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奶牛蹄病发病机制及预防策略

文摘   2024-11-07 09:08   河南  





引言:

奶牛蹄病是南方地区奶牛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进而影响养殖效益。本文依据在10月份福建某牧场的修蹄数据,深入剖析南方地区奶牛蹄病的发病机制、各类蹄病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南方地区养殖环境与蹄病发病率







(一)南方地区特殊性 

南方气候湿润多雨,相对湿度常达 70% - 80%,这种高湿度环境致使奶牛蹄部角质长期处于湿润状态,角质软化,其抵御病原体的能力显著降低。同时,南方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与高湿相互作用,为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创造了极佳的繁殖环境。据福建某牧场的修蹄数据,793头接受修蹄的奶牛中蹄病发病率较高,其中皮炎发病率高达 22.45%,这充分表明南方特殊气候对蹄病发生有着重大影响[1,2]。



(二)秋后发病率高的原因

秋季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明显,奶牛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其免疫系统功能受抑,抵抗力下降。而且,秋季往往仍有较多降雨,蹄部在经过夏季的侵蚀后可能已经存在潜在损伤,在抵抗力降低和潮湿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蹄病更容易爆发。





(三)光照不足与牛舍布局问题 

在福建部分牧场,牛舍布局不合理,采光不足。光照缺乏不仅使奶牛周围的病原菌更容易滋生繁殖,增加了感染风险,还会影响奶牛体内维生素 D₃的合成。维生素 D₃在钙、磷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合成不足会导致蹄部骨骼和角质发育不良。此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为病原菌提供了理想的滋生地,使蹄部皮肤更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蚀。

产犊后蹄病高发的原因剖析







(一)生理应激与抵抗力下降 

产犊过程对奶牛来说是巨大的生理挑战,会引起体内激素失衡,例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大量分泌,这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同时,产犊消耗了奶牛大量的体力和能量,使其身体虚弱,白细胞数量和活性降低,蹄部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大幅下降,从而更容易受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二)体重变化与蹄部压力增加

产犊前后,奶牛体重变化显著。怀孕后期体重增加使蹄部承受的压力增大,而产后奶牛身体重心分布和行走姿态需要时间调整恢复,这导致蹄部受力不均。这种不均匀的受力可能引发蹄底出血、白线损伤等问题,从修蹄数据中白线病发病比率约 5.17%就可看出这一影响。




(三)激素与身体变化

产后,奶牛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会导致蹄骨悬韧带和肌肉松弛。悬韧带和肌肉正常的张力对于维持蹄部稳定和合理的受力分布至关重要,它们的松弛会破坏蹄部的力学结构。再加上产后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蹄部负担,使得蹄病发病机率显著上升。



(四)营养需求变化与供应失衡

产犊后奶牛进入泌乳期,营养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对能量、矿物质(如钙、磷)和维生素的需求。如果钙、磷摄入不足或比例失调,会影响蹄部骨骼的强度和角质的质量。维生素缺乏则会损害蹄部组织的健康。一旦营养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就容易引发蹄病。

四、各类蹄病的详细分析 







(一)白线病


1.发病机制

在本次修蹄的 793 头奶牛中,白线病发病比率约 5.17%。白线作为蹄底角质和蹄壁角质的连接结构,本身较为薄弱。当蹄部受到过度压力、冲击,或者因南方潮湿环境导致蹄角质软化时,白线容易分离形成裂隙。细菌容易从这些裂隙侵入,在潮湿的环境下大量繁殖,进而引发炎症。

2.其他因素

白线病与奶牛体重、运动姿态以及其他蹄病密切相关。产犊后的体重变化和运动姿态调整不当,会增加白线部位的受力,使其更易分离。同时,像皮炎等其他蹄病可能破坏蹄部的局部防御机制,当蹄部皮肤受损时,细菌更容易从白线裂隙侵入,加重病情。





(二)皮炎 


1.发病机制

该牧场中皮炎发病比率高达 22.45%,这是由于南方潮湿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在湿润的蹄部皮肤大量繁殖所致。这些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刺激皮肤,而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会使蹄部皮肤角质层受损,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炎症。

2.其他因素

皮炎与环境、营养和其他蹄病相互影响。潮湿闷热的环境是皮炎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营养缺乏会影响皮肤的修复功能,使得皮肤在受损后难以恢复。其他蹄病造成的蹄部皮肤完整性破坏,也为皮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生皮炎,又会进一步削弱蹄部的防御能力,加重其他蹄病。



(三)溃疡

1.发病机制

溃疡在本次修蹄数据中的发病比率约 1.13%。其通常是在蹄部皮肤或角质层已经存在损伤的基础上发生的,如蹄部被刺伤、擦伤等外伤,或者由其他蹄病导致皮肤破损。细菌会在这些破损处大量繁殖,分解周围组织,逐渐形成溃疡。

2.其他因素

溃疡与蹄部护理和牧场管理密切相关。如果牧场地面状况不佳,存在较多尖锐物体或不平整之处,容易造成蹄部刺伤,增加溃疡发病风险。而且其他蹄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恶化也可能引发溃疡。溃疡形成后,会影响奶牛的行走和站立姿势,导致蹄部受力不均进一步加重,引发其他并发症。




(四)扭伤

1.发病机制

扭伤在修蹄数据中的发病比率约 0.38%,牛舍地面不平整、湿滑或者牛群之间拥挤碰撞,都可能导致奶牛蹄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扭转或过度伸展,从而引发扭伤。

2.其他因素

扭伤后,蹄部组织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奶牛会改变行走姿势以减轻疼痛,这可能导致其他蹄部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原有的受力平衡,增加其他蹄部发病风险。而且扭伤后的蹄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进而引发皮炎等并发症。




五、奶牛蹄病预防与策略


(一)蹄浴防控(使用优蹄康)

1.优蹄康成分与特性

优蹄康含有氨基酸铜络合物和氨基酸锌络合物,其有机成分对皮肤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这种固体成分的产品使用方式灵活,既可溶解后用于蹄浴,也能用于包扎,为蹄病的防治提供了便利。

2.作用原理与效果

优蹄康中的铜离子具有抗菌性能,能有效抑制蹄部细菌生长繁殖,对于白线病、溃疡等细菌感染性蹄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氨基酸铜络合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抗菌消炎作用。
同时,锌元素有助于蹄角质的生长和固化,氨基酸锌络合物可以促进蹄部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尤其对于存在伤口的情况,能加速伤口愈合,增强蹄部抵抗力,降低蹄病复发率。

3.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蹄浴时,可根据蹄病的严重程度和类型调整优蹄康的使用浓度。对于轻度蹄病,可将优蹄康固体按照 7% - 10%的比例溶解于水中;对于较为严重或多种蹄病混合的情况,浓度可适当提高至 10% - 15%。
确保奶牛蹄部在溶液中充分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10至 30 秒。当用于包扎时,可以将优蹄康粉末直接或与其他适量等辅助材料混合后涂抹于伤口或蹄部病变部位,然后用干净的绷带包扎,注意包扎的松紧度要适中。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蹄部恢复情况,适时调整使用频率和方法




(二)修蹄技术标准与人员培训


1.修蹄技术标准制定

选择质量可靠、刃口锋利的修蹄工具,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消毒。针对不同类型的蹄病和蹄部状况,制定详细的修蹄步骤和标准。
例如,在修剪蹄底过度生长的情况时,要按照蹄底的生理结构,从蹄尖到蹄踵方向逐步修剪,每次修剪的厚度不宜超过 2 - 3 毫米,以免损伤蹄部深层组织,如蹄骨、血管和神经等。根据奶牛的年龄、产奶阶段和蹄部健康状况确定合理的修蹄周期。
一般成年奶牛每 3 - 6 个月修蹄一次,产犊前后的奶牛应在产犊前 2 - 4 周和产犊后 6 - 8 周各进行一次修蹄检查和必要的修整。对于患有特定蹄病(如白线病、溃疡)的奶牛,可适当缩短修蹄周期,并在修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2.人员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修蹄人员参加全面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蹄部解剖学知识、蹄病诊断方法、修蹄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等。通过理论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兽医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修蹄技师进行授课和示范操作,如正确使用修蹄工具、处理不同类型蹄部病变等,使修蹄人员熟练掌握修蹄技术。
建立完善的修蹄人员考核机制,定期对其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修蹄操作的规范性、对不同蹄病的处理能力以及修蹄后奶牛蹄部的恢复情况等。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参与修蹄工作,以确保修蹄质量。



(三)营养调控与管理


1.精准营养配方调整

产犊后,奶牛进入泌乳期,需要对营养配方进行精准调整。增加钙、磷、维生素 A、D、E 等的摄入量,例如,钙的摄入量可提高到每天每头 120 - 150 克,磷的摄入量提高到每天每头 90 - 120 克,维生素 A 的添加量可提高到每千克体重 50 - 60IU,维生素 D 的添加量为每千克体重 10 - 15IU,维生素 E 的添加量为每千克体重 50 - 80IU。同时,定期对奶牛的血液和蹄部组织进行营养成分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优化营养配方。

2.饲料质量监控与管理

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监控,选择优质的粗饲料和精饲料。定期检测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确保黄曲霉毒素 B1 的含量低于执行指标,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合理储存饲料,保持储存环境干燥、通风良好,根据养殖场规模和奶牛采食量合理安排饲料采购量和储存时间,并注意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营养保护,防止营养成分流失。




(四)消毒与综合管理措施


1.消毒的重要性与方法

消毒在奶牛蹄病预防中至关重要。定期对牛舍、蹄浴设备、修蹄工具等进行消毒,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感染源。例如,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牛舍地面、墙壁、栏杆等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至少 1 - 2 次。对于蹄浴设备,每次使用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定期(每月至少一次)用消毒剂浸泡消毒。修蹄工具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高温消毒或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的方式。

2.牛舍环境优化与维护

加强牛舍的通风换气系统建设,根据牛舍面积和奶牛数量合理安装排风扇和通风窗,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湿度至 70%以下。改善牛舍采光条件,合理规划牛舍布局,避免过度拥挤,保证奶牛有充足的自然光照或适当的人工照明。完善排水系统,使牛舍地面保持一定的坡度(1% - 3%),并设置排水沟或排水地漏,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每天至少清理一次,防止污染蹄部。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牛舍地面,确保地面平整,修复破损之处,减少蹄部扭伤等损伤的发生。

3.饲养密度控制与应激管理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每头成年奶牛占地面积不少于 10-12 平方米,根据奶牛体型、品种等因素适当调整。在奶牛转群、运输等可能引起应激的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应激管理措施。例如,转群前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质(0.3% - 0.5%)和维生素 C(0.1 - 0.2 克/升),连续添加 2 - 3 天,以缓解应激。


结论:



南方地区奶牛蹄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特殊的环境因素、产犊后奶牛的生理特点以及各类蹄病的发病机制。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蹄浴(如使用优蹄康)、规范修蹄技术、精准营养调控、加强消毒以及全面的综合管理措施,并结合牧场实际的蹄病数据进行分析和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蹄病的发病率,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保障养殖效益。同时,持续关注和研究新的防控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防控策略是长期有效防控蹄病的关键[3,4]。


参考文献:

[1]丁嘉烽. 低聚果糖诱导奶牛急性蹄叶炎模型及其发病机制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2021.

[2]康熙, 刘刚, 初梦苑,等.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奶牛生理参数监测与疾病诊断研究进展及挑战[J].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1 - 12.

[3] Smith J, Jones M. Advanced Dairy Farming Practices[M]. Academic Press, 2019.

[4] Johnson R. Hoof Health Management in Cattle[R]. USDA Report, 2020.






END



欢迎关注抖音号:奶牛肉牛论坛

欢迎关注视频号:奶牛肉牛论坛

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扫码关注视频号



更多精彩内容

持续更新中...




奶牛肉牛论坛
传递行业信息;奶牛、肉牛、羊等家畜疾病诊断及防控;专家在线直播授课;家畜饲养管理技术;品牌推广;中兽药应用