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台湾历史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学术   2025-01-22 17:57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期刊


202110月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该刊为台湾历史研究专业学术刊物,登载自古迄今该领域原创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内容涵盖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军事史、两岸关系史、涉外关系史等各个方面,体裁包括专题研究、读史札记、史实考订、史料评介、书评、文评、学术争鸣、学术综述、学术动态等。同时适当刊载有关台湾历史研究的珍稀资料与口述史料。




·唯物史观与台湾史研究·


清代台湾史研究的史观问题

——兼评柯志明新著的“台独”史观

 

李细珠


内容提要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台海两岸学界在台湾史研究中存在着统一史观与“台独”史观的对立。笔者曾针对“台独”史观,提出两岸一体史观。关于清代台湾史研究,不同史观有不同认识。用两岸一体史观指导清代台湾史研究,就是既要把清代台湾历史纳入大一统中国历史绵延不断的演进历程,也要把清代台湾历史纳入台海两岸关系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结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清政府治理开发台湾200余年,使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完成与大陆一体化进程,从而成为大一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台独”史观把清朝政府看作“外来政权”,企图建构所谓台湾“主体性史观”,台湾学者柯志明关于清代台湾史研究的新著就是一个显例。

关键词  清代台湾史  两岸一体史观  柯志明  “台独”史观

作者 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民族史观视域下的日据台湾史研究

——驳“皇民”史观

 

朱时宇


内容提要  战后台湾社会与学界关于日据台湾史的认识有一种“皇民”史观,宣扬所谓“殖民地现代性”,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抹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典型的“台独”史观,其政治用意在于为“台独”制造“历史依据”。用中华民族史观指导日据台湾史研究,有助于从学理上破解“皇民”史观,认清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侵略与掠夺本性,正确复原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历史事实,完整地构建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历史场景,推动台湾史“三大体系”建设。

关键词  中华民族史观  日据台湾史  “殖民地现代性”  “皇民”史观

作者  朱时宇,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专题论文·


郑成功与两岸妈祖信仰谱系建构

 

游红霞


内容提要  妈祖信仰在千余年的传承与传播中呈现出鲜明的谱系性特征,由大陆与台湾组成的两岸妈祖信仰谱系是整个妈祖信仰谱系网络的子系统,因大陆移民“携”妈祖入台而逐步形成。郑成功及其文化元素形成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首先,郑成功作为推动妈祖信仰入台及在地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重要建构主体;其次,在后郑成功时代,郑成功的文化元素与妈祖信仰相互交织,促进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知识生产。郑成功及其文化元素对两岸妈祖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具有突出的认同意义,有助于凝聚两岸同胞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注入精神力量。

关键词  郑成功  两岸妈祖信仰谱系  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作者  游红霞,温州大学华侨学院瓯江特聘教授


清代闽台正口对渡制度考论

——兼驳清朝前期“消极治台”说

 

廖敏淑


内容提要  向来研究台湾史的学者多半将清代闽台之间的正口对渡政策视为清朝对台消极治理态度的证据,或是作为清朝受明朝海禁政策影响,而对出海活动抱持严格管制态度的例证,但若对照清朝对出洋及海上贸易的管理制度,则会发现闽台正口对渡,其实不过是清朝正常的海关出海管理措施,不能用以证明清朝消极治台。本文通过梳理“正口”“对渡”的字义,深入分析正口对渡制度的历史渊源、制度背景及其实际运作情况,得出闽台正口对渡制度是清代特有、并非沿袭明朝的结论,而清朝治理台湾的态度与其他行省制下的地方几乎相同,因此也谈不上“消极治台”。

关键词  正口对渡  清朝治台  海关  厦门  鹿耳门

作者  廖敏淑,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青年论坛·


田健治郎的台湾地方制度改革与“内地延长主义”探析

 

洪思音


内容提要  1920年,田健治郎将日本的地方制度引入台湾,推行地方制度改革。台湾总督府设置不具备“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公共团体,以“地方自治”的名义增加地方官自主征税与处理地方事务之权,便利殖民统治开展。在地方制度落实过程中,台湾总督府贯彻差别统治,不仅设置“郡”级地方行政机关,限制台湾汉人参与“地方自治”的权利,对台湾少数民族更完全剥夺其参与“地方自治”的权利。通过官选街庄长、设立地方协议会,台湾总督府还进一步构造“官民一致的协力体制”,将有名望的地方人士纳入殖民体制内。民族意识觉醒的台湾知识分子洞悉了地方制度改革和“内地延长主义”的虚伪性,对“内地延长主义”进行了批评,并以追求真正的台湾人民自治与之抗争。透过1920年台湾地方制度改革,可以发现“内地延长主义”无外乎是便利殖民统治的工具。

关键词  田健治郎  原敬  地方制度改革  内地延长主义  地方自治

作者  洪思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1920年代“台湾革命”历史叙述的构建

——以黄玉斋《台湾革命史》为中心

 

姜良威


内容提要  黄玉斋编著的《台湾革命史》是1920年代“台湾革命”历史意象建构中的重要文本。该书的编写以厦门等地台湾青年主动响应中国大陆革命为背景,编写的过程充满艰辛。《台湾革命史》以“革命进化史”为主题,将“台湾革命”的进化分成初、中、下三个阶段。为论证书中主题,黄玉斋对日人所记录的台湾武装抗日事件进行了从“匪乱”到“革命”的书写转换,也尝试用“革命”来诠释1920年代台湾社会政治运动的勃兴,以及大陆新文化运动在台湾的回响。书中台湾14次“革命”说等历史叙述,在两岸革命的融汇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关键词  《台湾革命史》  黄玉斋  历史叙述  台湾抗日运动  新文化运动

作者  姜良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抗战时期周荫棠的台湾史研究述论

 

张泽阳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在国难日亟的时代环境下,周荫棠受顾颉刚提倡沿革地理、边疆史地研究的濡染,并有赴湖南考察县政的亲历见闻,遂转向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在同乡陈澹然的影响下,周荫棠逐渐关注台湾史研究。《台湾郡县建置志》正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系统梳理了清代台湾府厅州县的沿革及原委,在书名、体例、叙事方式上皆有特色。该书的出版,一方面受到抗战时期国人收复台湾呼声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收复台湾提供学理支持与历史参考。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周荫棠  《台湾郡县建置志》  台湾史  台湾光复

作者  张泽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光复初期国民政府对留台日侨的国籍处理

 

孙延森


内容提要  台湾光复后,随着户籍调查与遣送日侨工作的进行,许多通过婚姻、招赘、同居、收养、纳妾等方式形成跨籍关系的日侨进入国人视野。国籍身份决定日侨能否留台,因此对其进行国籍界定成了国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在面对“去殖民地化”政策与体恤人情之矛盾时,国民政府最初以国法为上,制定了严苛的国籍法规,后经过权衡,在不违反国家根本意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宽松化的调整,最终制定了《处理日侨婚姻办法》和《台湾省光复前日侨与台民之赘夫及其子女国籍处理办法》。究其原因,上述法规的制定都以现实的政治利益为基准,只有在台湾总体安全局势改善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了法规调整中的人情关怀。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台湾光复  日侨遣送  国籍法

作者  孙延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戒严”体制下台湾政治与文化博弈的多重面向

——以文星案为中心的考察

 

黄心铭


内容提要  文星书店在台湾的创立,是国民党党政权力生发与延展的文化表现。随着对“中西文化论战”的参与不断深入,文星逐渐卷入政治的漩涡。因其“出格”言论的频发和情治系统的介入,文星书店不再为国民党当局所容忍,此前的思想论争遂演变为政治案件。在当局的压力之下,文星自请改组,展现了“断尾求生”的生存逻辑。然而政治力的介入却并未因此而收束,国民党当局在迫使其“自行歇业”之后,更试图利用资产处理和内外舆论对其斩草除根。在此期间,文星书店一系列的取法策略,与国民党当局处置文星案时的进退维谷,折射出了台湾微妙的“国际”境遇和纷乱的社会政治格局,呈现出“戒严”体制下政治与文化力量彼此纠葛、相互交锋的复杂机制。

关键词  中国国民党  “戒严”体制  文星案  萧孟能

作者  黄心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台湾历史研究”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