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原创性贡献
陈学明(第8期)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田鹏颖 张小鹏(第3期)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张 涛 李均超(第3期)
以刑事辩护八大学说助推法治现代化
冀祥德(第4期)
本、源、根、魂: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楚向红(第8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的自然与文化人类学分析
李 辉(第4期)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陈立鹏 姜艳娜(第7期)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实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谭祖谊 李 蓉(第6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精神生产”概念考辨
梅 岚(第6期)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
科研绩效拨款制度视角下国家科研评价体系研究
蒋 颖(第12期)
专论:学术与思想
论何晏、王弼的“贵无”思想
梁满仓(第1期)
唐君毅对戴震以训诂释“理”之回应
蔡家和(第1期)
政治对学术的挟持:北美“新清史”等研究中的“拉铁摩尔基因”试探
钟 焓(第2期)
AI换脸行为刑法规制的纠偏:法益与罪数的双重路径
刘艳红 姜文智(第5期)
宋代对海潮的认识与利用
鲁西奇(第6期)
论宪法效力在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性建构作用
莫纪宏(第7期)
从年号谶看东晋至隋政治文化的一个侧面
吕宗力(第11期)
秦汉史研究
秦汉公文书传达的“报”“重”“追”制
——以里耶秦简三枚洞庭郡守礼书简为中心
杨振红(第3期)
秦汉“徭”制补说
齐继伟(第3期)
西汉哀帝名田制内容阐释及其性质讨论
刘玉峰(第7期)
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转折辨疑
安子毓(第7期)
悬泉汉简所见汉代车马“被具”考
袁延胜 李静仪(第12期)
八辟、八议之间:汉代先请制的性质、作用与流变
苑 苑(第12期)
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
数据主权规则博弈的中国进路
隽 薪(第6期)
论数据爬虫行为中的占有保护
——兼论对《数据二十条》中持有权的解释
杨 力(第6期)
平台资本二重性:基于马克思资本二重性理论的探讨
张 开(第7期)
理解数据资本的四重逻辑
顾梦佳(第7期)
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视野下必需设施理论之高度审慎适用
孟雁北(第11期)
计算型反垄断:数智化时代的监管挑战与转型
王佳佳(第11期)
冷门绝学研究
文字之外
——对简牍物质性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郭伟涛(第11期)
高等教育研究
学位授予行为的司法审查:性质、范围与强度
——基于“柴丽杰案”的学术自治反思
湛中乐 宋依璠(第9期)
高校教育惩戒关系的内部化倾向及其矫正
伏创宇(第9期)
大学生志愿服务场域及其育人功能
张网成(第10期)
国内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学术图景、热点演进及未来展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
洪晓楠 翟思羽(第10期)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研究
周文斌 郭为群 高子平(第11期)
热点话题论坛
数字善治与数字方法
——“数字技术、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圆桌论坛
任孟山等(第3期)
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方向、模式及建议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圆桌论坛嘉宾观点
刘青等(第12期)
计算社会科学与现代治理
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金融资源错配吗?
张菀洺 代 伟(第2期)
风险倾向、投资经验与中国对外能源投资
王雪婷 王永中(第5期)
新见:传承与发展
赋笔与朱有燉杂剧的新变及启示
刘 竞(第1期)
规则化自治的实践机制和内在逻辑
——基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考察
张丹丹 杨华(第3期)
谭敬昭的删诗行为与“真诗”理想
曾欢玲(第3期)
洗钱罪行为要素与主观要素之规范重构与关系辨正
屈耀伦(第4期)
中国哲学的三重义涵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成因新探
常会营(第4期)
貂蝉之名渊源考
——兼谈中华文化符号的建构
李文学 裴丽丽(第5期)
历史的回声:日本赤军形成、发展及解散的历程辨析
王 炜(第5期)
以多元供给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对G省托育机构及其政府管理部门的实地调研
杜实(第8期)
满洲多长军事民主制遗俗的消亡
李文益(第8期)
无目的的渴望小说: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毛竹(第9期)
母国高管任期对海外中国企业生产自动化决策的影响
蔡华龙 陈 瑛(第9期)
环境约束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
李广子 张孝枫 张 翼(第10期)
论阶层犯罪论体系对控辩对抗关系的影响
邓 超(第10期)
明清时期纠纷化解的民间法依据
李 霞(第11期)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人民监督
陈承新(第11期)
政治领域“东盟方式”的演变机理
孙西辉(第12期)
青年:探索与争鸣
论RCEP框架下知识产权区域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
吴桂德(第1期)
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效应和问题:东部D镇例证
夏柱智(第2期)
行动中的女性:驱除烟雾组织与20世纪60—70年代洛杉矶的空气污染治理
阮晓逖(第2期)
论我国法官惩戒事由的体系性重构
谭中平(第3期)
从防洪排水到蓄泄兼顾:20世纪50年代海河流域治理方略的形成
郭赛飞(第4期)
科学理性抑或回归日常?
智能时代新闻信息与营销信息可区分制度研究
樊 勇(第6期)
间接证据证明标准的检视与修正
——以30件类案不同判案例为样本的分析
杨令一(第8期)
利用网络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异化表征与治理对策
吴贻森(第8期)
从马克思“机器论片段”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生产危机
李沐春(第1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代价值
儒家天下观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蕴及其当代启示
张小锋 余艳红(第1期)
《周易》经传中龙马精神的演变和阐释
孙亚丽(第1期)
中国传统哲学的新诠释
行胜于言
——从“言行之辨”看老子行论
李 健(第5期)
历史演化论的本土资源
——论清代儒学的历史哲学维度
谢 天(第5期)
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
康德论意义与意指
——兼论弗雷格的意义与意指之区分的来源
韩林合(第12期)
因果性:归纳抑或溯因?
——关于“第二类比”的“弱读”“强读”分歧的再思考
钱 捷 吴石兰(第12期)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克 琴(第6期)
趣味理论视域下民间美术的乡村美育价值研究
——基于滇西地区的田野调查
王雪宁 芮法彬(第6期)
环境治理与低碳减排研究
中国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演进历程与提升路径
卢春天 朱 杰(第9期)
碳普惠机制建设与青年碳行为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
齐晓亮 刘宜卓(第9期)
涉外法治的实现路径研究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重视市场的作用
车丕照(第2期)
中国、国际法与发展中国家
何志鹏(第2期)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研究
党内法规体系再访
——兼论一种新的党内法规现象
石春林 柴宝勇(第12期)
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
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
田永坡 李 琪 朱丹雨(第4期)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于晓彤 罗 潇(第4期)
基层治理研究
基层应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机构改革为背景
钟开斌 沈雨晴(第8期)
基层治理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应急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构建
徐 明 陈斯洁(第8期)
医疗社会史研究
景教医学的兴起及其在古代中国的传播
唐晓峰(第1期)
奋进、困顿与坚守:民国时期中医的习医、开业和行医
——以老中医回忆录为中心
马金生(第1期)
近代中国的军事教育与外交决策
“欲为强毅之国民”
——20世纪前期军国民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杨雨青 许颖轩(第9期)
甲申易枢前李鸿章与张佩纶关于越南问题的研判
高 航(第9期)
明代文献的考异与辨实
“蓝玉案”性质新论
秦 博(第10期)
士绅、僧人与平民的三种金鸡桥叙述
——明前期泉州社会的“变”与“不变”
杨园章(第10期)
文学叙事与历史影像
史诗中的王者神话
——《尼伯龙人之歌》与“七年战争”的英雄
张 晖(第2期)
危机年代的中国叙事
——以《中国的一日》为中心的讨论
唐小林(第2期)
现代汉语特征研究
现代汉语词类、词长、词义的数量特征分析
张永伟(第5期)
构词语素“X”对“X而”式双音词词类归属的影响
安美璇 王立军(第5期)
女性主体意识研究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罪感意识与自我救赎
张 莉 杨小慧(第7期)
女性的身体实践与象征资本:基于九价HPV疫苗“接种热”现象的考察
郭 戈 郇建立(第7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
“有诗为证”与“正是”:古代通俗小说韵文话头的体制功能及其演变
叶楚炎(第10期)
装病与佯狂:基于小说知识学视域的考察
井玉贵(第10期)
来源:微信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