现了相互渗透与转化。由此,上级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在迎检中逐渐达成某种治理默契,形成一种未曾预期的“寓治理于科层”的治理方式。作为对科层制治理困境的回应,这种治理方式隐藏在督察-迎检过程背后,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基层迎检 科层逻辑 政策执行 基层治理
作者:崔晶,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市,100081)
动员型分配、“找回群众”与超越基层治理内卷化
陈文琼 刘建平
内容提要:从学界对基层治理的研究来看,后税费时期以来,基层依次经历了以悬浮型政权和分配型政权为特征的两个不同阶段,两个阶段都深受群众缺位的困扰;如何“找回群众”,在一些地区基层行政空转、治理内卷化、监督失灵的背景下,成为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挑战。在田野调查和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首先,在以分配型政权为特征的基层治理背景下,改造乡村的项目资源进村主要有包办型分配和动员型分配两种方式;其次,在降低交易成本、减轻农民负担的双重限制下,包办型分配成为主流,也由此带来了项目供给低效、多主体负债和基层治理内卷化等后果;最后,动员型分配方式将动员作为自上而下配套项目资金的前提,在动员过程中实现了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重塑和村庄协商型民主机制的构建,真正实现了农民诉求与项目资源的有机对接,为超越基层治理内卷化提供了实现路径。
关键词:基层治理 资源下乡 包办型分配 动员型分配 “找回群众”
作者:陈文琼,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83);刘建平,湖北大学(湖北省武汉市,430062)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城市基层
党组织与党员关系研究
宋 道 雷
内容提要:党组织与党员关系在政党研究领域是重要议题,这对集先锋队性质和大规模党员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来讲,更是如此。既有研究对党组织与普通党员关系与互动机制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对“社区党员醉驾开除党籍案”的长期跟踪,从实然层面分析了城市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党组织与党员关系及其互动不仅受到自身组织结构的制约,还受到制度环境的规范。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建模式“双轨制”、作为行动者的社区党员的干群区分标准,是影响城市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关系的主要机制。党建资源和党的组织建设还需进一步向基层下沉,以增强党组织对广大普通党员的领导力、组织力和约束力。
关键词:党组织 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 城市基层 社区
作者:宋道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200433)
国家转型的革命逻辑: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起源
谢岳 程艺萌
内容提要:现代国家(即民族国家)的诞生依赖于近代西欧特定的社会条件,并且经历了从民族建设到政权建设的历史过程。这种特定的初始条件与历史次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欧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历史经验表明,那些促进西欧国家转型的因素不仅没有为西欧之外的社会带来国家现代化,而且还造成了普遍的政治衰朽与国家失败。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本文集中阐释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从一个弱国家走向一个强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克服了国家转型不利的初始条件,逆转了历史次序给现代国家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国家建设的伟大奇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与完善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议行合一的国家机构,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社会革命 国家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建设 民族建设
作者:谢岳,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18);程艺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123)
编辑:小乐
审核: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